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六)

2023-01-08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100多部选本。
 
 
这几天
金铃子
 
这几天都下雨
这几天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这几天我把自己淋了又淋
洗了又洗
总算把一具白骨洗出来
 
这几天我又在白骨上
画了又画
总算画了几个器官
总算画出一张人皮来
 
   《这几天》下得是连阴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烦意乱也正常,在雨中行走一般人都会打把伞。“这几天我自己淋了又淋/洗了又洗/总算把一具白骨洗出来”。两个“又”字,可以看出诗人是故意的,她要洗掉身上的污泥浊水,让身体和灵魂保持干净。结果呢?“总算把一具白骨洗出来”,“总算”,诗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现在好多文人坠落到无骨,马启代在写给海子的诗中写到:“值得我祭奠的人真是太少,兄弟/包括那些顶着各类光环的家伙,我一眼就看透他们的腐骨”。金铃子庆幸自己没有丧失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操守,经过雨的洗礼骨头依然洁白。谁也明白这是夸张,但我感到时代需要这样的雨,知识分子应该像鲁迅学习,时刻反省自身,不可随波逐流,这样才不会失去良知。如果写到这里结束,也是一首好诗。金铃子没有满足于这个不多见的夸张,开始发挥她作为画家的特长,开始在洗出的白骨上“画了又画”,读者关心的是她会画些什么?“总算画了几个器官”,又一次用了“总算”,接近自己的期望。人身上的器官,就像一驾机器的零部件,部件出了问题,机器难以正常运转,人的器官有了问题,生命就不正常。诗人更多关心的是人类精神的萎靡。常听到“黑心肝”,“没胆的人”“狼心狗肺”等骂人的话,这实际上就是人的变异。金铃子画器官是一种理想,企图改变人类的病症,明知不可为而还在为,她不但在画,而且是认真地画,这就是诗人,对人类前景的期望和命运的关切。她画出怎样的器官,没有交待,让人想象。“总算画出一张人皮来”,第三次出现“总算”,有水落石出的爽朗。诗人的愿望就是让人看起来像个人。于坚写过“我们一辈子的努力/就是装得像个人”,这是写人的卑微。金铃子不满意被异化的人类,才想画出一个心中理想的人。三个“总算”是打开诗人情感世界的钥匙。金铃子的诗不难懂,但立意高远。她往往从自己写起,语调很亲切,节奏舒缓,但内心并不波平浪静,对现实的批判没有明火执仗,但猛烈程度有过之无不及。她展现出的棱角分明的个性,已经获得了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金铃子,女,原名蒋信琳,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书画家。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曾参加第24届青春诗会,就读中国国家画院,鲁迅文学院第17届高研班学员。8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奢华倾城》《曲有误》《越人歌》《当太阳普照》《我住长江头》,诗画集《金铃子诗书》等。荣获2008年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第七届台湾薛林青年诗歌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2010年《现代青年》年度十佳诗人奖、《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
 

