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三)

2022-09-28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名作欣赏》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入选《诗日历》《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集。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喜欢新诗的读者,对北岛应该有很多很深的了解。我不想重复太多的话,只想说五个观点:第一,即使有人真超过了北岛,也无法取代北岛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第二,韩东说“北岛是先知”,我赞成。过去有人说北岛是民族英雄,恐怕北岛也不会接受。第三,我发现,否定北岛的人写得并没有北岛好,接近或超过北岛的人从不否定北岛。狂妄与谦虚决定了一个诗人能走多远。第四,我迷恋北岛的是,敢于和一个荒谬时代较劲的精神气质,这种底气来自对真理的热爱,和知识给予他的勇气和力量。第五,博尔赫斯说过:“只有二流诗人才只写好诗”,这是辩证法。北岛也在寻求突破,但确实没有必要一直《回答》下去。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著有诗集《北岛诗歌集》《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陌生的海滩》,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曾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古根海姆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野马群
周涛

 
兀立荒原
任漠风吹散长鬃
引颈怅望远方天地之交
那永远不可企及的地平线
三五成群
以空旷天地间的鼎足之势
组成一幅相依为命的画面

同是马的一族
却与众马不同
那拖曳于灌丛之上的粗尾
披散胸颈额前的乱鬃
未经梳理和修饰
落满尘沙的背脊
不曾备过镶银的鞍具
强健的臀部
没有铁的烙印
在那桀骜不驯的野性的眼睛里
很难找到一点温顺

汗血马的后代
突厥铁骑的子孙
一次酷烈的战役中
侥幸生存下来的
古战场的遗民
荒凉土地的历史见证

昔日马中的贵族
失去了华贵的马厩
沦为荒野中的流浪者
面临濒于灭绝的威胁
与狼群周旋
追逐水草于荒漠
躲避捕杀的枪口
但是,即使袭来旷世的风暴

它们也是不肯跪着求生的一群

也有过
于暮色降临之时
悄悄地
接近牧人的帐篷
呼吸着人类温暖的气息
垂首静听那神秘的语言和笑声
潜藏于血液中的深情
从野性的灵魂里唤醒
一种浪子对故土的怀念
使它们久久地
默然凝神
可是只需一声犬吠
又会使它们
消失得无踪无影

牧人循声而出
遥望那群疾不可追的
隐匿于夜色之中的黑影
会轻轻地说:
哟嗬,野马群……
 
  八十年代中期,周涛 与杨牧、章德益形成的新边塞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也是地域写作中地域特征最突出、创作风格最鲜明、艺术成就最大的创作队伍之一。
  《野马群》最能体现新边塞诗派粗犷、豪放、苍凉、勇武、刚强的风格。第一节画面感极强,像一幅雕塑,野马群面对荒原漠风,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第二节从“粗尾”“乱鬃”“背脊”“臀部”外形上刻画与众马不同之处,一看就不同于被驯服的家奴,而是野性十足,异常强悍。第三节,交待其出身不凡。第四节,写它们从贵族沦为流浪者,面临生存的考验,不是“与狼群周旋”,就是“躲避捕杀的枪口”。越是在危险的时候,越能体现出意志和尊严。第五节用一句话回答了“即使袭来旷世的风暴”这个生死考验的问题:“它们也是不肯跪着求生的一群”,这是全诗的诗眼,是最闪亮的地方,能体现英雄气概和生命意志的地方。第六节,写它们“呼吸着人类温暖的气息”和“对故土的怀念”,这种美好被“一声犬吠”吞噬得“无踪无影”,残酷的环境锤炼出独有的敏觉。最后一节以牧人的遥望和轻叹收尾,野马群虽然“隐匿于夜色之中”,但依然晃动在我们眼前。“哟嗬,野马群……”,一个省略号让人玩味不已。周涛笔下的野马群既有野性,又有人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表面上是写野马群,实际上是抒写人类苍凉的命运和坚不可摧的生存意志和尊严。
  周涛说:“诗应该像植物,在哪里落地,遇到合适的气候和生长条件,自然成长起来,这样的生长方式不管什么品种,都是独特的。如果是嫁接的,就不能说带有原创性”。动物也一样,野马群如果放在江南恐怕野性就会消失,只有荒原才适合它们。当代诗歌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周涛讲原创性是有远见的。很多诗歌理论家赞美一个诗人时,常说其诗像那位伟大的诗人,这种赞美其实是在批评。周涛的诗以大西北为背景,大漠、戈壁、神山、雪原、河谷、汗血宝马、草原雄鹰、虎豹苍狼、鸦群夜茑、白桦胡杨,沙荆枣林构筑了他雄伟的诗歌,与古边塞诗派不同,与新边塞诗派也不同。这种诗与一个人的气质气度气量有很大关系,别人学不来。章德益评价周涛:“我们有幸聆听到一个诗人内心深处久远不绝的天籁。并由此体味到作者精神深处的血泪脉动。”周涛自谦他的诗是初中水平,很多老子天下第一的诗人是什么水平呢?
 
