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杨志学代高洪波谈中原诗歌的地域风格


作者:  来源:新浪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11-24 16:13:11  点击:


”新诗兴起以来所形成的传统。考虑到各省的行政区划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化,也可以把这个近传统再拉近一些,理解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河南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有一些老诗人,为河南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苏金伞、青勃等人,他们的成就世所公认,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已经进入河南乃至中国诗歌的历史。苏金伞和青勃,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被广为传诵。如苏金伞的《沙漠》、《埋葬了的爱情》、《小轿与村庄》,青勃的《北京的夜》、《站在天安门前》等。他们以此跻身于中国老一辈优秀诗人的行列。以苏金伞、青勃为杰出代表的老一辈诗人的诗歌创作,构成了河南诗歌的新传统,或者说是近传统,他们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总结和继取。

  承上启下的诗人

  从苏金伞、青勃等老一辈河南诗人,到马新朝这一代诗人,中间还隔着一代诗人。这批诗人从年龄上看都早已退休,慢慢进入老年,在资历上进入老诗人的行列。但他们在创作上还是很有活力的,不时有作品发表,显得比较成熟、老辣。这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王绶青、陈有才、李清联,还有去年离开我们的王怀让同志。

  (1)“以生命写诗”的王绶青

  一般来说,所有真正的诗人都是以生命写诗的。说到王绶青先生,他把“以生命写诗,诗才有生命”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境界,其创作上的追求令人敬佩。从1955年发表第一首诗算起,王绶青的诗歌创作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程。虽然有这么漫长的创作生涯,但绶青同志认为他真正的创作高潮是从退休以后开始的。退休以后,绶青同志陆续出版了三部诗集,作品也很有质量,受到大家的肯定。现在,绶青同志依然是河南诗歌界举大旗的人物,他德高望重,是年轻诗人的楷模。绶青同志在自己的一首短诗里写道:“心要像纸一样净,身要像笔一样直,天下‘人’字最难写,写好‘人’字才是诗。”这是很高的境界。

  (2)“阳光老男孩”李清联

  在河南,李清联也是一位受到大家尊崇的老诗人。清联先生像绶青同志一样,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创作精力旺盛。他保持一颗孩子般天真透明的心,被大家戏称为“阳光老男孩”,他本人也以此自称。李清联现在居住、生活在洛阳。在洛阳文学界,他很受大家的拥戴。他既和一些老一辈诗人有比较深的交往(比如,他与屠岸先生私交甚好,屠岸先生曾经写文章肯定、称赞他的诗歌),同时也和大量年轻的诗人交朋友,积极扶持和推荐青年诗人。与年轻人交往也使他显得年轻,童心不泯。他像年轻诗人一样上网聊天,上网写作,他的写作风格也不知不觉间受到网络的影响。观察清联先生当下的创作,比较口语化,比较贴近生活,读起来让人感到很亲切。清联先生确实难能可贵。祝愿他永远有一颗童心,永远年轻。

  (3)写作“新歌谣”的陈有才

  年龄上,陈有才比王绶青和李清联要小一些,但也退休好几年了。前几年他曾在北京居住了几年,现在又回到河南信阳老家了。有才同志很早就是一位有风格、有个性的诗人了,近年来,他既保持自己的本色,又寻求新的突破。这两年,他比较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新歌谣”写作。他借鉴传统的表现形式,表现崭新的时代内容。《诗刊》2010年4月号上半月刊在“开卷”栏目推出了他的新歌谣,并在卷首语中对陈有才做了重点介绍,阐明了我们的编辑意图。有才的“新歌谣”,体现了诗歌最为宝贵的东西:本真。看似简单,实则诗趣盎然。在看似千篇一律的形式中,蕴含着打破千篇一律的因素。这种率真、自然的写作,也许可以用来对付今日诗坛上的技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泛滥。

  王怀让和他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原大地河南,提起王怀让的名字,绝对是响当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第二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候选诗人名单(共9名)

 下一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晚会《珠海,珠海》上演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