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泛叙实诗派的由来及其艺术宗旨


作者:子午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2-04 10:31:39  点击:


所侧重地融入意象元素及抒情元素,这恰恰是泛叙实派不拘泥、不保守,永远呈现出鲜活、旺盛、生机勃勃态势的根本保证。泛叙实诗歌最根本的美学原则是:泛而有序,实而不俗,平中见奇,大巧若拙。我们虽然不追求浓墨重彩,但也要挥洒自如,恰到好处,在细微之处见精神。
    洪烛说:意象是诗歌的氧气。而抒情则是诗歌最本真的元素及本质。诗歌之美,来自于由语言和意象所构建的悬念,以及对生活的“翻译”(不是音译,而是意译)。所谓泛叙实,其实就是一种李白式的“自我戏剧化”。亦即用语言为生活现实塑像。诗歌在叙写生活现实时,要突出诗人的艺术立场及其个性“骨气”,更要突出语言的“骨感”。在这一充分体现“骨感”的语言“叙实”中,不断地给自身同时也给读者制造新鲜感和神秘感。然后通过艺术的沉淀,让重的更重,轻的更轻。与其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莫如说是由形形色色的词语构成的。词已成为物的替身。泛叙实诗正是通过“泛”的语言整合和美的升华,写出诗歌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田原说:泛叙实派诗歌最重要的特色或特质之一,就是对语言本身的想象力的开拓。一方面语言自身具有无穷的延展性和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诗人对语言想象力的无限丰富性和创造性,所以,泛叙实的“泛”不仅仅是对诗歌的技巧而言,它更强调对语言的“泛”的促发。帕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坦承自己的不少诗作是“因为想象力而说出的一种语言”。毫无疑问,我们的想象力与自己的生存经验和生命感受息息相关。我所理解的对诗歌语言的“泛”的艺术性开拓,一是要学会在悖论中表达肯定,在肯定中表达质疑;二是要学会从抽象中抽取具象,又从具象中呈现抽象;三是要学会在平易中表达深刻,并以简洁来表达复杂。对于这一点,我在翻译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集《天空》时更是感触颇深。一个诗人的语言魅力,来自于他与众不同的语言质感及感性的力量,来自于他开阔的视野和非凡的想象力,也来自于他对世界和生活至高无上的人文情怀。我所追求的语言境界应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丰富并充满神奇。
    阎志认为:诗不仅仅需要灵感、才气与感觉,更需要视野、语言、认识、领悟与超越。诗既是超现实的,但又无法游离现实。这就是泛叙实的“泛”的范畴。我一直坚信:文以载道。但这个“道”并非诗外之道、附加之道,它是与诗的语言、结构、形象和意境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道既体现为诗歌的人文精神,更是一种诗歌理想。泛叙实派尤为强调对“叙实”的坚持——这便是我们共同的诗歌信念和立场。当然,叙实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写实,叙实只是一种视角和感觉。叙事和抒情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我对诗及诗的语言充满敬畏!只有在质朴和散发出泥土芬芳的语言中,诗歌才获得真正的意义及生命。
    王明韵说:我的创作姿态可用十个字来概括:“我手写我心,不作违心语。”泛叙实诗派根植于现实的土壤,汲取《诗经》赋体诗和唐宋意象诗的传统文化营养,让心灵的节奏搏动在现在进行时的诗行。因为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是对生活的美学层面的开采、深化和酿造,所以我认为,只有情感相通才会诞生心灵的歌吟。如果诗人不在鲜活生动的现实中经风沐雨,就难以产生对所要表现的生活及客观物象的真情实感,也就不会有对诗性语言的持久激情和独特领悟。泛叙实的“泛”主要是对艺术技巧而言。如果诗的语言一旦脱离了所要表现的物象,它便成了“无源之水”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珠海两诗人8年贴钱办诗刊诗报 累计付出五万元

 下一篇:第四届“珠江情” 征文大赛启事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