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古心|在诗里坐禅——孙思诗歌阅读札记

2025-10-27 作者:古心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孙思是深谙禅学的诗人,评论家,编辑,她在诗学的修养上从不止息。她的美学建构不仅承继了朱光潜与宗白华等中国传统美学大师的真谛,更对西方百家美学的观点要义有深刻的研究。她安静从容而纯净,呈现的诗学文本与其精神面相的一体化,也启发我们在喧嚣的当下如何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只有作为人的纯粹性确立了,诗学意义上的成全才能水到渠成。
  古人曾把写诗比喻为坐禅。意为写诗时要摒弃一切杂念,这与坐禅有极其相似之处。曾经听到这样一个例子,说是有一日孙思在电脑上写作,隔壁办公室一位年轻人来串门,和孙思同办公室的一位年轻人,两人聊得热火朝天,激动时声音可以刺破屋顶。这时看到孙思在一旁依然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写作,这位年轻人好奇地问:“孙老师,我们这么大声音,您还能写东西?”孙思答:“我听不见你们说什么。”由此可见,孙思的禅定,不是一般诗人能及彼!
  孙思是诗人,是编辑,是评论家,她低调、谦和,正是这样的姿态与状态,使得她的诗歌透着生命的质感。在这喧嚣的尘世,孙思的文字以其虔诚与宁静,给我们带来当下诗坛极少见的静谧和清凉。在她的文字里,一个低眉,一个回眸,都能悟出禅意来。评论家李犁就说过:孙思写诗如同焚香。
  孙思始终有慈悲之怀,从她写的诗和小说里都可以看到与体验到。而佛家的禅学之源,一直根植在她的诗里,如她的诗集《剃度》《一个人的佛》,这与她本身是居士,喜欢宁静,不喜尘世的喧嚣和庞杂,有很大的关联。她有很深的美学造诣,这与她在高校多年教授美学课程是分不开的。她的思想理论专著《走进大学生心里》,被上海市考试院评估专家声称: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收藏本。可见,孙思是有扎实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的诗人,也正是在这精神自觉上,诗人在处理各种题材时才显得高屋建瓴,既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做细节上的铺陈,又有形而上学的思考,它们呈现在文本里,就显得耐读耐品耐人寻味。
  诗人,首先是一个深情的人,在孙思这里可以确认。她的那首《观音娘》曾让多少人读后泪水涟涟:“七岁前的娘,是真的娘//真的娘走在一个冬天/那个冬天雪落无声/雪落无声的雪,把娘带去了/我望不到的世界//七岁后的娘,是模拟的娘/模拟的娘在寺门里,我在寺门外//日子不知不觉过着/一月过了是二月/小寒过了,是大寒//每当想念娘时/我会去寺门里跪拜你/把心里的思念日子的清寒/对你说//说了,那清寒入心后散了/说了,那清寒入骨后化了//长大后,我一个人去穿越风雨/再想娘时,娘已没有一丝烟火气/只有一束若隐若现的光/供我仰视和记忆//我能清晰记起的/是我曾以跪拜的姿态/看到的你,和你座下的莲花/你和娘叠在一起的脸……”整首诗九个小节,主体上是余光中式的小时候""长大后""而如今",这是诗人的生命节奏,还有一个内在的节奏,就是"娘"从肉身到肉身消亡给"我"带来的"离伤"。如果是单纯的抒情,诗到此已经很不错,孙思处理的超越之处是她已经把母亲"跪"成了观音,已经进入灵魂修行层面,多少热泪盈眶,多少岁月安详,又多少依依不舍,皆化作心灵的"舍利子"不断把灵魂滋养。经过"稻梁黍麦菽"的肉身总有太多的"踉踉跄跄",在生之艰难来临时,跪娘,跪观音,直到把活着的爱与悲悯跪成信仰。虽然肉身依然在凡尘中辗转流浪,但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所有的困顿与沧桑。
