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思想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5:35 点击: |
|
的基调。接着诗人写道:“在生我养我的平度\爱和恨是两株密植的玉米\一棵高了 另一棵就矮下来\一棵低了 另一棵就高上去”,这里诗人将读者的眼球拉回到了他所固守的心灵世界中,将爱与恨之间的关系赋予两株玉米树之间的高低变化,借助于此表达诗人对“平度”的热爱和真挚的情感。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写到了位于胶东半岛的栖息地所承载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以及故事传说,当然这里的一切从“大沽河”到“平度”再到“胶东半岛的栖息地”,这一系列显示着地方色彩的词汇已经作为一种意义符号在物质实存的层面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转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成为诗人不断在“走出”和“返回”间徘徊、犹疑并用尽心血也要坚守的心灵位置和精神根据地,已经成为不断吸引诗人回望和回归的心灵指向而存在。这里的“出走”也已经不再是诗人实际的位置移动,而是和诗人心灵与精神的回归相对而存在的一种思想情感、状态。
《开往北京》这首诗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走出”和“返回”这一问题的思考。尤其诗歌里所表现出的诗人对自我的存在同精神居所被分离时的矛盾和焦虑,以及这种出走时的心理纠结与矛盾,正是诗人所说的吸附他不断回望和回归的神秘力量外溢效应的表现。与此同时,在《燕子歇脚的地方》这本诗集里面,《在上海》、《回来》、《家书》、《春节》、《梅蹄湾》、《尘土里》等诗篇同样融汇了诗人对“走出”和“返回”的思考与表现,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探究的很好范本。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