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二十三期 >> 译海撷金 >>

译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及其音韵格律分析


作者:Tanya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10-03-03 22:54:14  点击:


匿在林荫,一个歌声回荡
穿过篱笆在新割的草丛飘扬;
那是蝈蝈的歌声,他在领唱
在奢侈的夏日,歌声从未间断
正如它情绪高涨,一旦疲倦
就安逸休憩在蓊郁的小草下面。
大地的诗歌生生不息:
在孤独的冬夜,当冰霜
冻结成缄默,炉边传来唏嘘
是蛐蛐的乐章,随着温度上升,
人们睡意朦胧,困顿失神,
如蝈蝈乐曲回响在茵茵山坡上。

    此诗写于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结构为意大利商籁体。诗歌分为两部分,前8行为第一部分,后6行为第二部分;韵式为abba abba cde cde,其中第一行中的“dead”为眼韵。诗歌大部分按照规则的抑扬格分布,但是也不缺乏格律变化以增加诗歌精致优美来提升审美效果。
一、诗歌开头就直接阐明诗歌主题。而且第九行也为第二部分的开端,诗人用重复的方式又再一次的强调了主题。
ˇ    ˊ  ˇ  ˇ  ˊ  ˇ    ˊ ˇ  ˊ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ˇ  ˊ    ˇ  ˇ    ˊ  ˇ  ˊˇ      ˊˇ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第一行开始为抑扬格+抑抑格+扬抑格+扬抑格,而第五音步确是不完整的一拍重音,把“dead”一词孤立强调出来。第一行用非常不规范的格律方式使主题更加突出。像“Poetry,earth,never,dead”这些传达诗人主旨的词汇,每一重音都出现在其违背的位置,更是将主题突出出来。第九行也是主题再现,虽然叙述同一主题,但是也有变化的词汇,“never dead”替换成了“ceasing never”。前四个音步的格律是一样的,只是后面为完整的扬抑格。当读到最后两个音步,也就是所变化的词汇“ceasing never” 都为两个双音节词。其中,济慈诗中运用“ng”的发音,产生一种鼻腔共鸣,就如它所要阐释的意思一样,大地的旋律与节奏绵绵延续在耳边萦绕。
    在翻译这两句时,不得不考虑如何达到济慈这种格律音韵的审美体验。句子的结构是一样的,在同样强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时,又给予了丰富的变化,给读者以音乐特效。虽然两句表达的意思简单,但译出效果却非常难。
自翻译成:
大地的诗歌永不消亡(消亡中韵母ao,ang为比较浑厚的音,词汇比较有力度)
大地的诗歌生生不息(“生生”为叠音词,声音的延续,加上“不息”使音与意相结合。)
二、正如前面所说,此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夏日里的蝈蝈,第二部分描述冬天里的蛐蛐。
ˇ      ˊ  ˇ  ˊ    ˇ  ˊ      ˇ    ˇ  ˊ  ˊ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ˇ ˇ  ˊ  ˊ      ˇ  ˊ    ˇ    ˇ      ˇ  ˊ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以上两句是介绍两个“歌手”出场的背景“with the hot sun”和“on a lone winter”都是用了“抑抑格+扬扬格”,“连续的重音可以表示速度缓慢,沉重,艰难的效果;连续的轻音可以表示速度的迅速,轻盈,容易的效果(Paul Fussell)”这里运用两个连续轻音和两个连续重音正好把朗读的速度从快捷轻盈变得缓慢沉重,逐渐拉长节奏拍节,强调了时间的停滞,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背景的季节凸显出来。再从构成句子结构的词性来看,所有的结构都是“介词+冠词+形容词+名词&rdqu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咏月

 下一篇:
  相关链接
我们活的多么幸福     海灵草  2011-03-20
竹枝词二首     自娱自乐   2010-03-03
笼 中 鸟      周道模  2010-03-03
有关秋天(组诗)        章洪波  2010-02-17
面如桃花 (组诗)     面如桃花   2010-02-17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