  静静来到诗人孙思的另一本诗集《一个人的佛》里,这本八十首均为一字开头,充满禅意的诗,是孙思耗时八个月一口气完成的。这些诗里的禅不是孙思一个人的,也是读者的。“一条路”“一束光”“一盏灯”“一炷香”“一扇门”“一尊佛”“一根弦”“一座庵”“一朵莲”“一杯茶”“一颗心”不断“包围”你,“氤氲”你,让你置于佛光之下,让你慢慢思考“有”与“无”,“生”与“死”,“今世”与“往生”,“此岸”与“彼岸”,活着,生老病死,多么难又多么苦呵!活了这么久,想起顾城那句诗“走了那么久,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孙思这里有呼应,有承继,更有自己已经形成的精神系统。应该说,读皈依之后的孙思,看她这一组诗,我想到的是作家程然的那本《莲花次第开放》,一瞬之时,刹那永恒,热泪盈眶之时,心却温暖而平静。无论说诸法空相还是说智慧涅槃,对于许多人来说还只是概念,只有那些日久深功的人,不断放下,不断“舍”,不断“得”,渐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巴尔扎克说“宗教是毕生的苦楚”,我多年来也一直说人活着就是含辛茹苦,所谓日日加持,以阅读,以笔记,以思考,以表达,不断让一草一木的“生死轮”回照亮自己的空茫,让“一词一句”的智慧点亮自己的前路,让自己也一点点以写作的方式发出属于自己的光,也一点点照亮自己精神的天空,并尽可能传递这光,这温暖,就像当年巴金写《爱尔克的灯光》。还记得那一次在南京鸡鸣寺,黄昏时分,尼众们正上晚课,听梵呗佛音,一种庄严感油然而生,差点落下泪来。人生皆苦呵,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的岸在哪里?或许孙思的诗句可以给你一点启迪,对于诗人来说慈悲就在诗句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呵!
  不断地阅读孙思的诗,你会深切地体会到一种修持而来的悲悯之境,你能体会她已经化蛹为蝶而建立的美学系统。在诗学层面的表达上,一定靠情感与思想来进行推进,而不是知识的铺排,这是普世的经验,也是我在自己的写作中特别注意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写散文也好,评论也好,他们的语言始终是诗意的、审美的。在这一点上,作为评论家的孙思也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堪为榜样,她在做评论时,始终能够扣着文本,但又让文字飞扬,和原作品相得益彰,这就足见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呼应了。评论要深入,更要能出来,以我“察人”便可以有文学意义上的惺惺相惜且回味无穷也。
  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仿佛佛家讲的“一花一世
  界,一叶一菩提”。周作人在论诗时亦谈到“抒情”之重要,而如何抒情往往就见诗人与诗人的分野。孙思《一个人的佛》里有针对“物”的诗:一棵树,一滴水,一窗门,一堵墙,一片云,一张纸,一场雨,一幅画,一个人,一张口。世事风云,又寂静十分。甚至在这里“人”也是作为“物”呈现的.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意的推进里。如果说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是探求爱情的孤独,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是探索一种“绝处逢生”,那么孙思的《一棵树》则是探求一种“存在”,就仿佛三毛说:来生要站成一棵树,没有悲欢的姿势。而这,却需要
  经历“孤独”与“宿命”,而孙思在这首诗里也努力诠释这一种诗境:“一棵树站
  在高处/被风吹,冷不冷//从出生到死/一直站着,如果能松一口气/是否想过跪
