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陆健 >>

陆健诗歌的心路历程


作者:单占生  来源:中诗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8 09:17:57  点击:


在。而更为重要的是,陆健在摆脱与超越自己的同时,两次创造性变异都为自己写出《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们回过头来把陆健的诗歌创作历程放在中国诗坛近三十年的行进历程中进行比对研究之时,就更能认清陆健按照自己的诗歌立场和观念进行属于自己的创造劳动的重要与可贵。对中国近三十年的诗人来说,有一种魔咒似乎很难逃脱。这个魔咒就是诗坛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前代诗人的颠覆性写作。一次次的颠覆完成了对中国诗坛的极左化意识形态写作格局的改变,同时也忽略了中国诗坛自新诗开创以来的文化传统和诗性意识,进而使颠覆变成了只是为了完成颠覆这一事实或事件的使命。而陆健从进入诗坛之始,就没有把颠覆性写作注入自己的思域。他站在历次诗潮与流派之外,富有激情地进行着属于他自己的创作。其实,我无意在这里对颠覆性写作进行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颠覆性写作我还是要给以充分肯定的。但是,我想指出的一个事实是中国新诗自一开始就担负着颠覆与建构的双重使命。在新诗草创时期,不少人认为新诗只是破坏一种旧形式,创建一个新的形式。而自象征派诗在中国新诗坛传播之后,大家才逐步认识到,要颠覆或者叫作“革命”的不仅仅是一种旧的诗体形式,更重要的还有对自己的心智进行革命性颠覆。因之,“革命”与“颠覆”自然也就成了一种中国新诗发展的潜在和显在的动力。无论是“向西走”还是“向东走”,这种动力会如影随形地伴随诗人左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以颠覆为写作动力不仅成了诗坛的一种常见现象,甚或可以认为不少诗人把这种“颠覆”性写作视作一种“诗道”,也是可以通过“颠覆”使自己迅疾成名的“王道”。这样一来,原初本具有诗性意义的“革命”与“颠覆”就在一次次的“王道”实践中被“异化”得一派狼藉。实话说,对于一个长期浸淫在诗坛情境中的人来说,面对如此现实,无论采取怎样的一种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独立与自足,都不是一件易事。
  陆健真正走上独立自足的艺术自觉,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能证明他诗歌创作独立自足意识清醒自觉的标志,是《名城与门》和《日内瓦的太阳》两部诗集的出版。《名城与门》(1992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这部诗集由六十六首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诗作组成了一个宏阔的历史空间,而构成这个宏大历史时空的诗性元素,则是陆健对中国现当代四十八位文化名人与艺术大师的叙写,也是诗人与四十八位文化心灵的对话。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四十八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或者叫作四十八尊文化心灵,被分别安放在十三首同名为《门》的诗为间隔的诗性空间之内,这样,这部诗集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城邦时空,同时也构成了诗人宏阔的心灵时空。与《名城与门》同时出版的陆健的另一部诗集《日内瓦的太阳》(1992年10月台湾诗之华出版社),则由书写西方历史文化名人的七部长诗构成。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有伊丽莎白二世、阿基米德、亚历山大、爱因斯坦、劳伦斯与弗里达、凡高、加尔文等人。对这两部诗集,沈奇和杨吉哲分别有过非常有见地的评价。沈奇在评价陆健的诗集《名城与门》的长文中,称陆健的诗为“诗城独门”,说陆健“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特异不凡的独在之门”。沈奇不仅从诗的题材的特殊性所展示的历史空间、结构的特殊性所呈现的交响乐式的史诗气势、语言的特殊性所产生的诗性张力,更为重要的是,沈奇在其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陆健在当时的诗坛的特殊性的问题。尽管沈奇当时对此问题没有作更为深入的论述,但今天看来,当时就能论及这一问题,更让人臣服沈奇眼光的独到和对诗坛认识的深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4 8 :

上一篇:书写自己被命运指定的诗篇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书写自己被命运指定的诗篇     燎原  2013-05-28
在前贤止步的地方起笔     森子  2013-05-28
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     陆健  2013-05-28
陆健短诗2首     陆健  2013-05-28
陆健简介     中诗网  2013-05-28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