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孜”绝技(外一首)
2025-11-24 11:31:00 作者:知之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边智,笔名知之,系中国诗歌学会、新疆作协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研究会副研究员,中华散文精粹编委。作品涵盖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发表于《解放军报》《星星诗刊》《散文选刊》等报刊二百余件。多篇作品获奖,其中《笑傲盘橐城》《栀子花开了》获《中华散文精粹》一等奖,《冰山映衬林海翠》获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入选《中国诗人大辞典》。

是“达瓦孜”绝技的诞生地
也是培养“达瓦孜”人才的摇篮
第六代“达瓦孜”传承人阿迪力·吾守尔
横跨长江三峡,打破世界“高空走索”的吉尼斯纪录
新生代传承人古丽皮娅·吉力力
以“钢丝上跳芭蕾”闻名于世
还有更多的少年儿童承继祖传
笑脸盈盈,泻满自信
续来香火有枝柯
每一条绳索,每一次跃动
都是一次人类潜能的挑战
都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都在讲述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和不屈精神
一个壮观的舞台
一根高达三十多米的木杆矗立中央
一条百米长、手腕粗的纲绳从地面向上延升
一道陡峭险峻的细绳坡道
在悠扬的唢呐和古典乐的旋律中
“达瓦孜”舞者手握长棍
赤脚踩上这根悬空的绳索
时而直立行走,侧身滑行
单腿站立,绳上倒立
时而盘腿而坐,或脚踏铁盘旋转
忽然蒙眼前行,心细如发,脚底生风
如踩在云端,灵巧翩然
轻盈自如,游刃有余
每一刻的惊险与技巧
都是对身体平衡和勇气的考验
城池源于浇筑
成长源于磨砺
平衡源于训练
每一次迎战高空跨越
没有丝毫贪恋的坐享其成
只有放飞心中飞翔的翅膀
行走空中如拥抱无际云海
一根钢丝连接云海两岸
从此岸抵达彼岸
方寸间,张开双臂,肝肠寸断
腾云驾雾,舞之蹁跹
万丈深渊蜕变为优雅坦途
惊世之美,乃人间绝技
藏在高台民居里的“泥巴”梦
我陪着客人走进喀什高台民居
沿着蜿蜒曲折、充满神秘的小巷
踏入吐尔逊·肉斯坦土陶艺人的手工作坊
仿佛进入了一个“泥巴世界”
年逾古稀的老艺人用皴裂的手
抓起一块泥团放在轻轻转动的陶盘上
双手抚摸,等待土陶出生曼妙的线条
此番操作独特而美妙
纹路繁复而不失清晰
质感温润而不失坚韧
透着简约、质朴、纯粹
一份与艺术相吻的博大内涵
一种与自然相融的独特美感
让人好奇痴迷,心生敬畏
在老艺人的眼里,土陶
是他童年的伙伴,成长的乐趣
传承的责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揉至塑,从图案到色纹
指缝间的滑磨,陶胎上的游走,窑火中的蜕变
手脑心的速记,形神物的刻画
万千情绪内化为技艺专攻
匠心与时间,都是技艺的坚守
原始温度与悠远韵味
都是岁月的低语,时光的笔触
土陶,泥土的芬芳,火焰的温度
凝结成生命的容器
盛过清泉,装过五谷
在人们平凡的生活里
承载着自然的深情与馈赠
传递着大地的本真
山河的厚重
注: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在维吾尔语是“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其表演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观赏价值强,是中华传统杂技的一种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深受国内外观众的赞扬和欣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