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泛叙实诗派的由来及其艺术宗旨


作者:子午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2-04 10:31:39  点击:


感和触感,但不“铺陈情节”和事物过程,讲求整体与细节的科学、适度的完美结合。
    二、对意象传统(主要是唐诗宋词意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意象是客观物象通过语言方式所呈现的特定知性时空形态。它既是单一的、透明的,又是复杂的、朦胧含蓄的。中国诗歌的意象传统从文化源头上说来自农耕印记,从哲学上说来自“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语言学的角度上说则来自方块字的具象性质。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有别于西方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所以,要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首先就得直接继承这一意象传统,具体地说就是对钟嵘“气”说的一种扬弃,并在后工业社会里发现和营造既充满现代感又生机勃勃的意象;其次,在传统物象的基础上进而突入词象、心象乃至文化之象值阈,在平面的语言建筑上拓新时空层面的立体意象;再次,把诗美的触角伸向言外和象外,亦即诗外之象、结构之象(指由诗的结构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独特之象)。
    三、理性把握和科学运用诗歌中抒情与叙述两种套路。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界曾有过关于主情、主理之争。北岛的一些诗作就曾被批评为直接写思想。“第三代人”诗群更是不谋而合地适时打出了反抒情的旗号。早在北宋时期也发生过关于文化诗之争,大理学家兼诗人邵雍提出了“情伤性命”一说,并主张通过“去情”、“去私”、“无思”、“无为”等以达到“以物观物”之目的(见邵雍《观物外篇》)。纵观中西诗史及诗学,抒情乃诗歌的主要元素,同样地叙述也是它的主要元素,这正如人之左右臂,缺一不可。如果抽掉了抒情,诗歌就失掉了它的一半功能。据此,泛叙实诗重视并灵活运用抒情这一手法,并尽可能使抒情与叙述在诗中达到自然和谐的结合。“泛叙实”之强调“泛”,就是为了避免片面张扬“叙实”的单一功能,以免陷于生活实录式的记实,而忽略了诗歌的抒情功能。
    四、深入挖掘中国诗歌的汉语性特点。1、突出方块字的具象性和形音义合一的特点,提高它在诗歌中对词象合一、形象对应的建筑美;2、突出具象词对描摹客观物象和构建意象的表现力,营造诗的意境和化境(具象词是指具象性名词和及物性动词——即具有动作性及动作对象的动词①);3、突出和发挥汉语散点分布的“场型语言”特点(见申小龙《汉语人文精神论》),扬其叙事状物之长,而避其认知功能的逻辑性和精确性之短;4、突出汉语自《诗经》以来2000多年的诗学经验,在前人娴熟驾驭汉语的表意功能、建筑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汉语“文从字顺”(欧阳修语)的潜在势能,使新诗和现代汉语在整体上达到完全协调一致;5、尽可能提高和扩大诗歌语言的信息密度和容量,使新诗更凸现其艺术难度、美学高度和文化/历史厚度。
    祁人指出:叙实是该诗派的质地和底色,泛是一种美学上的综合和升华。如果光有叙实或仅仅停留于叙实,而不强调“泛”的整合作用,那么,泛叙实诗歌就不会形成一个诗派。它最多只是记实诗或叙事诗的一个翻版或变种。叙实更多是对本诗派语言追求质朴、自然、透明的一个特色指标,而“泛”则是一种艺术立场和美学原则指标。当然,泛不等于文化和艺术上的浮泛、泛化,或在诗美整合上的不节制;因而,叙实在这里又是对“泛”的一种调节和对写实基调的落实。此外,还得注重对意象元素和抒情元素的拓展与糅合——这二者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本质,又是它的美学精神内核。在散发着叙实性泥土芳香的语言质地上,有所选择并有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珠海两诗人8年贴钱办诗刊诗报 累计付出五万元

 下一篇:第四届“珠江情” 征文大赛启事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