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米兰圣心孔院成功举办“20世纪中国诗人艾青”诗歌分享会

2025-11-17 作者: 匡佳菲  | 来源:北语新闻网 | 阅读: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以饱含激情的诗句,描绘了民族的苦难与觉醒。

  北语新闻网11月17日电通讯员 摄影 匡佳菲)近日,圣心孔院在圣心大学哲梅里(Gemelli)校区成功举办了“米兰书城”系列活动之一的“20世纪中国诗人艾青”诗歌分享会。本次活动由孔院院长竺易安(Elisa Giunipero)主持。锡耶纳外国人大学教授萨布丽娜·阿尔迪佐尼(Sabrina Ardizzoni)、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费德里科·皮切尔尼(Federico Picerni)以及圣心大学教授夏慕华(Chiara Piccinini)受邀出席。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学者、师生与诗歌爱好者共同聆听了一场跨越语言与时代的文学对话。

  活动伊始,竺易安教授介绍了艾青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她指出,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以饱含激情的诗句,描绘了民族的苦难与觉醒。他的作品不仅承载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更凝聚了诗人对人性、土地与光明的思考。竺易安教授特别提到,费德里科教授首次将艾青的部分诗歌译成意大利语,不仅为意大利文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文本,也让更多读者有机会通过译文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力量。

  接下来,萨布丽娜·阿尔迪佐尼教授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艾青诗歌中有关“民族与土地”的主题。她指出,艾青的诗并非抽象的抒情,而是深深扎根于20世纪中国的历史现实。在讲述中,萨布丽娜教授特别提到了《复活的土地》,并指出艾青笔下的“土地”象征着民族的再生与希望的萌芽。她认为,“即使身处至暗时刻,艾青仍能从大地中看到光芒,这种对生命的执着,正是其诗歌最动人之处”。

  夏慕华教授则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了艾青诗歌中的中西融合。她以《向太阳》(Verso il Sole)为例,指出诗中 “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词汇虽源自法国大革命,却被艾青赋予了中国语境下的新内涵。“艾青并非照搬西方的理念,而是用诗的方式,将这些词语融入到中国人民追求解放与尊严的情感表达中。”她认为,这种语言与思想的交织,既体现了艾青作为“世界的中国诗人”的独特视角,也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开放姿态。

  活动过程中,圣心大学中文项目授课的孔院公派教师张莹莹现场朗诵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复活的土地》《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四首艾青的诗作。她声情并茂的朗诵,带领听众跨越了语言屏障,直抵诗歌的情感核心。朗诵结束后,全场报以热烈掌声。在艾青的诗歌与意大利语交织共鸣的空间里,艾青的文字似乎跨越了时空,再次焕发出璀璨夺目的生命之光。

  随后,费德里科·皮切尔尼教授分享了他将艾青诗歌译为意大利语的经历与思考,他强调,此次讲座所展示的译文是艾青部分诗歌意大利版本的首次呈现。在翻译《向太阳》时,他遇到了诸多困难,例如,艾青在诗中直接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自由、平等、博爱”,而“民主”一词则采用了外来音译“德谟克拉西”。费德里科教授认为,这种语言实验正体现了艾青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也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对于新概念翻译的探索。谈及另一首《给奶妈的诗》时,他解释了为何选择将“奶妈”译作“nutrice”而非“balia”,因为前者更贴近艾青诗中母性与哺育的意象,也更能传达诗人对生命之源的敬意。他总结道:“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与情感的再生。译者需要成为思考者,让诗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新呼吸。”

  最后,竺易安教授对三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她表示,艾青的诗歌跨越了国界与时代,他用诗歌诉说了民族的苦难,也用诗歌唤醒了人类的良知。而今天,通过意大利学者的译介与研究,这些诗句得以在异国土地上再次被诵读与赏析,彰显了诗歌永恒的生命力。

  分享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这场以诗为桥、以心对话的聚会,远不止于文学的探讨,更是一次成功的文明互鉴。它不仅为意大利学术界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更以其真挚的情感共鸣,为中意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篇章。

  米兰书城(BookCity Milano)是每年11月于意大利米兰举办、由市政府主导的全城文化盛事。其核心理念是“让书籍走出展馆,融入城市”,通过数百场作者对谈、朗读会等活动,将所有年龄段的市民和游客带入书籍的世界。圣心孔院每年都积极参与这一盛会,向意大利读者推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及孔院出版的图书。此次,孔院借助这一全民参与的平台,重点介绍了诗人艾青及其作品,将他诗中对土地的深沉挚爱、对光明的热切向往生动地传递给了读者,成功地触动了意大利读者的心灵,引发了跨越文化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