哥哥
颜梅玖
 
哥,你又瘦了
焦虑,藏在刚长出的白发里
你一直在吸烟。我想起了小时候
送给你的第一张贺年卡:
哥,我愿是一缕轻烟,久久地缠绕在你
的身旁
情书一样
 
我一直不敢看你的眼睛
也不敢看你肥大了的衣裤
最近你的身体更差了。我一直看着窗外
刚下过雨,玻璃窗上的雨滴
一滴挨着一滴
 
你说父亲不在了,长子如父
你有权利管教我。哥,你不懂我
我也不想让你疼。等平静下来
我就向你认错:我会对炊烟再爱一些
不再沉浸酒和诗歌
 
你说你恨极了我高傲的样子
哥,不是我有意抬高视线
哥,我一低头
     眼泪就流出来了
 
  颜梅玖的诗绝对与别人不一样,为此我专门购买了她两本诗集细细研读。这个不一样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不一样,主要是张扬在诗中的个性不一样,其情感具有和风般的细腻和浪潮般的冲击。《哥哥》在她的诗中属于柔和的,但柔中依然有刚,就像身体中有骨头。第一节写妹妹对哥哥的心疼,从外表上的瘦到白发里藏着的焦虑都牵动着妹妹的心,“哥,我愿是一缕轻烟,久久地缠绵在你/的身旁/情书一样”,除了兄妹骨肉之情外,也有妹妹对哥哥的担忧。第二节从衣裤的肥大写哥哥的身体变得更差了,“我一直不敢看你的眼睛”,“我一直看着窗外”。心理、神态、细节栩栩如生,写出妹妹的于心不忍。到了第三节,点明父亲不在了,哥哥作为长子承担了父亲的责任。“哥,你不懂我/我也不想让你疼”。这种话是发自内心的,诗人现出了原形,哥哥听了一定很伤心。兄妹虽然相依为命,但哥哥并不理解妹妹精神上的追求,以至像李清照那样借酒浇愁。等平静下来后再向哥哥认错,这种错不一定是错,只是对哥哥的抚慰。第四节“你说你恨极了我高傲的样子”。“高傲”只是一种一种表象,体现的是精神。哥哥的“恨”源于不理解,尤其对“我”不服管的误解。“哥,不是我有意抬高视线/哥,我一低头/眼泪就流出来了”。到此哥哥应该明白,抬头并非高傲,而是怕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怕给哥哥增加心理负担,为了让哥哥放心,哥哥没有看到这点。结尾像相声的抖包袱一样,但绝不是为博得廉价一笑,读后心里很沉重,但不能不为人间这份真情点赞。
 
  颜梅玖,笔名玉上烟。供职于宁波未来作家报,编辑。著有诗集《玉上烟诗选》和《大海一再后退》以及诗合集《玻璃转门》。有作品被译介到日本、美国等。获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和辽宁文学奖等奖项。
 

哎呀”
西娃
 
我在飞快宰鱼
一刀下去
手指和鱼享受了,刀
相同的锋利
我“哎呀”了一声
父亲及时出现
手上拿着创可贴
我被惊醒
父亲已死去很多年
另一个世界,父亲
再也找不到我的手指
他孤零零的举着创可贴
把它贴在
我喊出的那一声“哎呀”上
 
   我从不掩饰对西娃诗歌的喜欢,给我的阅读印象是有些诗人一本诗集不如她一首诗给我的冲击力大,留下的情感记忆深刻,而且这样的诗在她那里很多。就拿《哎呀》这首来说吧,用一个叹词作为一首诗的题目并不多见,未读其诗先闻其声,对我而言还是第一次,就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她是诗人中敢于吃螃蟹的人,在写作上敢于打破陈规陋俗和条条框框。《哎呀》是写父亲的,她写得角度与任何诗人都不一样,在那么多写父亲的诗中独树一帜,发出自身耀眼的光。西娃就是西娃,她的个性决定她不会步别人的后尘,总是以让人意想不到的面貌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也“哎呀”一声。
  这首诗写宰鱼这么一个日常生活片断,由此生发出对父亲无尽的想象和怀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主旨逐渐明朗,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径通幽。“手指和鱼享受了,刀/相同的锋利”。这个“享受”带有反讽意味,从诗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诗人对自己粗心大意的自嘲,凸显其幽默和豁达。诗人也是人,再有境界,也挡不住刀伤的疼痛,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哎呀”。这一声惊叫之后,幻觉中出现了手上拿着创可贴的父亲,这是往日生活经验的再现,也是一种恋父情结在诗中的延伸,有困难的地方,就有父亲的出现。诗人同时被自己的一声“哎呀”惊醒,“父亲已死去很多年”,他不可能再来到自己面前嘘寒问暖、排忧解难。如果写到这里就此打住,也是一首好诗,但诗的震撼力就会削弱很多。诗人沿着诗意继续推进,想着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里,孤零零地举着创可贴,再也找不到“我”的手指那种茫然若失,这时似乎忘了自己手指的疼痛,反而替父亲担忧。阴阳相隔,父亲只好把它贴在“我”喊出的那一声“哎呀”上。那一声“哎呀”本是因“我”的手指受伤发出,现在好像就是“我”的手指。父亲的创可贴终于配上了用场,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又一次为女儿解决了燃眉之急,止住了“我”的那一声“哎呀”及其疼痛,冥冥中有一种感应和牵挂。这想象太夸张了,父亲在另一世界举着创可贴本来就不可能,把它贴在“我”喊出的那一声“哎呀”上,奇上加奇,这种奇虽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符合艺术的真实。这一贴贴出了诗意,贴出了亲情,虚虚实实地把父亲的孤独和对女儿的爱写绝了。诗人也在想象中从父亲那里找到了精神安慰。现实是怎么解决的?一字不提,这并不是诗歌关注的重点。如果详加描述,诗意反而大打折扣。其实,这一切都是在写诗人对父亲的怀念,这写法多么与众不同啊。
 
