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第三届“猴王杯”世界华语诗歌大奖赛获奖作品选
P. 232

的理念,扩大影响,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是十分有意义                        源的叩问。诗人锋安在《创世题:叩问本源》一诗中写道:“为
           的事情。这样的写作方式,或许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写作                        什么猩猩猴子和我们最接近 / 我们和它们做着一模一样的
           形态。                                              动作表情 / 我们饶舌,猴子却不说话 / 这可是绝对的必然
                                                            性 // 如果不是 / 可有原始的必然性——那一只手 / 启动了
                   二、现实镜像:共同体写作的精神指向                        宇宙万物和命运”。对人类起源的困惑,对进化论的质疑,
                                                            正体现了人类精神所处的困境,同时也映照出人类面对现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诗歌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                     实人生时,无法超越自我的困顿。正是这样的精神困境,
           通过诗歌书写,可以看到诗人面对社会现实及人生困境时                        召唤着人类向新的精神高地进发,再度寻找事实的真相。
           所作的思考。有研究者认为,作为猴(猿)形象代表的“孙                       正如诗人在诗的结尾处所写,“他从哪里来 / 他往哪里去
           悟空”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之一。其实,文学作品中                        了为什么不回来”“为什么猴子停止变成人 / 我们却在进
           的猴形象就是人类自己的形象,作家或诗人通过对猴的刻                        化”,接着作出逼问和审思,“问生死一瞬间:/ 危机可又
           写,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现实状态。作为共同体写作的诗歌                        是创世之机 / 听绝壁猿吼,催时空重构——/ 人神合流为清
           大赛,其作品由于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其内在的精神指向                        清楚楚的来生来世”。对人类本源的追问,还体现在诗人
           必定向某一方面聚拢,从而形成共同的精神内涵和意象表                        们对考古学上人类起源发现的书写,在历史与文化的多维
           征。                                               空间中展开想象,如林雪的《亲爱的基因》、索菲的《猿
               反思生活,是诗人们在创作猴诗时共同选择的写作策                      猴与人》、田禾的《巨猿洞》、王慧诗的《那些尚有名字的》
           略,也是其精神指向的靶标。臧棣在《咏猴五章》中对各种“猴                     等诗。
           态”的描写,在复杂的情感变动中,勾勒了人类的种种精                            此外,诗人们还从日常生活出发,以猴为镜,以猴为喻,
           神“标记”。“和我们举止接近,但绝非同类;/ 伐木的声                      追寻现代人的精神理想。如夭夭在《灵猴与时间》一诗里
           响太粗暴,它因此梦见过 / 我们仿佛是人类,却不能肯定 /                    所写,“我们互为镜像,各自为生活又退了一步,/ 是什么,
           进化的道路就一定正确。”(《红猴》)人类制造出的“粗                       用无声做最后的陈述”“我愿意是你,从早到晚,/ 不追溯,
           暴的伐木声”,让诗人开始怀疑所谓的进化道路,这是诗                        不辩解,/在这林间,活的像个旁人。”做生活的“旁观者”“路
           人对人类破坏生态行为的反思,亦是其反思现实生活的切                        人甲”是部分人的生活理想,也是其精神追求,但这种避
           口。“和贪婪相比,丛林深处的平静 / 就如同一个针尖。                      世的生活态度却很难实现,每个人都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
           它感到了 / 异样的刺痛,但并不能解释”“领地的丧失,                      挟,无法置身事外。霜扣儿在《走在苍茫岁月里的猴类》
           意味着 / 好奇心的失败。它不甘心 / 它的忧伤只能像冷却                    便洞察到了人类的这一无赖之举,“有一只猴子穿越古老
           的灰烬。”(《蓝猴》)人类向大自然的过渡索取,导致                        的进化论 / 面对名利的镜子,整理衣冠”,我们每个人都
           各种疾病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是自然反噬人类的最直接                        可能成为那只整理衣冠的猴子,而不能成为取经路上的“猴
           表现,其实质是人类贪欲的膨胀,精神生活的贫瘠,猴的                        仙”,“在美艳的皮相里 / 拎出白骨,以真实的手段完成
           处境映照出人类的残酷和冷漠。诗人在反思中不断提醒人                        背叛与冒犯 /
           类,“即便没有镜子,它也不会忘记 / 它身上的雪白是被                          须弥世界因此破产了三千——这乖戾的猴子怎么敢 /
           生锈的笼子关出来的,/看上去很美,却是耻辱的标记。”(《银                    未踏入佛门,就揭开了如来如去的内涵 / 它的筋斗云总是
           猴》)如臧棣一样通过猴的书写,反观人类生活,揭示精                        不合时宜地 / 撞开规矩”。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不应“在
           神深处的创痛的诗还有岛由子的《奇数的独白》,诗人在                        矛盾中内耗,虚度一生”(邹进《裸猿:另一种辩论》),
           诗中写道,“女人失去爱情 / 就等于损坏她的生命 / 恋爱                    应像诗人淑文在组诗《今夕与未来》中提醒人类的那样,“人
           跟发情期的猴子一样 / 遗传生理现象给子孙 / 但缺少爱和                    呐,你不福慧双修 / 那就是只没有尾巴的猴子”。
           渴望 / 你永远满足不了我 / 这就是女人 / 猴子的子子孙”。
           人与动物、欲望与贪恋、道德与本能混杂在一起,让诗人                             三、生态书写: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终极召唤
           开始反思人类的所有行径是否与动物有区别,提醒人类要
           与动物区分开来。                                             生态书写是恢复大地诗意的文学努力,涉及人与自然
               人类的起源之迷,一直困扰着人类。虽然大多数人接                      的多重关系,同时与美丽中国建设息息相关。生态诗歌写
           受了进化论的观点,但人类从未放弃过对人类本源的追寻。                       作是诗人利用诗歌这一形式,从不同的视角对自然的观察、
           对人类本源的追问,实则是人类寻求精神之根的外在表现。                       介入和审视,以唤醒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从未停止,这                        万物的共生共存,最终建构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
           并非形而上学的玄思,其实质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皈依。                        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生态危机频发,环境破坏日益
           猴作为人类起源之祖的学说,激发了诗人们再次对人类本                        严重,全球变暖、物种消亡、极端气候等无不威胁着人类





                                                                                                    MAY 2023  231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