  周涛,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1946年3月15日出生,祖籍山西,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 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曾任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正军级待遇。著有诗集《山岳山岳,丛林丛林》《鼓声》《牧人集》《鹰笛》《云游》《神山》《野马群》及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西部的纹脉》《天似穹炉》和长篇小说《西行记》等六十多种著作。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良宵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忍受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从这首诗,我们能体悟到昌耀对待生命的态度,他骨子里有中国文人的清高和隐忍以及任何坎坷都无法挫败的热爱,也能约略认识到他对中国新诗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苦难这个谁也不愿沾惹但又往往难以逃避的东西,在不断地造就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作品,屈原是,苏轼是,昌耀是,他们为所处的那个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字见证和精神光影。
  这首诗开门见山颇有感慨地把诗人被放逐的处境呈现给读者,特别醒目,一下就能抓住或刺疼读者的心,我们预感到的可能是一个又一个泪奔和磨难。诗人偏偏不写这些,政治家被放逐后想的可能是韬光养晦,东山再起,诗人却沉浸在自己无与伦比的良宵之中。“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新嫁忍受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放逐之后,诗人的很多权利被剥夺,鸟儿的鸣叫都能听成嘲讽,仿佛这良宵也不属于自己。诗人的疑问不无道理,这句诗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词是“柔情蜜意”,这是成为良宵的重要原因,也为诗人后面写到的爱情打下了埋伏。“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诗人心中的良宵在一般人看来也许还不够良宵,没有人们赏心悦目的月光、花朵、天鹅。在这个小雨霏霏的夜晚,青草散发着清香,诗人受伤的心灵被大自然拥抱着、抚慰着。即使是在在别人看来没什么的雨夜,完全是属于诗人的吗?与前面疑问不同的是加了完全,可以看到这个不寻常之夜,诗人要全身心拥抱自然和生活,并给出坚定的回答,这是一种精神的自信和内心的强大。“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诗人企图打消世人的误解,爱情不会因放逐而心灰意冷、远走高飞。诗人用“生满菌斑”从反面描绘爱情的荒芜,诗人不会这样的,在青海高原上获得更好成长的资源,在积攒着生命的力量去更好地爱。“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这个比喻很新颖,展现了诗人的愤怒和骨气,表达了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让我们目睹了诗人内心柔软的一面,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呼应,成了传诵的名句。“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诗人直到诗歌的结尾,才让他的知音般的异性朋友出场。昌耀不善言谈,能与诗人对语的人是心灵的知音,诗人用不着拐弯抹角,曲径通幽,水到渠成地呼唤:“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从中能真切地感到诗人对爱情的真挚与渴望。昌耀写爱情,前面蜻蜓点水,中间朦朦胧胧,结尾才亮相,隐隐约约,闪闪烁烁,跳跃性产生了不一般的灵动,情感冷静又热烈,语言含蓄又深沉,结构紧凑而又舒展。昌耀写得是自己的感觉,他没有拘泥于爱情的过程,将其隐藏于语言的背后。他的表达是个性化的,文字中流进了自己生命的血液,但又染上了时代悲壮的色彩,沧桑的命运中尽现爱情的甜蜜和伟大,委婉而又凝重,大气而又充满激情,既克服了同时代诗人的直白浅陋,又避免了后时代诗人的乌烟瘴气。毫无疑问,昌耀是不朽的,他是中国新诗的标志性诗人,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诗人(王立世)。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2000年3月身患癌症的昌耀在医院跳楼自杀,绝笔作为《一十一枝红玫瑰》,其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诗如其人,其实诗与人不一致的现象很多,就是放浪形骸,无拘无束。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见到皇帝也是兴高采烈,也存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心理。