  一次……”孙思视万物皆有生命,所以她能人同此心,心同此里。
  每个人都是凡尘的“一滴水”,你是你自己的河流湖泊,是你自
  己的天马行空,渡尽劫波,苦痛与欢愉并存,一次又一次轮回,你失去了自己,又认识了自己,你是佛法,你又是肉身。用一首诗在“一堵墙”上开“一扇门”,用“一场雨”冲破那“一片云”,用“一幅画”描摹“一张纸”,你“一口”就还原你“一个人”,一个生老病死的肉身,一个此岸到彼岸泅渡的灵魂。读孙思的诗,你必须“焚香净手”,默默诵读之,你只要跟着诗人的意念走,你同样也是一个能够在诗词里修行的人。
  《一炷香》是否有一抹祥云为你缭绕?《一场雪》是否能够让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根弦》是否能让你深味史铁生说的“命若琴弦”?《一支笔》是否能让你挥斥方遒乾坤一掷?《一杯茶》是否让你愈觉“杯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为人之道,亦复如此,“多歧路,今安在”?眼观六路为“目之明”,耳听八方为“耳之聪”,看孙思“一字乾坤”,让你深味“禅定”而知“盈虚”也。
  九九归一,一元亦复始,心归一,世界在诗人孙思这里就充满灵性神秘诗意。以"一"的姿态行吟,是另一种万水千山。一只鸟、一尾鱼、一只羊、一匹马,从“飞”,从“游”,从“奔跑”……一种众生平等的情怀,一片我佛慈悲的氛围!一只鸟“把一个早晨唱得乳香无比”,一位老人用二胡拉出心曲,彼此两个世界,懂,或者不懂,各自“吟唱”,相安无事,“活在两个世界”,也是一种和谐与甜蜜……一尾鱼,七秒钟就有了人类意义上的“今生今世”,没有那么多追问,也没有那么多痛楚,而人类需“孟婆汤”仿佛才可以完成,而在一尾鱼这里,“只道是寻常”。这“终其一生,在水里游走/归来时仍是少年”就有着“不忘初心”的感怀。
  •   《一只羊》,读到泪光晶莹,前“八段”的铺陈,是宗教般的和平的牧歌式的宁静,而末段陡转,仿佛“电闪雷鸣”。我们常比喻一个任劳任怨的人为“老黄牛”,其身上有着太多的“负重”“偶尔对天哞叫/是委屈,伤心,还是高兴/从没有人想过,去问问它”,是以我观心的“疼”,诚然,有谁,真正体会过它们的“哀鸣”?“俯首甘为孺子牛”呐!一匹马,未必赤兔千里,但都想着“千里走单骑”,但客观上皆是臧克家的“老马”,也是有过“千里马”的梦,但伯乐在哪?孙思在这里的突破就是打破“经验”,把马置入她自己的“精神系统”,并抓住了马的“秉性”,一再地告诫自己:“即使我们已经爱上他/已经在无数个夜晚和白天/不停地和时间争夺它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借助马熬自己的“油”,多少白天黑夜,风雨晨昏,最后燃出自己精神意义上的“长明灯”,这也仿佛一种境地:澄明!
  人生一世,酸甜苦辣咸,常说“眼见为实”,但倘若心不能抵达,眼见的,也往往如“幻”“一双脚”与“一双手”,一个“立地”,一个“顶天”,多少次的“行脚”,多少次的“抚触”……有谁,能触摸大地的“心脏”,又有谁伸手可以触摸到“天”……多少的长路漫漫,多少的长夜不眠,都源于一个家的渴望,一个无法言说的“孤单”,岁月荏苒,万水千山走遍,多少次婆娑泪眼,多少次缠绵经卷,多少回佛前发愿……终于抵达一种“远”,一种淡然与超然,因为诗心佛意,无论多少艰难,深知所有的遇见皆是生之必然,也必须“承担”,即使难以抵挡弘一法师说的“天心月圆,华枝春满”,但一定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碧海长天”……
  《一阕词》见“成长”,《一枚扣》见“情感”,《一亩田》见“思考”,《一把伞》见“相依”,虽然不能完整地来概括孙思诗歌这四个“一”的深意,但能感受到“伏脉”,在她朴素而深挚的表达里,那种深切的确能够唤起你内心的柔软,并深深感染你。孙思的诗歌语言澄澈、深情、智思、绵密、细腻,特别值得年轻的诗人揣摩并学习。