  西娃,70后诗人,生于西藏,长于李白故里,现居北京。出版过长篇小说《过了天堂是上海》《情人在前》等作品。诗歌发表于不同刊物并入选多家选集。获首届“李白诗歌奖”铜诗奖、第三届“李白诗歌奖”银诗奖等奖项。主持《边缘艺术》诗歌栏目。  
 

多年以后
胡茗茗
 
多年以后,我依旧
会爱你的衰老、形而上的丑
可我,不敢拿出我的
 
多少人怀揣锦绣,行行走走
只有你,能与我十指相扣
这一扣,多少年少轻狂
多少快意恩仇
在这个多变的年代
有些事,就是无法改变
空瘪的外壳被大风扬走
靠着沉甸甸的麦秸垛,爱情
终究是一场反省和低头
 
在你之后,我形同走肉
或者,成为女人中的女人
有毒、有瘾、有小邪恶与大伤心
我们的女儿,嚼着我们熬出的麦芽糖
旁观我们走在各自救赎的路上
长大的她,还会相信爱情吗
 
多年以后
让我的墓碑挨着你的
或者,来世
把我思念你的日子
——还给你
    
  叶芝的《当我老了》写得是黄昏时的爱情,是即时性的。大解《百年之后》和胡茗茗的《多年以后》都是将来词,假想性的,时间的深度有差异。这三首诗都是倾诉式的,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女诗人胡茗茗比叶芝和大解两位男诗人情感更率真,自我意识更强烈。叶芝“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大解“百年之后 当我们退出生活/躲在匣子里 并排着 依偎着/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是多么安宁”,胡茗茗“多年以后,我依旧/会爱你的衰老、形而上的丑/可我,不敢拿出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胡茗茗不同于叶芝的单向,也不同于大解的平行,而是呈矛盾状态,即对自己衰老的恐惧和对爱人衰老一如既往的爱,这种逆差最大限度地表达了爱情的持久和强烈。第二节“在这个多变的年代/有些事,就是无法改变”。多变与不变的对比,突出爱情的忠贞和永恒,原因是“只有你,能与我十指相扣”。“在你之后,我形同走肉/或者,成为女人中的女人/有毒、有瘾、有小邪恶与大伤心”。这都是爱情惹得祸,爱情最能改变一个女人,要不乖乖投降,要不智商降为零,要不面目接近于可爱的可憎。“我们的女儿,嚼着我们熬出的麦芽糖/旁观我们走在各自救赎的路上/长大的她,还会相信爱情吗”。爱情不会永远是麦芽糖,也有苦咖啡。不会永远是风平浪静,也有潮张潮落,也许这正是爱情的魅力。对女儿的疑问使爱情生出疑云,一代人与一代人的爱情不可能相同,不能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正像诗中写得“爱情/终究是一场反省和低头”。最后一节,“多年以后/让我的墓碑挨着你的/或者,来世/把我思念你的日子/——还给你”。除了时间,爱情再没有别的解药。这首诗去除了语言的遮蔽性和隐藏性,语言直接接通心灵,心灵的热度传导到语言上,进而传递给读者,引发精神上的共振。虽是直抒胸臆,但不同于山洪猛兽,不像简明说的“诗人是自我情感的挥霍者”,他只看到爆破的一面,没看到节制的一面,只看到浮出水面的花草,没看到水面下潜伏的多样性物种。胡茗茗语言的雅致还在,美感还在,弹性张力还在,不是填鸭式的让读者接受,而是在情感冲击之下还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不可扼制的气势与内心的一波三折得到很好的平衡,写法上与伊蕾比较接近。
 
  胡茗茗,祖籍上海,现居石家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三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获2010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台湾第四届“叶红诗歌”奖首奖、《诗选刊》杰出诗人奖等。出版诗集《诗瑜迦》《诗地道》《爆破音》等。就职于河北电影制片厂,兼任《诗选刊》编辑部主任
 