有些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在诗中可以得到,在现实中被欺侮可以在诗中出口恶气。我曾写过一首《诗与人》企图来揭示这种逆差和裂变:“诗越写越长/人越来越矮//诗越写越直/人越来越弯//诗越写越硬/人越来越软”。一个人的两面性,正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和矛盾。一面是理想的人,浑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人性在文字中得到最大的释放,真善美的漂亮衣服光明正大地披在语言的身上,假丑恶被思想的车轮碾碎。另一面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了生存,一次次与现实妥协,屈服于环境和压力,不断地受到挑衅和羞辱,还得低头和弯腰,讨好取悦别人。人格和尊严被伤害,人发生了分化,人格发生了裂变,人被环境异化。诗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大相径庭。在中国诗人中,达到基本统一的诗人我认为当数童话诗人顾城。受环境的制约,生活不以诗人的意志为转移,顾成则不管不顾,为了完成他的人生童话,不惜跑到新西兰激流岛上,过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现实毕竟不是童话,他的童话经不起风吹雨打,在飘摇中倒塌,他为这样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艺术与生活基本统一,决定了艺术的真诚与纯净,也就获得了为艺术付出代价的勇气和可能性,也就具有超越现实的情感与思想,把现实当作理想和艺术,把理想和艺术当作现实。让各方面的距离和差异从诗人这里缩短或消失,真正达到艺术的自觉,让艺术直抵心灵,其境界与高度是不统一的诗人无力达到的。 
  顾城是中国新诗的一个奇迹,根源就在这里。他十四岁时就写出童话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存在感极强,自由度极大,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种境界。童话永远属于孩子,一旦长大或者成熟,人就从童话中逃离出来,变得世故圆滑,随波逐流,童话也就破碎,理想也就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看,最优秀的诗人,必备孩子的率真和禀赋。顾城还有一首童话诗《门前》,写得更含蓄,更理智,更艺术,像露珠一样一尘不染,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神秘闪烁,像人间烟火一样明亮温馨。
  门谐音于梦,虽一个是前鼻韵母,一个是后鼻韵母,但精神气脉是贯通的。诗中出现了“门口”“门扇”“门”(两次),门贯穿整首诗,在结构上给人紧凑的感觉,但这个门不是登堂入室的那个门,而是梦幻之门,精神之门,希望之门,理想之门。现实中的门与诗人理想的门不同。现实中的门与欲望相连,门前熙熙攘攘,不是为利来,就是为利往,诗人不是苟且偷生的人,他轻视物质,不愿做物质的奴隶,不愿被物质奴役,不愿因为自身利益与环境妥协,即使不得以,也像海子说得“做物质短暂的情人”。他幻想的门前是阳光、草,和“我们”共同构成他五彩的童话世界。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我们”有点模糊,应该是相爱的精神伴侣。站着既是身体姿态,更是精神姿态。市场经济时代,很多人被利益打败了,倒下了,“我们”却不同,依然站着。“不说话”,在喧嚣的时代,人人都在争取发言权,怕被遗忘。“不说话”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反而胜过那些大叫大喊。爱情像“风在摇它的叶子”那么美,像“草在结它的种子”已经成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童话与世俗格格不入,诗人最后写到的门:“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这个门是爱情之门,为什么不用开,因为“我们”在门前已经分享了爱情的美好。我认为这依然是童话,童话诗人在童话中晶莹的爱情。
  顾城是朦胧诗人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与朦胧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朦胧诗人实现了艺术的一次超越,他在朦胧诗人中又向前走了一步,他不像北岛追求崇高的价值,也不像舒婷追求个性的解放,在诗歌意象上,他不同于北岛与舒婷。他在追求童话般的理想人生,企图营造一个独立的爱情王国,最大限度地展开一个诗人的精神翅膀。在朦胧诗流行的那个年代,他已经具备了第三代诗人的潜质。在第三代诗人中能找到他的身影,那就是选择日常生活的片断,用口语表达,“反文化”“反崇高”,寻求最适合人性的松软环境。顾城与第三代诗人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他在诗中找到了童话,幸福地生活在童话里,以孩子的目光看世界,看人生,看爱情。《门前》就是他的一个爱情童话。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钟声
多多

