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十七)

2023-06-13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入选100多部选本。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


桑恒昌


你送我,
也送你,
你把我
送到你的视线外
你把你
送到我的思念里

  桑老的诗以情取胜,但情之外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这首诗,如果光写“你送我”,整首诗必定平淡无奇。诗人高明就高明在写了“你送我”和“也送你”两种情态,形成表达的两条线。“你送我”好理解,在情理之中。“也送你”使诗意陡峭起来,出乎意料。“也”字虽一平常副词,用在这里就有不一般的情感色彩,细细品味才能体味得到。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平中见奇的效果。两条线,“你送我”是实,“送到你的视线外”,距离越来越远,背影越来越小,直到从视野中消失,剩下的就是惆怅。“也送你”,自己送自己,送到什么地方?令人生疑,也让人猜想。这是别的诗人没写过的,打破了常规的,不合常规才能产生悬念。“送到我的思念里”,一语惊人,是虚,是转折,细想也合乎情理,不动神色地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诗到此为此,可谓意蕴无穷,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诗歌,很多拘泥于实,有凝滞的感觉,有“看山就是山”的刻板。现代诗歌,有些空灵得近于虚无,让人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言。真理在中间,桑老的智慧在于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得恰当好处,度把握得好,情感控制得好,构思巧妙,把思念写活了,写绝了,是一首思念的绝唱。

  桑恒昌,山东武城人,1941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原《黄河诗报》社长兼主编,编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理事。出版中文诗集10部,另有《来自黄河的诗》(中德对照。2005年7月。德国汉堡wayasbah出版社)《桑恒昌短诗选》(中英对照。2006年10月。香港银河出版社)。诗作入编380多种选集;178多首(次)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韩、越文发表,并在国外结集出版。评论其作品的文章计500多篇。另有三部评论专著。其代表性著作有:《低垂的太阳》《桑恒昌抒情诗选》《爱之痛》《桑恒昌怀亲诗集》《灵魂的酒与辉煌的泪》《年轮.月轮.日轮》《听听岁月》以及《来自黄河的诗》(中德对照)。


敬意,让我顺势成长
峭岩


你看到草尖上的露水了吗
是我一滴圆润的敬意

她来自天界的恩赐,举在花萼之上
有着爱人的唇红,青春的活力

我一次又一次站进草芥
仰望,又回到春深处,修行

风吹过,多好。花笑了,多美
一切事物都让我心动而雀跃

心怀敬意,又低进尘埃
埋下一粒火焰,是我又一个小小生命

  读峭岩先生的《敬意,让我顺势成长》,引发我对生命的诸多思考。拔苗助长,属于欲速而不达。顺势而为,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顺什么势?因人而异,因人生观而异,因精神境界而异。峭岩何为?他是威武的军人,在战场上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可他内心是个柔软的诗人,能从草尖上的露珠想到爱人的唇红,客观上太阳的反射有这种色泽,主观上对爱情的珍重产生了由此及彼的想象,对生活的热爱再加上诗人异于常人的敏锐,使客观与主观融合后生成一个鲜活的意象。“我一次又一次站进草芥/仰望,又回到春深处,修行”。画面感特别强,既有“站进草芥”的人民情怀,又有“仰望”的精神姿态,还有“修行”的自我修炼。“风吹过,多好。花笑了,多美/一切事物都让我心动而雀跃”。这是时代的影像,也是诗人对时代的感悟。“心怀敬意”和“低进尘埃”是打开这首诗的两个关键词,“低进尘埃”是做人的思想境界,“心怀敬意”是对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只有“低进尘埃”,才能“心怀敬意”。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趾高气扬。“一个小小生命”因为“埋下一粒火焰”才有了光亮、温度和希望。

  峭岩,原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兼编审、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国际诗人笔会〔第十九届〕执行主席。出版著作有短诗集:《星星,母亲的眼睛》《幽幽绿地幽幽情》,叙事长诗《高尚的人》《静静的白桦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遵义诗笔记》《仰望》《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跪你一千年------写给文成公主的99首情诗》《萧萧班马鸣------萧军诗传》《落红------萧红诗传》《峭岩文集》12卷等50余部。获“中国首届新国风杰出诗人奖”、第十五届(昆明)国际诗人笔会授予的“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母亲的少女时代
伊沙