告别
梦凌
1
分别 在月亮升起之前
就心底深处的某些情感
被搁置在篱笆之外
这一去 或许就是一生
 
2
再长的路都得自己走
或深或浅 不计较是否抵达
偶尔地问问窗前明月
你在思念谁
 
  分别与告别的共同之处,就是“心底深处的某些情感/被搁置在篱笆之外”。区别在于分别是暂时的,还有再见之念想。告别是长久的分别,只有思念之苦。诗人从分别写起:“这一去 或许就是一生”。轻描淡写,实际上写得是告别,有意减轻了告别的悲苦色彩,抑制住内心真正的离愁别恨。“再长的路都得自己走/或深或浅 不计较是否抵达”。漫漫长路无人陪伴,孤苦伶仃,还得继续走。命运冷酷无情,现实还得接受。这个时候,深浅都无所谓了,坎坷都得一个人承担。风雨也无所谓了,凄冷都得一个人忍受。“不计较是否抵达”,有点顺其自然的意味,超然于现实的意味。“偶尔地问问窗前明月/你在思念谁”。“窗前明月”唤起诗人往昔很多共同的美好生活情景,是明亮的,温暖的,触动了内心的思念。诗人写思念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径通幽,体现在不问思念的人,而问明月,明月当然不会回答。不说自己思念,而在反问“你在思念谁”?“你”当然也不会回答。诗人之问,问天不应,问地不答,但答案自在心中。写思念的诗多如牛毛,像梦凌这么写得真还不多。如果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更容易更透彻了。
 
  梦凌,本名徐育玲,泰国华裔作家,出生于1971年,祖籍中国广东。中泰文研究生毕业,现为《世界诗人》季刊艺术顾问、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海外华文女作家会员、泰国《中华日报》副刊主编、大学特聘教师。创作有散文、散文诗、儿童文学、现代诗、摄影、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及闪小说等12部。

 
我的男人
灯灯
 
黄昏了,我的男人带着桉树的气息回来。
黄昏,雨水在窗前透亮
我的男人,一片桉树叶一样找到家门。
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光
我的男人,在家中度过
他回来只做三件事——
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
 
  一首诗读过后没啥感觉,很可能就是一首败作。灯灯的诗,有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情感冲击力,让你心境无法平静,一直在涨潮。这首《我的男人》,没有那些小女子的羞涩和扭捏,题目直奔主题,没有蒙着面纱制造出些神秘。“我的”显示出一种爱情和婚姻的自信。写法不是开门见山,人物出场很有特色,时间是黄昏,情景是雨中,有归心似箭的浪漫和淡淡的忧伤。诗中两次写到桉树,在这里不是随便为之,一是暗示工作环境在南部和西南部。二是桉树的叶子一年内周期性地脱落,暗示“我的男人”周期性地回家,紧接着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光在家中,由此可以推断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这首诗最精彩的是结尾:“他回来只做三件事——/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是不是只做这三件事呢?当然不是。如果把他所做的事流水帐般地罗列出来,诗歌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小说讲典型性,诗歌是不是就不讲,也不一定。琐碎的日常生活能产生诗意,典型的事例同样能写出好诗,灯灯就属于后者。典型在哪里?就是角色和身份的变换。丈夫和妻子是夫妻关系,在情感的世界里,有时妻子扮演母亲的角色,丈夫像儿子一样享受着妻子母亲般的呵护。有时妻子又像女儿一样,享受着丈夫父亲般的深爱,这种角色的变换使夫妻情感生出爱的波澜,注入丰富的内涵。诗中的“变”好像女性处于被动地位,诗人没有为这种被动而遗憾和感叹,可见灯灯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生活中享受着一个小女人的幸福和得意。用了一个“只”字,强调这种美好。苏叔阳在《给妻》一诗中写他妻子“你像母鸡护卫雏鸡,/筑一道爱的屏障,/照拂了三个孩子的成长”,这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诗人自己。灯灯不是单线条表达,而是两种方向交织起来,更凝重,更深刻,更感人,可以说为百年新诗留下一首稀世之作。
 
  灯灯,现居浙江嘉兴。曾获《诗选刊》2006年度中国先锋诗歌奖、第四届叶红女性诗歌奖、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21届柔刚诗歌奖新人奖,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出版个人诗集《我说嗯》。2017年获诗探索·人天华文青年诗人奖,并被遴选为2018—2019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诗集《余音》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中国好诗  第五季”。

