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爱的晨光里歌唱 |
——杨炳麟诗集研讨会纪要 |
|
作者:刘高贵录音整理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07-02-14 10:22:06 点击: |
|
这三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物质的压迫,书出得这么漂亮、大气,真叫人羡慕。
这多年,我们跟炳麟一样,都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徘徊,炳麟最终又回来了,他又重新找到了诗歌、找到了另外一个精神上的家,非常值得称道。
邓万鹏(郑州晚报副刊部主任、诗人):
炳麟的诗过去没太注意,一下子就拿出这么多,确实有些目不暇接。
我感到这三本书中,《内陆省的河流》能代表炳麟的追求和成就。所以,我想就这本书谈点感受。
首先是取材的问题,在八十年代这部分诗里,题材上基本是围绕故乡、故土写的。20年后,用现在的目光去审视,就觉得表达与表现之间有些差距,艺术的空间少了一点,艺术上显然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其次是语言问题。20年前,这些诗都够发表水平,20年后再来审视它就有些粗糙。现代表现手法尽管已经有所呈现,但还很弱。用20年后的目光审视20年前的东西,似乎有些苛刻,而艺术创作是严肃的,未来的读者可能只认作品不认人,就像李白、杜甫,我们谁也没见过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就是作品打动了我们。
《内陆省的河流》后面两辑多为组诗,一个具体的题材里沉浸太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容易受到想象的局限,弄不好就会掉进自掘陷阱里。
那么,什么是诗意的发现?就是语言上有别人尚未走到的地方,能为我们打开一片明丽的天空,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有人写春天,脱掉了大棉袄、二棉裤,“一公斤只有七两”,仅此一句,就把春天里一身轻松的感觉,生动地写了出来。有人写马路边的蒲公英,说它“枯黄的叶子,像是从死海里捞出的圣经”,每一个字,都落实到位,都起着作用,让人震撼。语言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东西,谈这些,跟炳麟同志共勉!
刘学林(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作家):
我跟炳麟相交多年,九十年代,他的公司就是挂靠在省作协会名下。后来,因为政策,上面要求脱钩,这才解除了合作关系,所以,我对炳麟算是有所了解。
我个人喜欢《内陆省的河流》前面的这些诗,生动、真切,所以感人。就像《夕洒故乡》的描述,“回首余光映染的屋脊/西屋山涂满庄稼的印迹/麻雀的梦幻褐色油亮,似自己的羽/它们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栖于温暖的檐下,声声小叙:/‘过平淡日子,做卑微小事!’”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好。文学应该关注芸芸众生,关注老百姓。过去有人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当然是赞美鸿鹄的,但我觉得,燕雀不用知道鸿鹄之志,它只想过它平淡的生活、寻常的日子,为什么非得有鸿鹄之志?
刚才有人说到了回归。其实,据我所知,炳麟并非为了附庸风雅,才来写诗的,他其实一直都没有远离诗歌,一直都在默默地写着,而且写得相当不错。这几本诗集,多年以前,他就一直在运作,却又一直都没有拿出来,其实就是想出得好一些。
硬要我给炳麟提点建议的话,我觉得,如果能写得再平白一点、朴实一点,可能会更好一些。就像他的序言《故土上的记忆符号》,平平淡淡的,却非常精到。
高旭旺(《青年导报》社副社长、河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
多年前,陈有才、艺辛、高金光、炳麟他们去信阳开诗会,我说是去朝圣,途中出了车祸,轿车报废了,四个人都受了伤,却都能大难不死,为啥?因为上帝说了:“你们诗还没写好,现在来干什么?”或许是经历了这一变故,所以,炳麟的诗风更沉稳、变得更空灵、更感人。像《火焰》里的这些短诗,我个人都非常喜欢。
马新朝(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著名诗人):
看了炳麟的三本诗集,让我们这些在文学院搞专业的人很惭愧,给我们施加了重压。
我觉得炳麟的诗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他在诗里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让我很受启发。我最近在跟一些刚学写诗的朋友说,别写诗了,要不,会越写越穷。可炳麟却能够写诗和做生意两不误,确实不容易。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