 
没有一只钟是为了提醒记忆而鸣响的
可我今天听到了
一共敲了九下
不知还有几下
我是在走出马厩时听到的
走到一里以外
我再次听到:
“什么时候,在争取条件的时候
增加了你的奴性?”
这时候,我开始嫉恨留在马棚中的另一匹
这时候,有人骑着我打我的脸
 
  多多这首诗是写自由的。自由是人类最美好最高境界的追求,标志着人的解放程度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它比生命和爱情还重要。裴多菲“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说明了没有自由的生命和爱情毫无价值可言。多多的自由少了许多浪漫的遐想,多了些现实的沉重苦涩,是带有奴性的自由,是不自由的自由,是悲剧性的自由,并巧妙地与钟声联系起来,尽管“没有一只钟是为了提醒记忆而鸣响的”,但让它走出马厩重获自由的钟声给诗中的这匹马还是留下无法磨掉的记忆。“这时候,有人骑着我打我的脸”,“这时候,我开始嫉恨留在马棚中的另一匹”,这种自由还不如马厩里的不自由,“嫉恨”足以说明一切。我想起了鲁迅“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争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做稳了奴隶”是思想的麻木,“想做奴隶而不得”是说连做奴隶的资格和条件都不具备。诗中的马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而是做了奴隶感到后悔。多多以春秋笔法表达对特定时代的绝望,既绕过了正面交锋,又留下了历史苍茫的钟声。
 
  多多,当代诗人,原名栗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白洋淀插队,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系朦胧诗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阿姆斯特丹的河流》等,还有多种外语译本诗集。多多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过讲座和朗读,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旅居荷兰近15年后,多多于2004年回到国内,被海南大学文学院正式聘为教授,并承担讲授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文学课程。现有花城出版社出版《多多诗选》行世。
 

瞬间
杨炼

 
这一刻,世界并不存在
你问:看那远处
大海为什么晃动着阴影
我无法回答你,我不知道
那月光铺成的道路尽头
是什么在等待我们
那海和天空之间,星星消失的地方
连时间也没有确切的命运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炼在触及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度方面尤为突出,其冷凝、沉重的风格,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相对而言,《瞬间》写得轻快优雅一些。诗中的“你”和“我”是谁并不重要,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朗。从第一句推断,像在恋爱。从诗中的内容看,又像探求命运的知音,字里行间弥漫着对命运的不解和命运难以把握的惘然和担忧。尤其是结尾“连时间也没有确切的命运”,让人感到世界的空茫和人的无奈。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本是瞬间的事情。在这瞬间,不知道“什么在等待我们”,只好听任命运的安排。老庄梦中化蝶,能够化解精神的痛苦,但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出路。
 
  杨炼,当代著名诗人。 1955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 现定居伦敦,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杨炼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是取消了时间概念,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柏桦