 
小耳的墓志铭
 林小耳
 
她有小耳,爱听天籁
小心眼,爱与自己计较
小聪明,却总爱犯糊涂
她美过爱过也痛过,贪生怕死
但终于躺在这里生闷气:
还有那么多爱,没有来得及用完
 
  诗人林小耳这么年轻就写下墓志铭,可能常人难以理解,其实这不算什么,普希金16岁就写下《我的墓志铭》:

 “这里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
 爱情与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说是墓志铭,还不如说是人生观,实际上像一本书的序言一样,像一出戏的序幕一样,他一生就准备这么度过,后来也得到了证明。
  读过不少墓志铭,诗人的最为精彩,比如:济慈的:“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骆一禾的:“我的心是朴素的,我的心不占用土地。”
  读了《小耳的墓志铭》,我们大概知道了诗人的性情和追求。“她有小耳,爱听天籁”。小耳好像就是为自然而生,有亲近自然的倾向。不喜欢尘世的灯红酒绿和刺耳的喧嚣,喜欢天籁之音和山光水色。“小心眼,爱与自己计较”。“小心眼”是贬义词,诗人不遮掩,敢于直面自身,除了真诚和勇敢,就是内心的强大,也有自嘲的意味。可贵的是不是与别人过不去,而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做不到郑板桥那样的“难得糊涂”,是性格使然。“小聪明,却总爱犯糊涂”。是自我批评,是深刻的反省。三个“小”,现出原形本真,有超然,有纠结,有反悔。“她美过爱过也痛过,贪生怕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女诗人呢?爱是生命的花朵,爱过就等于开放过。痛是生命之伤,谁没有过呢?贪生是对生的眷恋。为什么怕死?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更主要的是“还有那么多爱,没有来得及用完”,这才是真正的遗憾。为此,正“躺在这里生闷气”,这都是想象,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想象。诗人不管有多少软肋,她留给世界最多的还是爱。
  林小耳与普希金一样,写墓志铭不是给人生划句号。普希金是少年之作,预言了自己的一生。林小耳是中年之作,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告诉人们,后半生也会一如既往,不是青云直上的升官图,不是黄金万两的发财梦,而是人间蓝色的烟火,尘世无常的喜怒。是一盏不灭的灯,是一颗浪漫的心,是一生都用不完的爱,是对自我柔弱的认证。
 
  林小耳,福建省作协会员,宁德蕉城人,本名林芳。已见刊百万字作品,诗作发表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刊》《杨子江》《诗选刊》等。诗作入编多种年选。出版诗集《小半生》。近年来多为舞台艺术编剧撰稿。2019年荣获第七届福建艺术节·第四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目展演编剧三等奖;2020年编剧的小品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

 
野花
宗小白
 
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
风一吹
它就点点头
再一吹,它又点点头
它见的风
多了
没有哪阵风
吹倒过它
倒是那些风
吹着吹着
就不见了
 
  写野花的诗没有哪首比宗小白这首写得更简单,也没有哪首比宗小白这首更感人。诗这东西不是装出来的,云里雾里成不了仙,故作高深是高不到哪里去的。
  这首诗先抑后仰,抑得客观自然,仰得真实可信,抑扬才能顿挫,情感才有起伏。首句中的“不知名”,是说野花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容易被疏忽和遗忘。“生长在道旁”,随遇而安,没有选择的余地。“风一吹/点点头/再一吹,它又点点头”。点头不是点赞,任风摆布,处于被动和无奈,有点老庄的顺其自然。和温室里的花相比,“它见的风/多了”,但“没有哪阵风/吹倒过它”,这就是无为而为,不治之治,这是诗人对野花生命力的尽情赞美。“倒是那些风/吹着吹着/就不见了”。风到了哪里,无需管它,总之是消失了。自然界与人间有惊人的相似,强与弱、主动与被动不是一尘不变的,没有常胜将军,一些弱者常常是以柔克刚,反败为胜。野花被风肆意凌辱,但它经受住了考验。风逞强好胜,但最终消失了。宗小白这首诗轻描淡写,但柔中有刚,大有里尔克“有何胜利可谈/挺住意味着一切”的气魄和境界。
  这首诗是用纯口语写成的,不是会说话就能写出的,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景象大多人见过,但没有呈现于笔端,这就是差异。生活中不是缺乏美和诗意,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感悟诗意的敏锐。高明的诗人往往是用浅显抵达深刻,愚笨的诗人往往是用深刻阐释浅显。
 
