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想象的诗

——评聪善童诗集《小小的湖》

2025-09-30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名作欣赏》学术顾问、《诗篱笆》创办者之一。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文学评论2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


聪善简介

聪善,本名赖崇善,男,福建省长汀县人,现为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属小学“聪善儿童诗教工作室”负责人;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作协全委会、儿委会委员。专注童诗童话创作,积极倡导儿童诗教。秉持“永远和孩子在一起,向孩子学习,同孩子一起成长”的创作理念。作品融“童趣、巧思、梦幻、唯美”于一身,富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已出版儿童诗集《谁偷了小熊的梦》《一字一童诗》《藏在节气里的精灵》《古诗童诗对对碰》《小小的湖》等十余部,其中《一字一童诗》(繁体版)已在台湾出版;主编出版多套(本)儿童诗读物;编著儿童诗教校本教材《好玩的诗歌课堂》书系。在《文艺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选刊》《少年诗刊》等刊物发表大量诗作及文论;在国内多家专业少儿杂志及网络平台开设童诗专栏;上百篇诗作选入国内各种权威童诗专集或少儿读物。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十佳华语儿童诗集”奖及《少年诗刊》“星光诗人”称号等。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好的童诗更离不开想象。儿童的想象与成人不同,不受世俗的约束,没有成人的刻意,具有天真率性的特点。成人写童诗,如果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想问题,写出的童诗势必带有成人腔成人味。聪善长期与孩子们打交道,他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体察入微,其想象完全符合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实际。他的诗好像出自孩子之手,是名副其实的童诗。

  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聪善在诗中很少用冷冰冰的它,大多用他或她指代,几乎每一首诗都在使用拟人,大自然被人性化了。拟人离不开想象,想象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意义。

  聪善写《太阳渔夫》,每天把金色的大网撒下,想网住大山、海洋、花园、楼房、小鸟、行人,到傍晚才发现除了几朵云霞,其它都漏网啦 。他安慰自己:“没关系的,/明天再来吧!/反正有的是时间。” 把太阳想成渔夫,新奇大胆又充满诗意。太阳渔夫的乐观和耐心值得学习,但他的贪心和粗心值得反思,前功尽弃的教训应该牢记;聪善写《月亮掉进湖里了》,想象月亮在天上值班感到无聊,乘着一朵云降落大地,在湖边的柳树上荡秋千,玩得开心时一失手就掉进湖里了,启发孩子们不可太贪玩,否则就会面临危险;聪善写《风儿找家》,哪里都是他的家,哪里都不是他的家。启发孩子们不受一点约束的自由会付出无家可归的代价;聪善写《春晓》,把春天想象成一位穿着浅绿色裙子、配着绣花鞋、眼睛闪着七彩光的姑娘。“她一开口/嘴里就飞出几只欢快的小鸟”。小鸟的出场别开生面,对春天的想象和喜爱独一无二;聪善写白云一心守候天空,天快亮时准备悄悄离开,“霎时,晨光现身/给白云披上一条/金色的绶带”(《朝霞》)。白云虽不求回报,但责任和爱心得到晨光的肯定和奖励;聪善写《雨点》,受花草的召唤,激动地往下跳,“扑——/一脚没踩稳/掉到土里了”。小雨点好像不见了,其实它回到了大地的怀抱,默默地滋润着万物。这样的小雨点才值得赞美;聪善写《雾》:“雾喜欢逗山峰玩/她一会作变出一朵大花/别在山峰的头顶/一会儿变出一件薄纱/披在山峰的身上/一会儿伸出柔软的小手/挠山峰的胳肢窝……”直到太阳跑出来,才不太情愿地走了。雾像一个魔术师,对山峰情有独钟、百般眷恋;聪善写《雪人》,为找春姑娘,“累得全身冒汗/身子越来越瘦/直到整个身子/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一条蜿蜒的小河,为追求美而不惜生命;聪善写《霜》,“连砖头和瓦片也不安分了/不信你看/一夜之间/他们身上/就长出了洁白的羽毛”,把霜想象成羽毛,真正的奇思妙想。万物都在逃离讨厌的冬天,砖头和瓦片也不例外;聪善写《星星掉到草地上》,变成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由说悄悄话发展到玩游戏,充满童真和浪漫;聪善写《小小的湖》,既是自然的湖,更是心灵的湖,彼此欣赏,彼此映照,彼此游进对方,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风霜雨雪在聪善的想象中获得精神再生。

