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中诗报道
中国诗人
文人书画
诗歌万里行
中诗视频
诗人档案
中诗邮局
中诗文库
中诗论坛
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泛叙实诗派的由来及其艺术宗旨
作者:子午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2-04 10:31:39 点击:
泛叙实诗派形成于90年代初。当时,有一批来自不同省份的文学青年陆续来京寻梦,并较集中地汇聚在北京旧鼓楼大街附近的西绦胡同13号西门。因为这里有一个以艾青、邹荻帆、张志民、牛汉等老诗人和谢冕、张同吾、韩作荣、吴思敬等著名诗评家、诗人所热心扶持的中国新诗讲习所(所名为艾青题写)。于是,这里便成了这些诗歌“北漂”们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而更重要的,他们已拥有彼时具有相当影响及实力的《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等诗歌报刊阵地。在这批已先后活跃于八、九十年代诗坛的青年诗人中,偏重于诗歌写作、编辑和诗歌活动的祁人、陆健分别来自四川、河南,偏重于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写作的呢喃(后改称子午)则来自广东。田原、洪烛、王明韵、阎志等也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崭露头角,显示出了文学(诗歌)上的才华。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诗歌问题和文学话语,关注诗坛的发展动态。此外,还有一些实力青年诗人如商震、潘红莉、北塔等也以不同方式与他们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诗歌及生活交往。田原出国到日本后,继续保持和他们的联系,探讨诗学、诗艺和汉语诗歌的翻译等问题。
早在1989年底,如火如荼的新诗潮(或曰现代诗歌)运动已宣告结束。新诗潮运动的结束,使中国当代诗坛迅即陷入了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深深的疑惑和困扰:1、新时期的诗歌从审美原则到艺术技巧、表现形式(语言、文本等)主要是源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诗史的泱泱诗歌大国自不待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诗歌发展历史及现实同样表明:无论如何是不能直接照搬外国(西方)诗歌的。那么,中国新诗应该在什么维度上吸收西方诗学的精髓才是理性的、健康的、正确的?2、当代新诗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方面几近于零。那么,中国新诗到底要不要继承传统?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入手去继承传统?并通过什么方式使之在新诗创作上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而不至于沦为一种人为的拼贴?3、唐诗宋词的触发点主要是来源于山水文化和农耕情结,通过寄情山水去表达对宇宙、人生的态度,并由此建立中国传统诗学的艺术原则和诗歌理想。那么,当代新诗面对后工业社会高度科技化、泛机械化、快节奏、程序化的时代背景,它应该如何选择诗歌的支点、语言的切入点(或摩擦点)以建立美学秩序及人文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诗人面前最严峻的课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些指涉诗歌命运的根本问题,中国新诗就会成为一种无根的诗歌,而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及哲学上的枯竭和死亡。
中国当代新诗潮(或曰现代诗歌)运动的结束,是以五个不同学科层面的“里程碑事件”作为史学标志的:
1、文学史的时间标志(公认的当代文学史分界是:1976年末~1989年末称新时期;1990年起称后新时期):一方面,“朦胧诗”群由于第三代人的定点式“狂轰滥炸”(第三代人是指以“朦胧诗为否定目标的诗歌新浪潮”群体),而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成了强弩之末;另一方面,第三代人始自80年代中期的主义疯长、群雄割据的流派“造山运动”此时亦已式微。进入90年代后,诗歌界单一的社会学批评、现象学批评渐渐让位于文本批评,或者发展为这三种批评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过去的不少诗学概念和批评方法或由于时代的变迁、或由于学科的发展而早已远远落后于诗歌创作实际,与新的诗歌话语秩序和人文格局已不相适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更是一浪高于一浪。欧阳江河称:80年代末,现代主义诗潮的“青春写作”已经结束,而代之而起的则是“中年写作”。具体地说,就是以1989年为契机实现了“历史转变”—&md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
珠海两诗人8年贴钱办诗刊诗报 累计付出五万元
下一篇:
第四届“珠江情” 征文大赛启事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