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十二期 >> 文论随笔 >>

正视“终极”的心灵感动


作者:李文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弦意、黄尚宁、谢流石  日期:06-04-15 17:59:37  点击:




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是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诗贵含蓄,这是我国古代许多有优秀的诗人和评论家们,根据千百年来的诗歌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理论,也是人们根据诗歌鉴赏和审美体验所提出的要求。袁子才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这是很有见地的。“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诗人在最后一下节里这样写道,“遮天蔽日的雾 \ 从光的一角开始燃烧”, 喻示着“雾”终究要在光明中散去,而“火光愈发明亮 \黑陶的灯愈发清晰”,则喻意一切优秀的东西,不管它沉寂多久、多远,终究会展现出优秀的面貌,其精神的实质也不会因为它仅有“豆大的火苗”而被忽视,诚如一块久远的半坡陶片而为今人珍视,何况一盏具有象征意义与精神内涵的“远古的灯”乎?

唐代孙樵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蔡宁的《远古的灯》这首诗选用了“雾”和“灯”两个重要的意象,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内涵,作为一种远古文明的象征,并努力追求沉静的心灵与大自然的静寂“天人合一”的情境,让诗歌语言在虚虚实实中跳跃,让人在诗中“沉醉不知归路”,这种享受恐怕是每一个读者都想达到的境界吧!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无

 下一篇:《穿越初冬的暗流》
  相关链接
评沉默的天牛作品《一月断想》     晓曲  2006-04-15
非诗:未来与可能     乐思蜀  2006-04-15
《穿越初冬的暗流》     醉东风  2006-04-15
下府岸人作品     下府岸人  2006-04-15
鼓燊作品     鼓燊  2006-04-15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