  捧着一颗心,在故乡与异乡切换,总有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这“光”,于孙思来说,就是诗的一行行,这注入了情思禅理的一词一句,皆无限深情。一缕秀发,往事如烟,轻触微温,那些无法言说的爱与伤痛,都化作风,飘过千山万水,给你温柔的提醒,人生一场大梦,终究归零,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回到孙思的诗集《一个人的佛》,她用一本诗集的体量告诉我们:生而为人,必须温暖与慈悲……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来自《一个人的佛》里禅意很深的诗外,她写人物诗、采风诗也是一样的悲悯和情致深婉。她笔下的鲁迅、巴金、戴望舒、卞之琳、萧红、张爱玲等,在魔都,因为他们,文化意义上就有了稳固的阵地。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坐标,亦是地标,他们活在冰冷的钢筋水泥的坚硬里,却给我们以坚硬的柔软和引领。看孙思写巴金:“你的文字/很平实,像活着时/父亲对我说的话//那时的夜晚,我总是很害怕/因为那些夜晚和门一样大/我立在门里,便显得很小/我的头发是黑的/成了黑夜的一部分//这样的夜晚/我总是与疼痛对坐//后来,我就在每一个/这样的夜晚,填满灯油/走进你的文字//让你的文字,挡住那些痛/再挡一挡那些黑/那些翻上心头的酸楚/让它们重新咽回去……”多么让人心疼,从小失去父母的孙思,一个又一个日子里,她就靠大师的文字温暖自己,度过那些孤寒的夜晚。百名在上海生活和居住过的大师们,他们的人生都融入了孙思的文本创作中,这就有了人物诗集《聆听》。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学人都会有灵”在,固然需要知识等的积累,而情怀在语言里的渗透中往往更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境界"。
  她写《周恩来》,没有家国天下的渲染,而是把伟人当成一位普通人来写,从普通中还原一种平凡的高尚,恰恰如此,更显得一种深沉与卓越:“如果更早一点出生,做你女儿多好/在你累时,伸出一双小手/为你捏背,让你走后/想念你的,除了人民/还有一个至亲”。这个结尾,平实,深情,却又让人不得不动容。
  孙思写的《鲁迅》,之前读过,再读,依然带给我思绪万千。这首诗里,诗人扣住了先生的"孤独",生前如此,死后依然,而诗人前来"探望",就仿佛当年的萧红,是精神意义的亲人一般。“如今,先生那比刀更锋利的笔/有点锈了,它早已不再寒光逼人/就连那些收集在纸上的文字/也一个个,一幕幕连缀在一起//连成一部很少有人看,大多时候/只有先生一个人在看的电影。”如果说前十段是“漫长”的铺垫,到了最后两段,是点题,是升华,也是“转”,有着不动声色的“悲叹”……
  孙思在文本里的诗性与慈悲是一以贯之的,她的采风诗亦是如此。例如她最近的两首采风诗《澄德庄园》与《灵山大峡谷》,皆为履痕,而如何呈现心灵之痕,孙思的这两首诗各有其妙,从文本所呈现的精神氛围来讲,有着南朝吴均那种“忘峰息心”的况味,但这不是逃避,而是一次难得的调整,是以“出世”之心来思考“入世”之种种,这时候“内眼”介入,使得两首诗摆脱了那种游记式的表象,而是呈现一种安谧与从容,在获得心灵松弛的同时,也收获了高质量的诗学意义上的文本……
  “在这里,我想按下暂停键/关闭所有词汇,坐在山的入口/以湖水的纯净,一棵树的缄默/让自己出世’,显然,诗人开宗明义,欲藉此地的山水给自己忙碌的日常放一个假,两个意象:“湖水”与“一棵树”,它们一个“纯净”,一个“缄默”,这表明诗人对于尘世的“污浊”与“喧嚣”有着本能的抗拒,但客观上还得在尘网活着,是责任,使命,也有王阳明说的"在事上磨"的教诲使然,所以,诗人的清醒就在于逃避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要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无论对于心灵之历练还是诗学张力的形成,意义皆非凡。