  聪善写《梦中的鲸鱼》,“我兴奋地骑到它的背上/像驾驶一艘航母一样”,游过村庄、田野、森林、城市、天空,“我回首望去/发现所有经过的地方/都变成了大海”。梦中鲸鱼变成航母,世界变成大海,展现出探索世界的理想和雄心;聪善写《谁偷了小熊的梦》,梦变成一只香喷喷的苹果,被小猴偷走了,冲上去和小猴理论,有点怪诞,但小熊勇敢地追梦的精神令人敬佩;聪善写《蜻蜓点水》改变了成语的本意,池水懒洋洋地问:“你为何亲我?”蜻蜓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你的脸水灵灵的/很好看/我就忍不住了啊!”,动物也有一颗爱美之心;聪善写猫头鹰,用“抓田鼠”的实际行动给小猫头鹰讲故事,这故事最有说法力,身教重于言教;聪善写梅花鹿,小梅花鹿把爸爸头上的犄角想成两棵小树,“如果再长出茂密的叶子/再飞来几只小鸟/那就太妙了”。鹿爸爸想的是:“亲爱的孩子/爸爸愿意做你的树/为你把风雨遮挡/为你带来更多凉爽”。孩子的想象出于好奇,爸爸的想象却是关爱;聪善写孔雀开屏,麻雀一脸羡慕地赞叹“你的翎毛真漂亮啊!”,可孔雀却忧伤地说“它于我是一种负担”。美也需要付出代价,启发孩子们看问题不能停留于表面;聪善写小地鼠和一只小鸟,看到一只小松鼠捡到一颗松果正准备享受时,不怀好意地问“小松鼠,你好啊”。小松鼠的智慧在于识破了小地鼠和小鸟的阴谋,没有上它们的当,反而把松果抱得更紧了,启发孩子们不要轻信别人好听的话;聪善写鸟宝宝在妈妈生日这天,自己要做一回妈妈,鸟妈妈顺从地坐在鸟巢里,“她把一个五角星的叶子项链/挂在了妈妈身上/还抱着妈妈的大嘴/献上一个甜甜的吻”,鸟妈妈幸福得醉了,启发孩子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聪善写小松鼠跟着妈妈在野外,“他先编了个精致的花环/戴在妈妈的头上/又折来一片荷叶/送给妈妈当伞”,其孝心感动得天空下起了幸福的毛毛雨,启发孩子们要学会感恩;聪善写《蟋蟀》,被男孩“关进了笼子里”,由歌王变成哑巴。蟋蟀的沉默是最大的抗议。“男孩很伤心/把蟋蟀送回草丛/蟋蟀忽然有些不舍/回头望着男孩/唱了一首无声的歌”。蟋蟀的不舍正是对男孩还蟋蟀以自由的情感认同,这时的无声变成了赞美。男孩和蟋蟀的变化,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聪善写《穿越》,红马带着白马飞到了清朝、明朝、元朝、宋朝、唐朝……忽然白马大声说:“呀,不能往前飞了!/你看,那不是秦始皇吗?/他正在排兵布阵呢!/万一被他抓住/我们就成兵马俑了!”想象充满幽默,流露出对秦始皇穷兵黩武的害怕和不满。启发孩子们穿越要考虑风险,不能任性妄为:聪善写小老鼠把红宝石当糖果,还抱怨“怎么这么硬啊”,感叹“这么漂亮的东西/可惜不能吃”,还遐想“如果可以换成一粒玉米的话/该多好啊1” 小老鼠的问题在于无知。另一只小老鼠捡到一个莲蓬,不知道是啥东西,一路问遇到的老母鸡、小青蛙、大花猫、小狐狸,各有各的说法,当小狐狸说是蜂窝时,“吓得赶紧把莲蓬扔在地上/一溜烟跑了”,滑稽可笑,都是无知造成的。启发孩子们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完善自我;聪善写蚂蚁也有他们的学校,蚂蚁老师点名,声音都哑了,小蚂蚁们开始东倒西歪了,还没有点完,他们纷纷抱怨:“老师,您别念了,好吗?/再念下去/我的腿可就断了!”因为点名,耽误了上课,确实有点教条。老师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蚂蚁学生的抗议是有道理的。《蚂蚁搬家》,努力“把春天搬到夏天”,“把秋天搬到冬天”,“把自己搬到美妙的梦里”,梦想可以使渺小变得伟大;聪善写萤火虫是辩证的,一方面是赞美,她听到一阵抽泣声,打着小灯笼找啊找,原来是娇嫩的小红花有点儿害怕黑暗,就安慰小红花:“你不用害怕/我的这盏小灯笼/就送给你啦”,这是一只助人为乐的萤火虫。另一方面是批评,男孩嘲笑它背上的灯笼小时有点不服气,用“星星的灯笼/看起来比我还小呢!”回击,星星却只眨眼不回应。这是一只目光短浅的萤火虫,看不到星星的光芒。这样的萤火虫好面子,又自不量力,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启发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不能绝对化。动物在聪善的想象中获得充沛的人性。

