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爱的晨光里歌唱 |
——杨炳麟诗集研讨会纪要 |
|
作者:刘高贵录音整理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07-02-14 10:22:06 点击: |
|
从“五四”以来,诗最大的变化,就是诗与歌的分离。而这一分离,就是导致了诗人身份的变化。过去,是当官的在写诗,而现在写诗的大部分都是平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现在写诗已成了一门专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写。炳麟的诗,在专业性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最喜欢,因为她更接近我们的生活感受。有人说,诗歌是一种高度,要接近这一高度,就必须静下心里,我可以看出来,炳麟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安静下来。
李霞(《河南工人日报》副总编、诗人、诗评家):
看了炳麟的三本书,我觉得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诗。它们好像都是在表现情感乡音,具体到每首诗,我们几乎又很难说清楚他具体在说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再创作的艺术空间。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落差大倒不是什么大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关联词的使用上还不够精确,使语言的连贯性受到了影响,存在一些阅读上的障碍。作为朋友,希望炳麟再经历一次大的精神“车祸”,那时,他的诗一定能达到一种新的高度。
康丽(《大河报》总编室主任、河南省诗歌学会副秘书长、诗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愿炳麟同志诗越写越好,钱越挣越多,人越活越年轻。
刘高贵(河南省民政厅干部、诗人):
我跟炳麟是老乡,又是很好的朋友。20多年来,是乡情和诗牵系着我们,让我们一路相伴着走了过来。我见证了炳麟的创业过程,也读了他的不少作品,知道这一路走来,他是多么不容易,所以,他的诗集出版之后,我非常为他感到高兴。
炳麟这三本诗集,我个人更偏爱《火焰》一本,更喜欢他的短诗,因为相对于其它作品,他的短诗写得更从容、更纯粹,因而也更靠近诗的本质。我们信阳诗人,受民歌的影响,大多是从叙事开始写诗的,像有才老师、俊峰兄等,大多是这样,后来,我们各找出路,其中不乏成功者,但教训也很多,炳麟无疑应是其中一位成功者。
借此机会,我还想提醒炳麟,千万不要因为这几本诗集的出版,就觉得自己靠近了诗坛,更不能让诗承载任何功利的东西。只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艺辛(《牡丹》杂志社社长、主编,著名诗人):
我对这几本诗集非常满意。9年前,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次车祸,炳麟勇敢地带着我们爬上了一棵大树,渡过了一劫。事后,他们都写了不少好诗,在这一点上,我很惭愧。
刚才洪烛先生说到了诗的回归,这跟我们诗人们20年来的坚守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的崛起,如果没有文化和诗的崛起,就是没有灵魂的崛起。河南现在正在搞文化强省,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所以,我说,现在诗歌的回归,是好事,我们这些搞文学的人,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
温青(现役军官、诗人、信阳作协副主席)
首先向炳麟先生表示热烈地祝贺!我跟先生是同乡,一个县。早在十几年前,他在县城搞了个“诗歌创作班”,当时我正在乡下田间干活,一身泥土,被几个朋友给找去,报名,听讲,我的第一首诗是先生改的,他名副其实是我的诗歌启蒙。那个培训班里还是走出了人才的!我有今天,同样要感谢诗歌。希望炳麟先生能再回家乡办班,让故乡诗的种子发芽,把那份诗的热情和执著传播下去!
萍子(《青年导报》社副主编、诗人):
炳麟的诗很短,意向却很美,也有张力,因为,他诗中的意象是如此的丰美、色彩是如此的丰富……
参加诗集研讨会的作家、诗人、学者还有高金光(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委《党的生活》副主编、诗人)、张鲜明(《河南日报》摄影处副处长、诗人)、吴元成(《今日安报》总编室主任、河南省诗歌学会秘书长、诗人)、蔡越涛(郑州电视台副台长、主持人、作家)、李迎春(文学博士、作家)、祝欣(文学博士、文化厅干部)、马灵(诗人、电信实业公司干部)、黄伯益(《人生与伴侣》杂志执行主编、诗人)、田君(信阳市作协副主席、诗人)、李辉(作家、河南文艺社主任编辑)、贺涛(诗人、企业家)、张秀阳(诗人、《人生与伴侣》编辑)、吴万夫(《故事家》执行主编、作家)、王常青(教授、大校)等等。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