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中诗报道
中国诗人
文人书画
诗歌万里行
中诗视频
诗人档案
中诗邮局
中诗文库
中诗论坛
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泛叙实诗派的由来及其艺术宗旨
作者:子午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2-04 10:31:39 点击:
写作无论在生成方式或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变。这就直接从传媒形式层面反过来对中国新诗的嬗变和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震荡和影响。大众文化适逢其时的勃兴,从文化生态学和传播学的层面上说,它一方面拓展并改写了中国文化/文学产品以纸质读物作为主流形态和中心的既有格局;另一方面它又为中国文化/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性挑战和机遇,迫使中国文学(包括诗歌)不得不重新审视、调整、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生成、传播方式及语言策略。据此,中国诗歌如何与网络结缘,如何选择一条既清醒、又稳妥的科学、理智的纸质+网络的双轨制路子,这便成了中国诗坛的又一重大课题。时代的飞速发展,把这一始料未及的全新课题沉重而庄严地撂在每一个中国诗人和诗评家面前。
5、国内外文化背景及语言秩序标志:在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新的历史语境正在生成的同时,国人的“寻根”热、国学热,与世界范围的汉语热、汉学热遥相呼应,迅即促发了一场更为广泛、深入、持久的具有社会学、文化学、信息学意义的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视野下新的文化背景在中国本土的形成,并引起了史学意义及现象学层面的连锁反应。这一带有全局性和决定意义的新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秩序的形成,从根本上刷新、激活和直接导致了两个世纪之交以来中国诗歌的新一轮繁荣,使中国诗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与世界诗歌前沿对话与接轨成为可能。子午曾将这一时期的诗歌现象、新的语境及文学史(诗史)时段命名为“新叙事主义诗歌”时期,并写成论文多次在全国相关诗歌研讨会上宣读,和在重要的诗歌报刊、诗歌网上发表,并引起了热评和反响。如《新叙事主义诗歌刍议》、《新叙事主义诗歌现象及其提出》、《新叙事主义诗歌宣言》、《中国当代新诗流派史刍议》、《中国新诗导论》等(见《诗探索》、《上海诗人》、《诗林》、中国诗歌网,和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文艺研究》等主办并编辑的《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论文选》,及子午文论集《山水情怀与华夏文化精神》等)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文学史的、文化史的、诗学美学的、网络传媒的,和文化背景及语言秩序的多层面、多学科、跨领域的交互作用,为泛叙实诗派的催生和形成提供了应天时、占地利、得人和的丰厚的人文土壤。与其说泛叙实诗派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在后新时期的运动、发展、嬗变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或关联性事件,倒不如说它是中国诗坛在“新叙事主义诗歌”时期万籁俱寂局面的一次历史性反弹、爆发,和应运而生式的必然崛起。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文学/文化背景及诗歌的历史语境之下,祁人、陆健、子午三人经反复磋商,决定以《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为依托,发起成立一个名为“泛叙实”的诗歌团体。代表诗人主要有祁人、陆健、子午、田原、洪烛、阎志、王明韵等(田原旅居日本后,仍保持与该诗派同仁进行艺术上的交流)。他们有意识地在《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和后来的《中国诗坛》等诗歌报刊,持续地编发一批以写实为基调,并适度地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某些艺术技巧,而突现其本土性、民族性和汉语性特点的诗歌作品。这一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诗人为主体的诗歌族群(只有阎志一人是70年代出生的),由于在诗歌理想、人生态度和某些生活方式上的相近,进而体现在诗歌的语言风格、艺术倾向及审美立场上渐趋一致,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个被不少诗界权威和老诗人所看好的泛叙实诗派。
“泛叙实”一说,最初由子午提出,后经与祁人、陆健一起讨论而确定采用此名。从语义学上说,泛叙实诗既不同于叙事诗、纪实诗,又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时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
珠海两诗人8年贴钱办诗刊诗报 累计付出五万元
下一篇:
第四届“珠江情” 征文大赛启事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