  聪善写《魔法蘑菇》完全是想象:“一会儿眨眼睛/一会儿做鬼脸”,好像在故意逗采蘑菇的小姑娘,最后变出一大群新蘑菇,而且全换上红衣裳,给小姑娘送来莫大的惊喜;聪善写《花儿学校》里的三位老师,阳光老师和风儿老师受到花儿欢迎,因为花儿可以从亲切的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当雷电的铃声响起来时,花儿们用最快的速度躲避凶恶的雨点老师,不想上雨点老师的课。写的是植物,反映的是现实,像雨点那样的老师应该反思才对;聪善写《小草找朋友》,因为不会爬、跳、飞、弹琴、唱歌,被蚂蚁、青蛙、蝴蝶、蟋蟀、小鸟拒绝,“这时,泥土里忽然传来声音:/亲爱的小草!别急别急/还有我呢!”真正的朋友在于理解;聪善写《夏天的树》喜欢风姑娘,不喜欢絮絮叨叨的小鸟和禅,对它们的表白皱起眉头,被小鸟和禅刮着鼻子赶跑了;聪善写《最后一片叶子》“任秋风怎么吹/也不愿意离开大树”,为什么呢?他说:“大家走了/总得有人看家啊!”这片叶子不为秋风所动,有主见,有责任感,令人敬佩;聪善写《冬天,小草去哪儿了?》,因为嫌外衣难看拿去洗,“只好躲进大地妈妈家/暂时不露面了”。因为爱美才不露面,读后对小草刮目相看。植物在聪善的想象中获得鲜明的思想。

  孩子总要长大,聪善多首诗通过自然写成长。《长颈鹿的围巾》写鹿宝宝长个子啦,因线团不够用,妈妈织的围巾还是那么短,从一个侧面反映成长;《长满故事的树》写一粒种子长成一颗树,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蚯蚓、泥土、阳光、风儿、雨点这些朋友。没有朋友,成长的故事就暗淡了许多;《小树和小鸟》,小鸟在小树上停留,是为了更好地飞翔。小树只有耐心地等待,才能慢慢长成参天大树。停留与等待都是为了成长;《惊讶》:“小树很惊讶/我何时长成一把/伸向天空的绿伞/小花很惊讶/我何时穿上了粉红的裙子/系上了蓝色的飘带?”成长是自然的,不知不觉的;《根与泥土》写根抱怨泥土:“为什么不帮我打开/哪怕一扇小小的门呢?”泥土却把根抱得更紧了,最后换来的是大树的葱绿和挺拔。根最终也理解泥土的赤诚。成长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规律,要忍得住寂寞;《故事里的树》被乌鸦的叫声烧着了,叶子变成了虫子。这个时候,“风和雨闻讯赶来/安慰树不要哭/夜晚也悄悄地/送给树一件睡袍”,后来树长出了新的叶子。成长过程中既有挫折,也有关心;《花朵与果实》写蝴蝶为花朵变老而忧伤,花朵却不这样认为:“我在慢慢凋零的同时/心里的果实/也慢慢成熟了”。成长不仅仅是生理的发育,更重要的心理的成熟。成长是孩子们关心的主题,聪善的写法不是开门见山,而是隐藏在奥秘无穷的大自然之中。

