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中诗报道
中国诗人
文人书画
诗歌万里行
中诗视频
诗人档案
中诗邮局
中诗文库
中诗论坛
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泛叙实诗派的由来及其艺术宗旨
作者:子午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2-04 10:31:39 点击:
美学扬弃,不但使“叙实”基质的语言势能、张力得到极大的强化,而且使“泛叙实”诗崛起为新诗潮终结后一种适度、兼容而凸现汉语性特点的新的诗歌艺术品种成为可能。
概言之,泛叙实诗派的总体语言风格立足于具体、质朴、简洁、明快、鲜活、敞亮,而充满写实的质感、动感和层次感,强调节奏性、弹性、反差性、具象性和开放性,张扬语感和词的硬度、强度及穿透力,追求一种平实而新颖、简单而丰富、宁静而激情充盈的立体、绚丽、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泛叙实诗派的宗旨是:借助叙实性的视角及话语,把现代人当下的、真实的生存状态(细节、体验)通过“大象无形”式的“泛”技巧整合,广阔地展现两个世纪之交以来中国人新的命运图景及其心路历程,高扬诗歌的汉语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立场,共同促进中国新诗的繁荣和发展。
泛叙实诗派开宗明义地提出要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和华夏文化的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疾进精神,使得整整一代文化精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过激倾向,因而在那个时候提出继承传统是极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建国后由于连年的政治运动,在居高临下的极“左”权力话语的高度笼罩下,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已无任何独立性可言(崇高的缪司、作家、诗人和文人、学者成了长期被批判的对象),所以,尽管一度有人提出了“新诗民族化”和继承传统的主张,但一直停留在一种被“冷藏”的口号层面,无法得以落实和贯彻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源自1977年末的新诗潮运动的宗旨是“诗歌革命”,他们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投放到“反传统”(一是“五·四”文白夹杂的新诗传统,二是建国后“政治口号+押韵”式的传统)上去,而无暇顾及新诗的诗体建设和诗美建设,更遑论或奢谈继承中国传统诗学的问题。第三代人自一开始在诗坛上亮相,就鲜有或故意淡化要对中国新诗做出切实具体的建设性承诺及准备(包括文化准备和心理准备),他们写诗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捣碎一切”——指当时以“朦胧诗”为龙头的新诗潮总体格局,而“绝不负责收拾破碎后的局面”(见尚仲敏《大学生诗派宣言》)。几乎所有重要的第三代人诗群的主将都来自大学校园,他们反映在文化立场和审美观念上的不谋而合也许是一种“文化宿命”。第三代人甚至“不屑”于承担对古典诗歌的艺术传承(当然他们到底有没有这一传承能力至今仍是个谜)。这样一来,中国新诗如何继承传统诗学,如何在创作中突出新诗的汉语性特点,如何建立中国新诗的美学原则等重任,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以泛叙实诗派为代表的90年代后新的更广大、更有活力的诗歌族群身上。
泛叙实诗派所追求和打造的中国新诗美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诗经》所开创的赋体诗进行4个层面的拓新:1、在“直书其事”时,继承《诗经》的“直言”切入式,把诗的触点和主视点直接对准被叙写和表现的客观物象,拉近诗人(创造主体)与现实生活(创造客体)与诗(创造物)三者的心理距离;2、注重对客观物象的切入角度和表现方式的选择及设计,但又不依赖、滥用和拘泥于技巧,追求浑然天成、炉火纯青的无技巧状态;3、抓住当下的感觉、想象和联想,强调心象与物象的瞬间接通和融合,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的意识流效果;4、直接叙述或表现事物本身的质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
珠海两诗人8年贴钱办诗刊诗报 累计付出五万元
下一篇:
第四届“珠江情” 征文大赛启事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