  宗小白,本名凌芝,江苏省作协会员。诗作散见《诗刊》《星星》等。第五届(2016年)中国好诗榜上榜诗人、诗歌周刊2017年度诗人,曾获诗探索•第八届红高粱诗歌奖提名奖、“挚爱:星火暖诗100首”首奖五星好诗奖等,“平乡好人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第二届中国诗歌奖(Chinese Poetry Prize)铜奖,2017“华语网络诗歌大赛第一期比赛优胜奖”、第五届•2015年度中国大别山十佳诗人等,有诗入选《诗歌点亮生活》《2018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诗歌风赏》《诗同仁精选》等。


  哥哥
   庄凌

    我和邻家的大哥哥在小溪畔看日落
    跟童年的日落没什么两样
    也许,这是我们在世上奔波后最好的安慰
    麦苗,小路还有青梅竹马都已成长
    该开花的开花,该结果的结果
    如今他已成家,胡子刚刚刮过
    他看我的眼神依然没有改变
    青春期的秘密都被晚风吹散到天涯
    回家我们依然做咫尺邻居
 
  这首诗写得无比的平静和节制,但文字背后、内心深处涌动着情感的波澜。与青梅竹马的哥哥和成家后的哥哥一起看日落,应该是不一样的感受,但诗人说“没什么两样”。青梅竹马的哥哥和成家的哥哥看我的眼神应该有所不同,但“他看我的眼神依然没有改变”。应该有变化却没有变化这也是一种对比。这种朦胧的情感“被晚风吹散”,像落日一样沉下去了,但“回家我们依然做咫尺邻居”,人性的美好如朝阳冉冉升起,照亮了尘世情感的飘忽与暗淡。
  庄凌是最擅长使用对比手法的汉语诗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几乎她的每一首诗都在使用对比,一首诗与另一首诗有时也存在对比。有些对比,一眼就能看出。有些则隐匿于内容之中,需要深味才能体会得到。她无处不在的对比,是她架构诗歌的主要手段。这些对比,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产生了思想的张力,蕴含着诗人对生命和社会的独特认知。这些对比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出神入化,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庄凌用一双敏感的眼睛感受着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差异,自己与自己的差异,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别人与别人的差异,昨天与今天的差异,此地与彼地的差异,各种差异滋生出情感的起伏波动,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她始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摇摆,从中探寻人生的真谛和精神的归宿。
 
  庄凌,女,90后诗人,曾用笔名夏小风,戏剧理论研究生毕业。在《诗刊》发表处女作组诗5首,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大家》等发表组诗,参加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第三届“新浪潮”诗会,获2016扬子江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第五届“包商杯”全国高校文学征文诗歌类一等奖、首届华语青年作家提名奖,出版诗集《本色》。

 
我养的狗,叫小巫
余秀华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
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沟里,它摇着尾巴
我伸手过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净
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
他说,她们会叫床,声音好听。不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我一声不吭地吃饭
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块丢给它
它摇着尾巴,快乐地叫着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
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
 