“出世”不是避世,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灵的生机:“然后将沾满土地气息的词语/从远方拉回来/再用雨滴一样的文字/往每个人的内心落”,在语言的推进里,诗人并没有往“虚空”的方向用力,恰恰相反,在澄德山庄这里,诗人获得了大地上安详的助力,由此让心灵生出“暗香”,这种“暗香”带来了心灵的活泼,于是,诗人以“沾满泥土气息的词语”,并以“雨滴一样的文字”来强化一种进入山水的“澄澈”之怀,也就是说,诗人时刻保持着心灵意义上的活泼,无论为人还是为人,此为要义。
  如果说前面是宏观层面的铺垫,下面一诗节就是微观层面的细腻摩写,深情而不煽情,这尤见功力:“震龙马术中心/我在一匹马的身上,看到父亲的温和/在它清澈的眸子里/我的童年,正被母亲牵着/向我走来”,在“震龙马术中心”,一般人可能会在“马术”上“下功夫”,而诗人“独辟蹊径”,从马之“清澈的眸子”里联想到“父亲的温和”,且“我的童年”被母亲牵着,这是回忆双亲曾经对自己的“爱与引领,一幅亲子图画跃然于纸上。
  “那些在城市里,看得比天大的事/在这里只有针尖大,一切喧嚣/在这里宁静并邈远”,这一诗节,诗人是回扣第一节“按下暂停键”,是反思人们不要被名利权情所左右,而是要让自己的生命呈现真正的质量。如果说第三节是“见父母”,那么,第四节就是能量升级,这里是“见自己的同时,见他人”,是告诫,也是警醒。
  “周围的山,始终不发一言/它在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沉默/彰显诗歌的张力”,前面四节为诗人自己的“心灵流动”,但客观上诗人是进行一种“交流”,把自己的心曲说给山听,但诗人很巧妙地“换位”,把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山进行了一次“互文”式“同构”,这也算是一次“以诗论诗”。“只有太阳,每天早晨跑过来/站在山顶,准时把李白/喊醒”,这几句是整首诗的“首”,从空间来讲,很阔大,把“太阳”引入,把李白“喊醒”,这真是奇崛,诗人没有那种总结性的语辞,而是依然保持着精神的强度,这“喊醒”的是李白,何尝不是诗人自己,何尝不是每一个到达澄德山庄的人,至此,整首诗在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中呈现一种圆融于和谐,余味无穷。
  孙思短诗写得好,她的几本诗集读下来,你能够感觉到她精神觉醒意义上的成长,她也写长诗,例如《百年史诗:上海,上海》,真是见格局,见胸襟,有一股江水荡漾的激情朝着大海奔去的力量,这部长诗被一家大型网站推出来后,一周的阅读量达36.7万,全国认识不认识的诗人都在转发这首诗,有诗人以为这样的大手笔,一定出自男诗人之手。诗人、评论家齐凤艳有一段话谈她读孙思这部诗集的感受,于我,有戚戚焉:“阅读孙思的《百年史诗:上海上海》,我看到诗歌文本艺术表现力充盈,政治抒情饱含深情而不空洞,诗歌对现代性的现场呈现诗意盎然,并且三者统一于上海百年革命与建设史这一宏大题材所提供的广阔空间中”,孙思的这首长诗,凭借它的立体、磅礴、深情与深思而摘得了第六届“长诗奖”。据悉这首写上海的百年史诗,目前纳入海峡书局“百年新诗 百部典藏”的出版计划。按书局要求,原先70多页1285行,已经扩充到2798行146页。为此孙思又查了大量的资料,补写了进去。诗集名字改为《风从东方来》,改后的书名更具历史性民族性的开阔和恢弘。诗集今年七月底八月初有望出版与读者见面。让我们拭目以待这部力作的问世。
  
  此文刊发于《绿风》2025年第6期
  古心,本名沈世坤,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世界一幅水墨模样》《如果不曾相见》,散文集《相逢不语》《在文字里与你相逢》,评论集《沉吟与微享》《阅读无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