花丛中的欢声笑语
几名女生
跑过我面前的小径
其中最娇小
也最快乐的那一个
让我忽然看到了
母亲早年的美丽
她的少女时代
沐浴着上海的风
1948年春天的阳光
一览无余地照在
圣约翰中学的校园里
日后成为母亲的少女
总会先被她没有生出
的儿子爱上
就是这样

  伊沙是中国诗坛最具争议的诗人之一,我认为这正是一个诗人的价值所在。如果一个诗人,当下几乎都在说他好,他的价值可能是暂时的。如果都说他不好,将来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无论诗学理论或实践,伊沙在中国新诗史上都是一个异数,我不相信有谁能把他打倒。无疑,伊沙是诗歌民间领军式的人物,我不喜欢用大师这些怕人的字眼。他不像另外一些民间诗人,官方不认可的时候,以民间自居。一旦被接纳,很快就把民间立场抛弃。这些以利益取舍的人,难以凝聚人心,成就大事业。伊沙不同,对诗不对人,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他起码不是一个投机主义者,像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北风大向北风,南风大向南风。他对诗歌有自己的美学立场和艺术追求,不为外物所动,这是很多诗人难以做到的,就凭这一点,历史也应该铭记他,我们也应该向他致敬。
《饿死诗人》《车过黄河》,无疑是伊沙的代表性作品,但我们不能老拿这两首诗说事。他的诗触及到生命和灵魂的各个层次。就拿《母亲的少女时代》来说吧,由几位女生的笑声想到母亲的少女时代,这不足为奇,奇的是“日后成为母亲的少女/总会先被她没有生出/的儿子爱上”。这是超现实的想象,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诗中变为可能,这是诗的魔幻,魔幻的诗。仿佛诗人当年在上海圣约翰中学的校园里,看到了自己美丽的母亲,这种有点荒谬的想法正是爱的极端和极致。容不得读者怀疑,诗人就以“就是这样”划上句号。是不是这样,留给读者去想,虽不符合时间的逻辑,但符合情感的逻辑。这也是本诗最出彩的地方。就从这首小诗,我们就能看出伊沙就是伊沙,他总能给读者带来惊喜,为时代贡献他的才智,让读者不得不刮目相看。

  伊沙,原名吴文健,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著、译、编作品共一百余部。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华文诗歌创作及英译奖金、韩国“亚洲诗人奖”以及中国国内数十项诗歌奖项。世界各国各地对其作品高度评价重视,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聘其为驻站作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为其举办过朗诵会,奥地利两校一刊亦为其举办过朗诵会与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


最初的石头
毕福堂


起初 它就是一块
卑微的 灰土灰脸的石头
春风擦拭它 夏雨滋润它
这大地上极不起眼的摆设
就成了和天上星星一样漂亮的石头
其实 九霄云外那些光陆离的星星
也是遥远星球上的块块石头
只是一个遥不可及 一个伸手可触
太近了的往往极易看走了眼
当然 林子之大什么鸟儿都有
在那些慧眼识珠的天籁的尤物眼中
这些最初的石头
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中
一个逗号、句号 甚至惊叹号
如果是一幅价值连城的画
当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诗在某种情况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发现,发现不是谁都具有的本领,需要敏锐,需要热情,需要睿智,需要素养。毕福堂发现了同样是石头,在天上遥不可及的星星被人仰望,在地上伸手可触的石头却被人疏忽,他感慨“太近了的往往极易看走了眼”,这是令人惊醒的生活哲理。我们往往舍近求远,追逐那些飘渺的子虚乌有的东西,忽略了身边那些不该忽略的东西。诗人说一块卑微的、灰土灰脸的、极不起眼的最初的石头,经过春风的擦拭和夏雨的滋润,可以变成和天上星星一样漂亮的石头,意味深长,唤醒我们珍重那些像最初的石头一样的普通民众。平凡与伟大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含蓄地表达了以民为本以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思想。

