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思想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5:35 点击: |
|
时候总要表示出对悲苦命运的怜悯之情。
比如《娘》,这是一首震撼人心灵的悲剧意味很浓重的情感抒写,或者叫悲情言说。它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震撼是强烈的,带给读者的感动也是久久持续的。这里的感动是和诗人笔下“母亲”、“乳娘”、“亲人”、“村庄”所生发出的真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这里看似在写“娘”,实际上“娘”这一意象早已获得了一种意义的升华,她已经成了诗人所努力建构的“鹅塘村”这一精神根据地的象征,已经成了诗人精神生态村的村庄文化的意义核心。在这首诗里面,诗人的叙述显得冷静、平缓,情感的流露随着诗人情绪的自然流转而呈现,感动之处都彰显着人世间朴实的母亲爱的奉献和对伟大母爱的赞扬。
《半跪的人》这样写道:“半跪的人像土豆半埋在九月的傍晚\秋风咳嗽着穿过她的身体\卸下越来越多的灰尘和黑暗\她的脑袋变沉 顺势垂向大地\这样的秋天我总是不在\不在这个人身边 不在二00四年的风口\无法看她微喘 轻捏喉咙\当她撕开玉米皮 咔嚓一声掰出金黄的心脏\当它们被扔进骨架一样的大筐\我感觉自己的胸口立刻满了……你还有多少寂寞和苍凉必须有人半跪着来担当\我这一生 一共需要多少热泪\才能哽住落向鹅塘村的一页页黄昏”。(节选自徐俊国诗集《鹅塘村纪事》,第121页)在这首诗歌里,诗人将所有的情感倾注于他所塑造的“半跪的人”这个意象之中,“半跪”在这里成了一种姿态,一种对待人生、对待命运的态度,诗人的悲悯情怀也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诗人以“鹅塘村”为心灵符号的村庄文化的建构中,诗人并没有停留于《鹅塘村纪事》,而是继《鹅塘村纪事》这本诗集之后,又推出了他的另外一本诗集《燕子歇脚的地方》。在这本诗集里面,诗人对心灵位置的坚守和对精神秩序的建构变得更为强烈,变化的是名字,不变的依然是诗人对精神生态村文化建构的努力。因而,诗人在给诗集命名时采用了“走来走去走不出那个村”、“写来写去还是那些人”和“活来活去还是那种命”为题来给诗集组篇。在诗人的心里,“鹅塘村”已经内化为诗人生命组成的一部分,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和村庄文化的核心内涵得以建构和形成,并与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二)位置感焦虑与“在路上”的心理反应
著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歌里面提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随即“人,诗意的栖居”这句话便被哲学家海德格尔用来说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和他对诗歌阅读方面的一些问题。海德格尔对这句话的理解在认识论层面上有所深入和升华,他在阐释存在主义哲学的时候,对他哲学中的“存在”作了深入的开掘,他将“存在”的意义指称并不建构在物质层面,而是追求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存在。同时,海德格尔在对“栖居”进行阐释的时候是从神性出发,实现神性对人类精神永恒的启发。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海德格尔提出要充满诗意的观点,要对诗意的世界进行领悟和体验。因此,他带给人们的生存启发就是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还要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美好,在充满诗意的社会里,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
海德格尔的阐释影响了很多人对人生追求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也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科技、资源、信息、人口等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