  余秀华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了中国诗坛的一个奇迹。不懂诗的人说她写得不是诗,嘲笑她《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不知羞耻,把她一脚踹下山崖,让她遍体鳞伤,一个人抱头呻吟。懂诗的人,也有的说她写得不是诗,也拿《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开刷,别的好诗不愿拿出来,怕抢了他们的风光,希望她头上的光环暗淡一些,因为她亮得让一些诗人不舒服。论长相,论智力,论出身,论地位,论修养,哪一样余秀华都望尘莫及,就是写诗赶不上她,没她影响大,没她粉丝多,脸往哪里搁?这可能就是嫉妒了。自古文人相轻,这也正常,李白与杜甫那种惺惺相惜的诗人在现实中毕竟不多。似懂非懂的人,又把她捧入天堂,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视为经典,感到她的光芒谁也遮挡不住,她几乎变成了一个现代神话。这种忽冷忽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态度让余秀华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诗写到哪个水平。有人把她比作中国的狄金森,她也弄不清像不像,够不够这个档次?
  实事求是地讲,她写性的那些诗,人们读得还过瘾,也写出了人真实的一面。人不管多崇高,也“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她写得就是生命的本能,动物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大多低俗,甚至淫荡,缺乏内涵,不够美。就此一棍子把她打死也不行,因为她有些诗是别人写不出来的,放在百年新诗的大背景下考量也是独特的,尤其那些写个人痛苦和农村生活的诗,融进了生活的沧桑,有一种颤栗的美。她使一些传统的自然景观生发出新的精神能量,她创造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象,仅凭文化也写不出她那样的诗,有体验没有文化也写不出她那样的诗,她是介于文化与粗俗中间那个最个性化的诗人。一棍子打死她,是诗坛的损失,是文化的损失。还必须让她出场。
  就拿《我养的狗,叫小巫》来说吧,如果有悲悯性的读者不去悲悯,我感觉不配读这首诗。诗第一句就亮出一个“跛”字,你看很多诗人千方百计在美化自己,好词一个劲地往自己脸上贴。她却一上来就把自己的摇摇晃晃展示给读者,她不怕露丑,说明她还是有底气的,没底气起码也是实事求是的。有人说余秀华因为脑瘫才出名,我认为出名与脑瘫没有半毛钱关系,要不你脑瘫一下试试,看看能不能写出余秀华那样的诗,写出了能不能出名。我估计你不是余秀华再生,脑瘫也是白脑瘫。没那个基因,没那个细胞,神仙也帮不了你,该干啥就干啥去吧。诗歌虽然不值钱,被冷落,但自有它的高贵,不是谁也能写得了的。余秀华受了伤害,要去外婆那儿寻找庇护,只有小巫跟着她,多孤单,只剩下一条狗与她相依为命。受了伤害只有狗理解她,同情她。因为“跛”,她在去外婆家的路上跌到了田沟里,手上出了血,也只有小巫帮她舔干净,再继续前进。她受了什么伤害?“他喝醉了酒”,讲出了那个风骚的第三者,把她与第三者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她矮人三分,暗淡无光,满足不了这个男人的性欲。他嫌她不好看,不会跳舞扭屁股,做爱时不会叫床,以此来折磨她。“我一声不吭地吃饭/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块丢给它/它摇着尾巴,快乐地叫着”。她在忍耐着他无端的指责和羞辱,小巫因为一些肉块快乐地叫着,并不知道她有多痛苦,因为小巫听不懂他的那些话。他变本加厉,开始实施家庭暴力:“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小巫摇尾巴,仿佛在求他不要这样残忍。“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心凉了,人麻木了,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是裂痕在继续加深。“不怕疼”是给他看的,不屈服这个男人的愚昧,在忍受疼痛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点生命的尊严,这点尊严是带血的,有点阿Q的精神胜利。“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多失望啊,一点依靠也没了,明知没了,还想着去找,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命运就是如此苍凉。在整个过程中,人不如狗,人性的坠落不可救药。这可能是余秀华悲惨人生的一个缩影,读到这里,你还会指责余秀华吗?她是这个最好时代一个最大的悲剧,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她渴望的爱情在哪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疯狂和激情是她想出来的,她在现实中一直处于饥渴和压抑状态,情爱和性爱只能在文字中得到满足,这是不是人性的复活和呐喊?当我们理解了她内心痛苦的时候,再读她写情爱和性爱的一些诗时,不再把她当成一位荡妇,而更像一位怨妇,一位幻想狂,会生出些悲悯来,投去些同情的目光。当然写诗不能仅考虑自己痛快,还得兼顾社会和读者,尽管有不文明的人存在,但我们毕竟已经进入一个文明的时代。对余秀华潮水般的批评几乎快要把她淹死,但没有淹没她那些干净的人性的诗,那些别人写不出的诗。
  精华与糟泊均出自她一人之手,不能因糟泊而否定精华,也不能因精华而粉饰糟泊,二者径渭分明。余秀华也该理解理解读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审美,诗人应该提供什么样的精神产品。对余秀华,既不能捧到天上,变成一个神话。也不能打到地狱,变成一个魔鬼。辩证地看待她的诗不失为一种智慧。
 
  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2009年,余秀华正式开始写诗;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201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同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2015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5月15日,余秀华的第三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在北京单向空间首发。2018年6月,出版散文集《无端欢喜》。2018年12月6日,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