  毕福堂,男,十八岁在天安门国旗班站岗,后转业回地方,曾在山西电视台、山西省文联《火花》编辑部工作。现任山西省文联《九州诗文》杂志社社长、主编、《当代诗人》杂志社主编。出版个人专著《摇篮梦》等三部。三次赴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新诗研究所参加世界华人诗歌研讨会。本人始终认为:诗人应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人:从心灵到行为。尽管命运坎坷,屡遭磨难,但诗之我爱,终生不变。


1662年的雪
江离


1662年的雪落了下来
这是冬天,在我拥有的小小孤寂里
有一盆火在跳跃
从我的窗口看到的夜晚
单一而简朴
并且每一个都会是双倍的
多么熟悉啊,帕斯卡尔
我就是那个死去已久而今天
抖落了轻雪来造访我的人

  “1662年的雪落了下来”,客观上不可能,是一场主观的雪。读到后面,才恍惚大悟,这场雪因帕斯卡尔而来,就是那个说过“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哲学家帕斯卡尔,就是那个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帕斯卡尔,他在1662年的秋天离开了尘世。寒冷的冬天,帕斯卡尔犹如一盆燃烧的火。从我的窗口看到的夜晚“单一而简朴”,但“每一个都会是双倍的”。现代与历史叠加,孤寂与温暖相伴,使我们反思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死去已久怎么来造访我?荒诞、魔幻,是一种精神的重构。这场雪注定要覆盖一些东西,也注定新生一些东西,值得深味。

  江离,1978年生于浙江嘉兴,1997年起就读于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哲学系,一直到2004年外国哲学研究生毕业。高中开始偶尔写作新诗,较为集中和自我认同的诗歌写作开始于2002年,同年底与友人创办民间诗刊《野外》,2003-2010年间主持每月一次的“野外诗歌沙龙”,2008年进入《江南》杂志社从事公开诗歌刊物《诗江南》的编辑工作,2011年参与以书代刊的新诗歌文本《诗建设》的创刊和编选。2010年由张曙光提名获刘丽安诗歌奖。著有诗集《忍冬花的黄昏》。


悯刀情
笨水


石头不想变成铁,是我们将它投进熔炉
把它烧成了铁
铁不想变成刀,是我们将它放在铁砧上严刑拷打
把它打成了刀
刀不想显露锋芒,是我们将它按在磨刀石上
把它磨出了锋芒

  刀在世人眼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那是表面现象。诗人洞察到刀的内心世界,才有悲悯产生。刀不是天然就有的,诗人寻到了历史的根,即石头。石头不想变成铁,最终却被烧成了铁。铁不想变成刀,最终却被打成了刀。刀不想显露锋芒,最终却被磨出了锋芒。可以说是一直处于被动,每一个变化都不是初衷,又无可奈何。自然的被动与人(诗中的“我们”)的主动构成了紧张关系。人破坏了自然,自然被扭曲。人用刀去征战掠夺,又破坏了和谐。在此过程中,刀被动地充当了刽子手,这是诗人悲悯的所在,也可看出诗人的社会理想。这首诗运用顶真,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加温,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笨水,70后,湖南祁阳人,现居新疆乌鲁木齐。诗歌见《诗刊》《诗潮》《扬子江》等刊,著有诗集《捕蝶者》。曾参加诗刊社第29届青春诗会,长春诗歌公园未来百年首批入驻诗人。


