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泛叙实诗派的由来及其艺术宗旨


作者:子午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2-04 10:31:39  点击:


期的某些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诗派。它命名为“泛叙实”诗,但并不等同于完全意义的写实和叙事,它只是把写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触点(切入点)和元素;同时,这一写实性元素仅仅是一种泛性意义的元素。在创作实际中,它完全可以糅入某些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并经过揉碎、变形而重新组合成一种新颖独特、别开生面的词/象建筑。
    从诗歌艺术学的角度说,所谓“泛”,就是不拘于一格,不执于一端,不偏于一隅,兼收并蓄,泛而有序;所谓“叙实”,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此前现代诗、后现代诗对所谓“纯诗”追求的悬空倾向,使诗站在一个具象的、写实的、当下的,同时也是开放的时空形态之下。“叙”(指叙写和抒情)的前提是,必须有“实”(实在的客观事物或物象)可叙;“实”的前提是,“叙”始于实却不限于实,不守于实,更不止于实。在言之有物、有象、有景、有情、有理、有意、有境的及物性词象磨擦、激活以及物我互生、天人合一的心象语言运动中,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意识融入和灵的观照、神摄及完形。概言之,就是以写实的风格为基调,以现实生活的某一(或多个)细节、物象为元素,以熔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的泛性整合来抒写社会人生。
    从文学史的传承及艺术源头上说,它的理论依据则滥觞于《诗经》赋体诗的叙实传统(见笔者《〈诗经〉——中国诗歌叙事因素的滥觞》),和“五·四”以来新诗的主流叙事形式及其语言实践。关于《诗经》的“赋体诗”,钟嵘在《诗品·序》中作了这样的定义:“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夏传才也在《诗经语言艺术》一书中指出:“赋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广义的赋,与文体中的‘叙述体’大体相近。”(见该书第46页,语文出版社1985年1月版。)中国诗界自宋及其后各代,均把杜甫的诗歌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赋体诗之宗,享有“小诗经”、“诗圣”之美誉,并被尊为“开宋诗之门户”的鼻祖。泛叙实派诗歌正是在这一“直书其事,寓言写物”的赋体诗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并扬弃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近一个世纪以来民族化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融入了自己对新诗语言与诗体建设的独特艺术理念及开放性美学立场,在诗歌创作及理论探索的一系列实践中,至少实现了以下两个重要的跨越:一是通过化用赋体诗的叙实传统,以“直书”的方式缩短了客观物象和诗歌的现实心理距离;二是通过对多种现代诗歌技巧的泛性整合,使艺术手法之形消融在一种浑然天成的词象建筑之中,并在这一“泛”和“叙”的语言生成及艺术流程中获得新质。
    从诗歌美学的层面上说,中国诗歌始自《诗经》的意象传统,其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审美指标当是“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究其实,诗歌的“立象”无疑是基于叙实的前提,同时这一叙实又必然高于“依样画葫芦”式的客观物象实录。而要达到诗歌美学上的“尽意”,光靠从“叙”实到叙“实”的直线式揳入显然是不够的;诗人还得对写实的语言平面进行技巧层面的个性化变形、激活和升华,以在整体上(含语言文本、结构等)实现“泛”的主导性艺术流程整合。通过这一或借鉴现代主义技巧、或糅入超现实元素的“泛”的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珠海两诗人8年贴钱办诗刊诗报 累计付出五万元

 下一篇:第四届“珠江情” 征文大赛启事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