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

“鹅塘村”与精神生态: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伦理意识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3:20  点击:


那么在学者的质疑和批判声中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逐渐被以动物解放或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论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所取代。
  就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而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A.Schweizter)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伦理观继续拓展道德关怀的范围,使得生命也纳入其中。他于1923年在他的代表作《文明与伦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史怀泽对“敬畏生命”的体认是以对生命统一性和世界和谐性的认识为基础的。在《敬畏生命》一书里,史怀泽这样说到:“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②当然,在这种伦理原则的指引下,史怀泽所要求的人要对一切生命承担责任,并以伦理的态度去关爱生命世界的看法,在与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保护论相比较则越来越突出它的价值。但是,他所提出的生命敬畏仅仅局限在一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上,诉诸于个人对生命的信仰,带有抽象虚妄的意味。与此同时,在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建构体系中,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提出的“大地伦理”思想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他的《沙乡年鉴》(1949)里面做了重要的说明。利奥波德所说的“大地”不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而是包含着动物、植物、水和土壤、气候、河流、森林、山川等存在物在内的整体。因此,他认为人类要转变对自然的认识,要从对自然的征服者转变成为“大地”的普通一员,要在大地这个共同体中承担对大地共同体的义务。他在著作《沙乡年鉴》里面谈到:“大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③这里,利奥波德实际上是在突出人类要和整个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建立一种平等互敬的理性的情感伦理关系,这就突破了以往的伦理观只注重个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体现“大地伦理”的精神要求,利奥波德将道德情感看作是大地伦理思想的重要基础,他认为大地伦理的进化不仅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精神发展的过程。这种精神恰恰也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标准,发挥作用。
  人们对生态伦理的关注和思考,不断指引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深层认识。在中国当代诗歌领域,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诗人徐俊国的诗歌创作,在精神生态的建构中,诗人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就诗人精神生态的伦理体现而言,尤其对“敬畏生命”伦理和“大地伦理”精神生态层面上的延伸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敬畏生命”伦理在诗人徐俊国的诗歌世界里,已经被发展为交织着死亡意识的悲悯情怀。“大地伦理”在诗人的诗歌世界里,也被进一步发展为对位置感、地方感的追求和坚守。就前者而言,“敬畏生命”伦理已经在人与生命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人对生命体善的道德指认,而在形而上的精神领域有新的拓展。在诗人徐俊国的心里,一直保有着一种雅姆主义的情怀,他对诗人雅姆的亲近与敬爱也一直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动力,并不断激发着诗人的创造力。徐俊国最为赞赏的就是雅姆内心的柔软、温暖、善良、澄澈、谦卑、静穆和博大的品质,还有雅姆对世间万物所充满的怜悯之情。在诗人徐俊国撰写的《雅姆主义》一文里说道:“他用诗句为请求一颗星祈祷,为一个孩子不死祈祷,为爱上痛苦祈祷,为带着驴子上天
9 7 3 1 2 3 4 5 6 7 8 4 8 :

上一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朱林国  2013-05-20
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朱林国  2013-05-20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