 
墙上的挂钟还是那个样子
低沉的声音从里面发出
不知受着怎样一种忧郁的折磨
时间也变得空虚
像冬日的薄雾
 
我坐在黑色的椅子上
随便翻动厚厚的书籍
也许我什么都没有做
只暗自等候你熟悉的脚步
钟声仿佛在很远的地方响起
我的耳朵痛苦地倾听
想起去年你曾来过
单纯、固执,我感动得大哭
 
今夜我心爱的拜访还会再来吗?
我知道你总是老样子
但你每一次都注定带来不同的快乐
 
我记得那一年夏天的傍晚
我们谈了许多话,走了许多路
接着是彻夜不眠的激动
哦,太遥远了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
这一切全是为了另一些季节的幽独
 
可能某一个冬天的傍晚
我偶然如此时
似乎在阅读,似乎在等候
性急与难过交替
目光流露宁静的无助
许多年前的姿态又会单调地重复
 
我想我们的消逝一定是一样的
比如头发与日历
比如夸夸其谈与年轻时的装束
那时你一生气就撕掉我的信封
这些美丽的事迹若星星
不同,却缀满记忆的夜空
我一想到它就伤心,亲切而平和
 
望着窗外渐浓的寒霜
冷风拍打着孤独的树干
我暗自思量这勇敢的身躯
究竟是谁使它坚如石头
一到春天就枝繁叶茂
不像你,也不像我
一次长成只为了一次零落
 
那些数不清的季节和眼泪
它们都去哪里了?
我们的影子和夜晚
又将在哪里逢着?
 
一滴泪珠坠落,打湿书页的一角
一根头发飘下来,又轻轻拂走
如果你这时来访,我会对你说
记住吧,老朋友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在当代诗人中,最具抒情气质的非柏桦与海子莫属。“它欲寻一位骑手,在我们中间”,不得不承认,柏桦与海子是抒情诗歌找到的最好的抒情诗人。对海子,诗歌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读者层面已被广泛接纳,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谁也无法遮挡。柏桦在民间虽没有海子影响大,但在诗界却如雷贯耳,被北岛赞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为什么写抒情诗?他回答:“因为我们要挽留,通过诗篇来挽留,来依恋,重新到达”。《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就是一首挽留的诗,对旧日子的挽留,对友情的挽留,对真诚的挽留,对信任的挽留,对精神的挽留。“唯有”强调旧日子的重要性,因为它给诗人心灵带来了颤栗。虽然没有写到现状,也能隐约感到一些抑郁。怀旧忆旧古已有之,但现代社会浓重的商业气息冲淡了这种温情。欧阳江河说“这已不是一个怀乡的时代”。柏桦却无法放下一次“彻夜不眠的激动”,“那时你一生气就撕掉我的信封/这些美丽的事迹若星星/不同,却缀满记忆的夜空/我一想到它就伤心,亲切而平和”,就连生气都如此美丽晶莹,这是一个现代版的知音故事。难怪“我感动得大哭”,“哦,太遥远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一切全是为了另一些季节的幽独”。意在表达这一切既给诗人带来了幸福,也给诗人带来了孤独,既流连,又有点怨愤。诗人感叹,人不如窗外的树,一到春天就枝繁叶茂,“一次长成只为了一次零落”,“我们的影子和夜晚/又将在哪里逢着?”。重逢遥遥无期,令人伤感。在市场经济时代,谁还会流下如此温情而忧郁的眼泪?速度和效益把人们赶到了生活的快车道上和利益的旋涡中,唯有柏桦陷入旧日子的幸福而不能自拔,以此排遣生活的空虚,抵达人性的至善至美。柏桦与海子相比,抒情的针对性更强一些,更靠近生活一些,情感更内敛一些,但不失浪漫和高雅,他敏感得有点脆弱的心灵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之一。
 