墓碑
陆子


父亲,请你原谅
你的儿穷得叮当响
活着没有跟我享福
死后给你立不起一块墓碑
唯一富足的只有两行热泪
常常流到你的墓地

父亲,你是否闭上了眼睛
我有一桩心事想和你商量-- --
不管我走到哪里
我都站直着身子
我站直的身子
就算我给你立的墓碑

  这是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也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对话就不可能用书面语,诗人用得是纯粹的口语,简洁明朗,又凝练深刻。木斧说直白未必不是诗,这首诗又佐证了这一诗学观点。直白容易写成白开水,直白的诗写好难度更大,更有挑战性。
  这首诗对话的核心词是穷,穷的结果是父亲生前没有享上福,死后儿子连一块墓碑也立不起。儿子满是愧疚,请父亲原谅。“唯一富足的只有两行热泪/常常流到你的墓地”。在我看来,这真情远远胜过一块墓碑。“父亲,你是否闭上了眼睛”。父亲可能死不瞑目,儿子心里不踏实,要和父亲商量:“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站直着身子/我站直的身子/就算我给你立的墓碑”。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用站直的身子充当墓碑,荒诞、魔幻,把情感推向了高潮。当然也寓意着做人要像父亲那样正直、刚强。这首诗结尾出其不意,使诗意一下得以升华,在写父亲的诗中是独一无二的。

  陆子,原名张亚军,中国当代诗人,陕西泾阳人,在职研究生。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时代文学》《诗刊》《星星诗刊》《绿风》等刊,诗作入选多种选本。长诗《中国,在汶川亮剑》荣获中国“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应邀接受美国洛杉矶广播电台越洋连线专访。出版诗集《军号柳笛二重奏》《我与鸟》《陆子诗集》《九叶枫》(合著)等。


凛冽
雪鹰


所有刀,不杀人的时候
都是安静的。那嚯嚯的声响
是磨刀石,在虚张声势

而此刻,你的沉默
就躺在鞘里,霜落在眉宇
安静的等着
一颗心,往上蹭

  我敢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诗人这么写过刀,写诗就要与别人不一样,步人后尘是在浪费时间。“所有刀,不杀人的时候/ 都是安静的”。诗人一开始就把刀与杀人联系起来,尽管题目为《凛冽》,但没有写杀人时的恐怖,而是突出不杀人时的死寂。即使嚯嚯的磨刀声,诗人也认为是虚张声势。“而此刻,你的沉默 / 就躺在鞘里,霜落在眉宇”。这种沉默是可怕的。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雪鹰的刀再没有出鞘,只是“霜落在眉宇”,也看不到寒光闪闪,而是“安静的等着 / 一颗心,往上蹭”。这是诗眼,有这一句就够了。这把刀的历史让人怀想,有反省,有悔意,有孤独,有渴望,意味无穷,现在的安静是人性的复苏。有没有一颗心往上蹭?诗人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在“安静的等着”,等着温暖的抚慰,这就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杀人也是杀己,得也是失,成也是败。这首诗写得很克制,但人生的苦涩尽在其中,人生的寂寥尽在其中,人生的哲理尽在其中。

  雪鹰,安徽淮南人。出版诗集《雪鹰之歌》《白露之下》《穿膛的风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西方诗人联合会副秘书长、安徽省作协会员、淮南市诗歌学会名誉主席。主编《长淮文学》《长淮诗典》《长淮文丛》《鸿泰文丛》。


泡茶
伊夫


撮一点茶叶在透明的容器里
加水,最好是沸点的水
加至瓶颈。茶叶开始极致的表演
它们全都向往高处的生活,为了先前抵达
它们在瓶子里竞相献媚、互相排挤甚至作困兽状挣扎

它们努力抵达水的高度
并且一个个都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
它们狂妄、悠然自得
每一片茶叶都是一个王国

