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逸西:以日常书写生活的神性和本质

2021-05-14 21:29:21 作者:施远方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别客诗歌评论员简介:施远方,原名吴勇聪,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随笔评论集《路过岁月》等7部。
  读逸西的诗,很少甚至从不会感觉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他不屑于炫耀、玩弄技巧,而往往越是直白素朴,越让他的诗有如神示,有种不可抗拒的直朴之美和磅礴阔大的力量。读他的诗,有时候就像是在听一位凉山汉子弹弦子,简单的曲调却能让你的心神飞上云天,遇见神灵。
  读这首小诗,第一感觉是题目与正文有很大的反差,尤其是与第一节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除了“鱼”。诸君请看,诗歌的第一节,完全是日常生活的照搬,没有一句惊人之语,只有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读完,给人一种“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的感觉,乡村生活的宁静、闲适,立时给人一种诱惑、艳羡。
  从诗歌的传统写作形式来讲,这是一种“赋”的方式,也就是铺陈。用口语诗的写作、解读方式,也可称之为散文化的笔法。然而,诗歌就是诗歌,从写作者提笔分行时,就注定了每一个字,都必然是诗歌的,而不是其他文体的行文方式。上段所引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全词也都是散文化的、赋的形式,但从没有人说过辛弃疾写的是散文也不是词不是诗。因为每一颗散落在草丛里的露珠,都不是普通的水滴,一经造物者的神光辉耀,都似明珠那般熠熠生辉。
  逸西这首诗,神光一现的诗句,就在第二节的后两句。剥离了第一节,第二节的书写是苍白无力、毫无意义的。但有了第一节饶有村趣、童趣的书写,第二节就有如鲤鱼跃龙门,潜龙忽睁眼,一下子光芒四射。神性何来?光芒何在?这源于诗人对生活、诗意、神灵的理解。在诗中,鱼,无疑是生活和神性共同的载体。菩萨,就是神和神性的代表。为什么要写菩萨?为什么菩萨和鱼能够联系在一起?我想,还得从象形文字说起。
  鱼是从甲骨文时代就和日、月等一起被远古先民们从生活请进文化殿堂的事物,在中国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鱼有太多的寓意。连年有余、鱼跃龙门、多子多福等等,甚至相较于俗世文化还更高一层的宗教文化如佛教里,都有“木鱼”的存在。据说,就是因为鱼昼夜不合眼,才将其形象刻在木头上给僧侣们敲,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这和本诗无关,按下不表。但菩萨和鱼的关系,以及出现在本诗中,却不得不说。中国文化中,菩萨是不吃荤不杀生的,过年捕鱼自然是为了吃鱼才做的事情。小孩子“跟猫儿一样,眼睛落在挂网上,翻白”这样的情景,与“菩萨在水里,以梦游的方式/写了好多象形文字”,显然不能放在同一个画框里,太冲突了。为什么诗人偏要这么写?那就得归结到生活本身来了。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各种矛盾、冲突、悖论的集合体,所有荒诞不经、势不两立的东西,最终都在生活中有序了、和谐了、消融了,这就是神性。在我看来,所谓神性,就是和谐,就是共生。就像年关捕鱼,孩子看到的,是食物、是乐趣;城里人看到的是闲适、美好;宗教、文化人士看到的是牺牲、慈悲和成全……见仁见智。那么,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呢?我想,他看到的是“象形”,既是本质,也是无限。在诗人眼里,菩萨对人们捕鱼的态度,也是慈悲的。眼里,看你欢心杀戮,手上,为你消灾祈福。逸西以简单的一个动作:写象形文字,写透了菩萨心肠。
  小小堰塘,在诗人笔下,就是世界,既是屠场,也是天堂。菩萨哟,她什么也不说,只是在抄写她的经文,不言不语,不动声色。这首小诗,既是颂歌,也是挽歌,有心的人啊,你要好好听。
 
鱼,是菩萨写在水里的象形文字

逸西(四川)

  逸西,原名刘逸西。生于一碗水,来自乡坝头。追求公平与正义,努力做一个正直、善良、宽容又真诚的人。处江湖之远,不问庙堂之事。《别客视界》主编。

清晨,二嫂儿子世海来喊我
去他二舅家堰塘,看打鱼
他手捏一只红色塑料口袋
趿拉一双布鞋
围着水紧鱼跳的堰塘跑来跑去
跟猫儿一样,眼睛落在挂网上,翻白

我没有管他。只顾看
菩萨在水里,以梦游的方式
写了好多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