  柏桦,1956年1月生于重庆。毕业于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工作过。现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为中国第三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其诗歌被收到各种权威集子和刊物,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著有《表达》(诗集,漓江出版社,1988年)、《毛泽东诗词全译全析》(成都出版社,1995年)、《望气的人》(诗集,台湾唐山出版社,1999年)、《地下的光脉》(诗论集,台湾唐山出版社,1999年)、《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另类说唐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往事》(诗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今天的激情——柏桦十年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
 

给小杏的诗
于坚

 
小杏 在人群中
我找了你好多年
那是多么孤独的日子
我像人们赞赏的那样生活
作为一个男子汉
昂首挺胸 对一切满不在乎
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才能拉开窗帘
对着寒冷的星星
显示我心灵最温柔的部份
有时候 我真想惨叫
我喜欢秋天 喜欢黄昏时分的树林
我喜欢在下雪的晚上 拥着小火炉
读阿赫玛托娃的诗篇
我想对心爱的女人 流一会眼泪
这是我心灵的隐私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理解
人们望着我宽宽的肩膀
又欣佩 又嫉妒
他们不知道
我是多么累 多么累
小杏 当那一天
你轻轻对我说
休息一下 休息一下
我唱只歌给你听听
我忽然低下头去
许多年过去了
你看 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文人相轻,自古然也。李白和杜甫就不是,韩东和于坚也不是。韩东和于坚同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韩东这样评价于坚:于坚是继北岛之后现代汉语最重要和卓越的诗人。北岛是先行者,于坚是集大成者。
  于坚反贵族,自己以平民出场。于坚反崇高,自己置身生活现场。于坚反文化,自觉拒绝隐喻,认为“只是玩弄修辞的写作是无德的”。这首诗属于赠诗,是于坚写得最朴实最自然最柔情最人性的一首诗。小杏不是一般的女性,她没有被诗人“昂首挺胸 对一切满不在乎”的表象迷惑,洞察到诗人隐藏于身体内的软肋,用语言和歌声给诗人以精神的抚慰,感动得诗人:“我忽然低下头去/许多年过去了/你看 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由“昂首挺胸”到“低下头去”正是小杏的理解、温暖所致。世俗对男人的要求是“钢铁长城”,说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你一流泪,人们就质疑嘲讽“你还是不是男人?”岂不知男人也是人,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也有撑不住的时候?第三代诗人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和在场的尊严,抒写庸常生活的美,并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和理性。大诗歌、大主题、大人物很难取得这样打动人心的力量和美学认可。于坚在《作品39号》中写的“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人类神圣的崇高感消失殆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和命运抗争的处境,充满悲悯意识和人文关怀。于坚的《给小杏》,最可贵的是摒弃了很多诗人最擅长的“装”,把灵魂之门完全打开,向世界诉说:“我想对心爱的女人 流一会眼泪”。在这种真挚面前,读者只有敬佩的份。“人们望着我宽宽的肩膀/又欣佩 又嫉妒”。这都是对诗人的误解。小杏像知己、知音一样让诗人从世俗的误解中返回现实。于坚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感觉,剥去了虚假的伪饰,他用身心的困惑和人性的渴望来为生命作证。于坚在论及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歌时,谈到他特别推崇侧重感觉的诗歌,认为“感觉,更接近生命、身体,它是生命微微颤抖的肉体上的一只诚惶诚恐的手”,“感觉不是知识,它是动词,它是不知道的,左右它说出什么来的是存在和生命”。从这首诗,我们可以体味到感觉在于坚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感觉给他诗歌带来的鲜活生命。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出版著作《0档案》(法文版,巴黎中国蓝出版社)、《飞行》(西班牙语版)、《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诗72首》(英文版)。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第七届花城文学奖诗歌奖等。
 

一夜肖邦
欧阳江河


只听一支曲子。
只为这支曲子保留耳朵。
一个肖邦对世界已经足够。
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

可以把已经弹过的曲子重新弹过一遍,
好象从来没有弹过。
可以一遍一遍将它弹上一夜,
然后终生不再去弹。
可以
死于一夜肖邦,
然后慢慢地、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活过来。