  聪善的童诗一般是从自然落笔,但不是为写自然而写自然,大都有所隐喻。也有一部分直接写人的,总会联想到自然。比如《想念》写母亲:“我想起,你的眼睛/也闪着星星的光……你的怀抱/也有圆月的温暖。”想象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交织成美妙的诗;《心灵小火车》,乘客叫“快乐的笑声”“烦恼有点多”“寂寞小人儿”,要去的地方却是“星星驿站”“月亮旅馆”“大海广场”,哐当哐当的声音就是孩子们内心的喜怒哀乐;《点灯人》,每天夜幕降临都要飞到天上,“把一颗颗星星点亮”,忙完后就回到住处倒头大睡,这样的点灯人,“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因为他从未在自家小屋/点燃一盏小灯”。神秘的点灯人为别人带来光明,自己却身处黑暗,可歌可泣,让人肃然起敬。

  《小小的湖》在想象中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诗人赋予自然以纯净的情感,他笔下的动物和植物会说话,常常与其它动物和植物对话,有时动物与动物对话,有时植物与植物对话,有时动物与植物对话。万物交互,雨点会与茉莉相遇,有时还相互变化,茉莉花会变成白蝴蝶,大自然充满浪漫的情调、理想的色彩和无穷的趣味。日常之物经过诗人美妙的想象也变得不同寻常,比如乳牙变成了星星,南瓜在跳舞,杯子被当成皇冠。还有一些诗看上去质朴,但同样离不开想象。聪善写繁星中的一颗小星星:“没人注意他/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没人知道他属于谁”,一旦出现在诗人的梦中就会发光,其价值被肯定。《窗口》,由生活的窗口联想到:“我相信每一颗心灵/都有一扇敞开的窗户/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美丽的开始”。诗人用想象营造出一个个美丽的童话,又与现实相互映照,变成了孩子们的精神乐园。

  波德莱尔认为“想象力是一种近乎神的能力”。想象能使自然长出翅膀,使生活充满诗意,使不可能的变得可能。想象成就了诗人聪善,成就了聪善的童诗。他的想象奇特美妙,又最大程度地表现出童真童趣,使自然万物熠熠生辉。他的大部分想象是有根的想象,有情的想象,有思想的想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个别诗存在为想象而想象的嫌疑,比如《夜》,在审美上也是失败的。

  怎么写诗?这是一个重要的诗学问题。尤其为孩子们写诗,需要想象,但又不能信口开河。聪善的《写诗》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阳光用火一般的热情/在云朵上写诗/写着写着/天空变得亮堂了//雨点用细腻的爱/在草尖上写诗/写着写着/大地变得翠绿了/风儿用自由的想象/在花瓣上写诗/写着写着/世界变得馨香了”。想象不能脱离现实,但也不能拘泥于现实。聪善的童诗,是想象的花朵结出的甜美果实。他的想象丰富奇特,超越现实又接地气,纵横千里又直指心灵。他的童诗有叙事,但没有写成寓言,但教育意义不亚于寓言。聪善的童诗重在抒情,情感纯真美好,思想积极向上,能使孩子们灵魂的世界变亮变绿变香。

  原载《当代教育》2025秋天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