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p;组合的文本时空,如何能够组织出诗意和诗想出来呢?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晚枫巧妙的利用断句和借喻的用心良苦和细腻。 作品意境的营造是利用了诗人的“儿时”和“现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转变(或者说是转换)抒发了诗人对外观世界和对内观世界的如实观。到了“只有太阳的轮廓”的人生境界时,还有什么“过错”值得去计较?还有什么遭遇不值得感激?恰如佛学名言所谓的“人身难得”,作品流露出诗人对宇宙万物,对生命的感激之情,我觉得这才是人世间真正的大爱。 《路》 文/晚枫 刚翻新的路 染了雨 愈发地黑亮 它张开 滴答的路口 等我 被钉在 平躺的十字架上 没有红绿灯 四个方向 标牌都是—— “停” 我读这首和道路选择有关的作品,就会自然联想起我近期最敬仰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的,关于“面对桦树林里的两条道路,如何选择的”名诗——《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处在美国传统诗和现代派诗交替的时期,他通过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风俗人情进入哲思的思辨。作品语言朴实、细致、含蓄;他作品的特色是善于运用眼前平淡无奇的事物去表达哲理的多解和深刻,擅长用具象解释抽象概念。 当然,晚枫的这首短诗《路》是晚枫特色的路,一定是和弗罗斯特不同的,这首诗选择的意象更加让我读起来有惊醒的感受。其中的西方宗教符号意味明显的“十字架”,和“十字路”可以混淆起来,并不显得做作和说教,作品让我惊奇的是作品的结尾,用了类似警告标志的“停”作为结尾,这个“停”就不一样了,不简单了,非常了。 这个绝妙的结尾会让人反复去解密文本演绎的过程,那些“翻新的路”象征或隐喻什么?为什么诗人那么害怕错误?这是晚枫谙熟现代诗不需要故弄玄虚,而是绕弯子说话才有诗写意义。“四个方向”、“十字路口”、“十字架”之间可以带有宗教符号的暗示,也可以是自然的比喻,读者如果读出了多义,读出了哲理,那是读者的自由。诗人晚枫面对的不是“选择”,而是表现一种清醒的自觉,选择之后的结果好像早就知道了,所以她对自己(或者是对他人)劝阻道:stop! 编辑:童天鉴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