可以把肖邦弹得好象弹错了一样,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象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
或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象一片开阔地,
象一场大雪迟迟不敢落下。
可以死去多年但好象刚刚才走开。

可以
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肖邦,
可以让一夜肖邦融化在撒旦的阳光下。
琴声如诉,耳朵里空无一人。
根本不要去听,肖邦是听不见的,
如果有人在听他就转身离去。
这已经不是肖邦的时代,
那个思乡的、怀旧的、英雄城堡的时代。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第一次听北京诗人王爱红用山东口音朗诵这首诗时,我就被感动了。爱红五十出头,能一字不差把这首诗背下来,其记忆力让我吃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人迷人的气质灌注在每一个词语中,使抒情达到难以逾越的顶峰。过了一年,我有幸在《环球人物》举办的中国诗会上聆听了诗人亲自朗诵他的这首诗,那时我的灵魂几乎被他的声音融化了。这首诗在欧阳江河的创作中算不上最好的,却是最美的,让你的灵魂随着诗句的节拍起起伏伏,迷失在情感的风雨和思想的闪电中。一支不朽的曲子每听一次、每弹一次感觉都不一样,即使弹错都是很美的,尤其是那弱音。“肖邦是听不见的,/如果有人在听他就转身离去。/这已经不是肖邦的时代,/那个思乡的、怀旧的、英雄城堡的时代。”急功近利的时代无法产生这样震撼灵魂的艺术,诗人的直觉和对语言、情感的把控近于无懈可击的完美,对现实的批判委婉而又有力。这首诗像那支曲子一样会不朽,每读一次感觉都不一样,灵魂接受一次洗礼。(王立世)
 
   欧阳江河,原名江河,1956生于四川省泸州市,现居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间创作了长诗《悬棺》。其代表作有《悬棺》《玻璃工厂》《傍晚穿过广场》《汉英之间》《手枪》《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时装商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
 

狼之独步
纪弦

 
我乃旷野里独来独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没有半个字的叹息。
而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  
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战栗如同发了疟疾; 
并刮起凉风飒飒的,飒飒飒飒的;
这就是一种过瘾。
 
  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他主张对西方现代主义“横的移植”,并强调诗的“知性”和“纯粹性”。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台湾诗风大变,现代诗迅速成长起来。
  在这首诗里,纪弦既不以先知自居,又不以叹息掩面,却以狼的精神自况。他已不同于三十年代那个穿着臭袜子的流浪汉,也不同于那个“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的多情郎,而变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一匹狼。几声凄厉的长嗥是生命本能的呐喊,悲壮而空茫,强悍而哀怨。其气势“使天地战栗如同发了疟疾”,这旷世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彰显了现代诗的威力。这是一种隐晦的手法,旁敲侧击病态的社会。一连用了六个飒字凸显冷得程度,顺势往下写,可能就是牢骚和不满,那不是狼的形象和作为,也不是纪弦的个性和风格。“这就是一种过瘾”,物极必反,悲极而喜,表面上很享受这种感觉,如果读者真这样理解,那就是误读。这是一种反讽,以精神的胜利委婉地表达对现实的抗议。诗人以个性独立天地,以长嗥表达愤怒,以孤独喂养灵魂,拉开了台湾新诗现代化精彩的序幕。
 
  纪弦(1913~  )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陕西周至,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举办画展。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翌年与杜衡合编《今代文艺》。1936年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此时诗作深受现代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流转于汉口、长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主编《诗领土》。抗战胜利后始用纪弦笔名写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曾编辑《和平日报》副刊《热风》,创办《现代诗》季刊,发起成立现代诗社,引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一次论争。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学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著有诗集《易士诗集》《行过之生命》《火灾的城》《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纪弦诗甲辑》《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晚景集》《纪弦诗选》《纪弦精品》,诗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以及《纪弦自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