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顾偕《诗魔》
P. 17

由此得了个风雅之名;静山。
                   弓长张,当推百家大姓,万“张”衍生,到了静山这辈,

               定向也就悲哀地沦入强弩之未了。所以弓再长——只能算
               个静物。即便巍然是山什么的。顺次引证,恐怕牵强、不
               足正解,名字对人仅仅是种纪念。
                   生命呱然坠地,命运的进展,仿佛均与最初努力取下

               的名字词意,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而祈望,一旦遇到不
               谓的事实,目的同原先的设想,往往就全然不然了。

                   抗战爆发,静山的父亲在霞城,购了一处地产,开了
               一大爿渔行,指望儿子亦文亦商。打点好细软,并催“极
               早去”。没料读书人除了不违父命,另外一并拖了几大摞
               书!兵荒马乱,空手迢迢南下,都少不了吃苦头,命数难

               保时,何啻还为书不遗余力?然而,不知静山择了哪条捷
               径,倒反安然无恙。兴许是一次炮弹落在不远处,震塌的
               几堆大部头稀稀拉拉恰恰砸了脑壳,不期然而然?只止一

               次,静山每每跟人谈到,致使不忘“书救吾矣”。
                   六十年代的“狂飙”,席卷了他数以千计的辛苦所及。
               后来只得不住地喟叹“平生几两履,身后五车书”了。

                   ——悼念大故的书们。
                   独独这本《康熙字典》,东藏西塞,竟而瞒天过海。
                   尽管如此,静山还是因了曾几何时的“救吾矣”没少

               挨苦头。——“鸣放”那年,他直抒了胸臆!加之又因“秀
               才造反”,举事失势,“罪”虽应得一份,可决不够诛戮——
               只配按作普通“牛鬼”判定,解职云云。于是乎,此后他

               足据异乡,归桃源东篱;坐困一方,夜磨棱角不止——去



                                                                   17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