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思想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5:35 点击: |
|
要素的流动规模化进行,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在缩小,整个社会的网络格局变得复杂而庞大,人们精神生态的亟待改善便成为困扰人们“诗意栖居”的问题明显起来。就文学创作而言,诗人徐俊国在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认识方面,在对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态的关注方面,表现出了他的诗性思考。
在诗人徐俊国的诗歌世界里,普通、朴素、本真、平凡、淳朴、虔诚等等可以成为他抒写精神生态的代名词。他对现代社会里,人们精神生态状况的思考依然建构在他给读者所呈现的那个叫作“鹅塘村”的世界里。实际上,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居所,都有属于他自己心灵位置,然而对于诗人徐俊国来讲,“鹅塘村”便是他的精神居所、心灵位置和灵魂自留地。诗人不断借助诗歌来思考现实社会,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有一种位置感的焦虑和生存在路上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在对乡村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思考中,这一点便表现得更为明显。诗人认为生养自己的那个乡村,那个故乡就是他活命的地方,是他地理上的家园,又是他一直坚守的精神向往地和灵魂回归处。生存环境的改变,地理位置的变迁,走出乡村来到城市,诗人表现出了对城市环境的不适应性,诗人能够感觉到在离故乡几千里之外的异地,生活在城市的水泥地面上,有一种被连根拔起的悬空感,产生了位置感的焦虑,一直有种行走在路上的感觉。他说自己的身体背叛了故乡,然而梦里还留恋着它的花木和安静,他要用诗歌来赎罪,可以见出诗人对自己精神处所的深深关爱之情。诗人所产生的这种位置感的焦虑以及行走在路上的感觉在当下的社会里,也逐渐地明显化。在西方,美国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杰克?凯鲁亚克就以“在路上”为题进行文学创作,他在小说《在路上》里面这样描述:“我的家在密苏里,我的家在特鲁基,我无家可归。我的家在古老的门多拉,我的家在伍恩地尼,我的家在奥格拉拉,我从来就没有家。” 杰克?凯鲁亚克小说里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在揭示当一个人把哪里都看作是自己家的时候,那么恰恰又正反映了处处都没有家的心理情境,从而会产生一种流浪的感觉。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真正的生存追求是在精神层面获得体现,他们精神上的无着落感、生存位置的缺失和在路上的心理反应,都融注在他们对人生的再认识、再思考和再体悟之中。那么,同样,诗人徐俊国深入体察社会、反思人生,通过“鹅塘村”总体意象的建构,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灵感悟和精神思索。在徐俊国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位置感焦虑和在路上的心理反应实际上来源于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物的艺术感知而产生的心理定势。作为文学创作的艺术家,他在对客观对象物进行艺术感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深受主观上心理定势的影响。就定势而言,它事实上指的是主体在感知客体事物时所进入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定势的出现往往又和主体本身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认知紧密相关,一旦这种心理定势得以形成,它就会深藏于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之中,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当然,心理定势的存在和影响也是不自觉的。
从《鹅塘村纪事》到《燕子歇脚的地方》,这两本诗集在“位置感的焦虑和在路上的心理反应”之间形成了一种呼应,这也和诗人的人生经历相合拍。在诗集《鹅塘村纪事》里面,诗人建构起自己的精神根据地和心灵居所,为心灵位置的呈现营造一种氛围,也为诗人精神的归宿创造可能。此时,这种“位置感的焦虑和在路上的心理反应”状态表现得相对并不明显,然而到了《燕子歇脚的地方》这本诗集,这种状态就表现的很明显了。从诗集所选取的题目——燕子歇脚的地方,就可以看出,诗人无论生存在哪里,无论走到哪里,在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