这些无知的生命悲催的命运已在不远的地方
悄然地等待
它们在空气中冷却、凝滞以致痴呆、僵化
是时候了。最先喝掉的总是最先抵达的那片叶子

  伊夫旳《泡茶》,重点不在泡,而在泡的过程中茶的精彩表演,是一首以物写人的诗。写物必须及物,形似是最基本的要求,神似才可写出背后的要义。泡茶本是自然现象,如果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去写,再逼真意义也不大。诗人笔下的茶在未泡之前是安静的,什么也看不出,但一旦遇上沸水,就原形毕露,一心往高处爬,而且不择手段,丑态百出:“竟相献媚、互相排挤甚至做困兽状挣扎”。诗人写的是茶,又不是茶,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诗人没有就此止步,让它们继续表演:“一个个都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它们狂妄、悠然自得”。不是浮躁不安,就是得意忘形。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得好“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最先喝的总是最先抵达的那片叶子”,摆脱不了“在空气中泠却、凝滞以致痴呆、僵化”的悲催命运。在情感逻辑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紧凑而严密的结构与明晰的主旨相得益彰。中国人写茶离不开闲适、超然的意趣,伊夫却以一个艺术家的勇气背道而驰,以独特的审丑写出一首批判现实和人性的大诗,不能不让人佩服。

  伊夫,诗人,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曾担任报社、电视台编辑、记者、制片人。作品曾先后在《詩刊》《诗歌报》《解放军文艺》《星星诗刊》《中国诗歌》《诗歌月刊》《延河》《阳光》《东北文学》《新世纪文学选刊》等国内重要刊物及泰国《中华日报》专版发表,曾入选《中国新诗人成名作选》《一行诗人作品选》《最新当代大学生诗选》等数十选本。著有《生活空间》《天黑》等文学专著。其中《天黑》一书在马来西亚书店上架。主编出版《中国诗人自选诗》(台版)。曾应邀出席泰国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香港文学交流会、中国第三届梨花诗歌节、国际山水诗之旅高峰论坛、诗刊社第二届回眸青春诗会等。2017年荣获泰国文化部颁发的国际华文诗歌奖。曾多次出访港澳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半岛诗刊》主编。



陋岩


一头小牛死了
牧牛人用牛皮
做了一把
牧牛鞭

牛的母亲
每次都尽力
躲闪着
牛鞭的驱赶
不是怕自己
挨打
是怕鞭子疼

  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内容大多写得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式的牵挂。陋岩这首诗打破了传统的固化思维,独辟蹊径,抵达理想的境界。比一般诗写得巧,写得悲切,写得深邃。诗中出现了小牛、牧牛人、小牛的母亲三个角色,牧牛人做着他该做的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故事就发生在小牛死了,小牛怎么死的,小牛的母亲如何地悲伤欲绝,诗中什么也没有交待。如果是小说、散文,这样写恐怕就是问题,诗歌的叙事与其它文体的叙事区别就在这里。只淡淡地写到牧牛人用牛皮做了一把牧牛鞭。这把牧牛鞭是用来驱赶小牛的母亲,构成了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小牛的母亲每次都躲闪,按正常的思维是怕挨打,出人意料的是小牛的母亲不是怕自己挨打,是怕鞭子疼。为什么怕鞭子疼?有了前面的铺垫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把母爱写到了极致,写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试想,如果在第一节把小牛的母亲如何地悲伤欲绝详细地写出,后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涉及到诗歌的整体布局问题,情感的节制问题。祥林嫂失去阿毛后见人就絮絮叨叨,鲁迅通过她精神的崩溃写母爱。小牛的母亲失去小牛后没叫一声,其难以言说的悲痛和无私的母爱通过躲闪这个动作得到深入骨髓的表达。这首诗用纯正的口语写成,近些年对口语诗褒贬不一,像陋岩这样的口语属于一种朴素的审美,有丰富的内涵,应大力提倡。这首诗虽短,但有人物,有情节,叙事与抒情兼备,像一篇微型小说,又充满了诗的张力,可以是一篇优秀的诗小说。诗中又赋予牛以人的情感,也可认为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寓言诗。

  陋岩,本名荆升文。1969年出生,在《诗刊》《星星》等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若干,著有诗集《陋岩诗歌精选》《垂直向下八百米》。数十篇作品被各种选刊转载,诗歌《蛇》入选西南师范大学教材《诗美创造学》。曾获中国作协“指尖传递,红色记忆”征文诗歌二等奖、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诗刊》主办的“西厢杯”诗歌大赛二等奖、《人民文学》“善卷故里善德鼎城”征文优秀奖等。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