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鹤眼”为镜,照见烟火人间的本真模样
——廖静仁中短篇小说集《鹤眼所及》编后记

国家文创一级、著名作家廖静仁的中短篇小说集《鹤眼所及》,已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库重点项目,该书由我所在的云上雅集出版机构负责全案运营。这也是继《门虚掩》《廖静仁散文选》(上下卷)之后,我为他策划出版的第三部作品。
谈及“做书”,廖静仁先生于我而言,更像是引路人。早年,他牵头策划的“湖南作家丛书”“屈贾文丛”等出版项目,为众多本土作家实现了出书梦想;后续,他又带领团队深耕地域文化领域,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图书。前几年退休后,他告别“文化商人”的身份,回归故乡安化,重新专注于文学创作,开启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阶段。
未曾想,当他作别出版领域,我却循着他的足迹,成为了一名“做书人”。
一
廖静仁是我文学道路上的恩师。20世纪末,我初到长沙闯荡,曾在他家借住半年。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归属感,更为我日后在长沙扎根立业奠定了基础。
我走上出版之路,正是受他的启发。那时,他正组织团队同时推进杂志编撰与图书出版业务,我常去他们的办公室参观学习。临近“四十而立”,我开始思考职业方向——我长期从事文字相关工作,妻子曾担任湖南省政协《湘声报》的美术编辑,而出版行业恰好需要文字与设计的双重专业能力,这与我们夫妻二人的专长高度契合。就这样,我正式踏入出版领域,开启了“做书”的职业生涯。
更令我意外的是,多年后,我竟有机会为自己的恩师策划出版作品。
我为他做的第一部书,是2021年4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门虚掩:廖静仁中短篇小说选》。这部作品洋洋86万字,分为上下两卷,收录了他除长篇小说外的中短篇小说精华,既是他近十年小说创作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标志着他从“资水题材散文代表作家”向小说家的华丽转型。那些年,他以每年发表十余部中短篇小说的高频产出,展现出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作品延续了他对资江流域的持续关注,以乡土题材为核心,聚焦该流域的人与事,深度挖掘资水河畔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肌理。在文学创作的地域构建上,他如同沈从文以文字搭建“湘西世界”、莫言塑造“高密东北乡”、贾平凹营造“商州天地”一般,以深厚的情感与扎实的笔墨,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资江”。与早年散文中近乎原生态的乡土书写不同,这部小说集中的作品更具“思想自觉”:作为“新乡贤”回归故乡后,他以全新的视角与深度的思考,对乡土社会进行理性梳理与文学表达。书中收录的《斯文摆渡》《觅乡贤》《寻找乐正子》等代表作,不仅故事与人物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更蕴含着对人性、社会的哲学思辨与社会学拷问。以《斯文摆渡》为例,主角廖斯文“一生渡人渡己”的人生轨迹,既生动展现了乡土社会的文脉传承与人性坚韧,又暗含隐喻与象征意味,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乡土叙事。在写作手法上,小说节奏从容舒缓,善用“留白”技法——如同中国画中的“飞白”,于虚实之间留下想象空间,尽显作家对乡土文学的独到理解与娴熟驾驭能力。整部作品饱含他对资水这片“胞衣地”的眷恋与追索:他以平视、仰视、俯视等多重视角书写乡土,既扎根底层、关注乡土社会的真实肌理,又将碎片化的乡土影像整合为完整的文学世界;既藏着对故乡的私密情感,又传递出具有普遍性的民族乡土情怀。
2025年1月,我为他做的第二部作品《廖静仁散文选》(上下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还入选了湖南省文艺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这部散文选从他历年出版的6部散文集中精选篇目,完整呈现了他散文创作的脉络与成就。全书按原散文集出版顺序分为“纤痕”“人生是幅图画”“境界”“穿越村庄”“风翻动大地的书页”“百家文库・廖静仁卷”6辑,每辑前均附有原书封面,清晰勾勒出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书中散文可归为三大核心题材:一是以资江为灵魂的系列作品,如荣获《散文》月刊第二届百花文艺奖的《船魂》,以及被译为英、法两国文字的《纤痕》《过滩谣》等,这些作品以资江为纽带,串联起流域的历史与人文;二是乡土乡情系列,代表作《井湾里,我的乡亲啊》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故乡的人与事,满含烟火气与人情味;三是以“山”为主题的作品,《山雾》《山猎》《山空》等篇什,以山林为背景,书写自然与人性的交融。这些作品覆盖了他散文创作的核心领域,也让他赢得了“资水河畔的高尔基”的美誉——他的散文兼具乡土气息与文学质感,既聚焦底层乡土社会,细腻书写田园、村舍、青山、流水的景致,以及亲身经历或听闻的故事,又在文字中融入对岁月往事的感慨、对资水与家乡的深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从日常事物中挖掘深层价值,触碰到乡土社会的温情内核与万物的命运本质。
于我而言,他的散文更有着特殊意义。高中时期,我就读到他的《纤痕》《境界》两部散文集,瞬间被其中的文字打动,许多篇目甚至能背诵下来——正是这些作品,让我从此爱上文学,为日后从事文字与出版工作埋下种子。
二
他交给我出版的作品,多为体量厚重的“大部头”,这部《鹤眼所及》作为第三部,同样延续了这一特点。全书收录20篇作品,40多万字,是他深耕乡土写作多年的又一成果。
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他始终坚守“为身边的人立传,为养育我的山水作记”的创作初心。这部作品以20世纪80年代资水河畔的生活为蓝本,采用类似《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式笔法”,描摹寻常岁月中的烟火人间:从《福元桥下》的市井百态到《资水唐家观的阿拉菜馆》的烟火气息,从《传灯》中的精神传承到《仰止白羊山》的人文守望,笔下人物虽无跌宕起伏的戏剧化命运,却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沉淀出最鲜活的生命质感。这些作品均曾刊发于《中国作家》《芙蓉》等国内权威文学刊物,部分篇目还入选《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如同资水岸边的碎石与贝壳,串联起一段段带着湿润水汽的集体记忆,让读者得以触摸那个年代的乡土温度。
作为土生土长的“资水之子”,廖先生将对故土的深情融入每一个文字。他曾坦言,创作时常常漫步于资水河畔,让熟悉的街巷、质朴的面孔成为灵感源泉——这种“在场写作”的真诚态度,让作品既避免了乡土文学常见的“田园牧歌式浅表吟唱”,又挣脱了“概念化书写”的桎梏,成功将个人化的地方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记忆。书中《鹤眼所及》《远去的禽兵》等篇目,以纤毫毕现的细节与明快简洁的语言,构建起立体化的资水地域认知体系,让读者在文字中不仅能看到湘中大地的景致,更能触摸到这片土地的脉搏与灵魂。
回溯廖静仁老师的创作生涯:20世纪80至90年代,他便以资水系列散文在文坛崭露头角;从湖南省文联退休后,他回归家乡,在资水河畔构筑书屋,开启沉潜式创作,持续在《人民文学》《十月》等顶级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近年更相继推出《门虚掩》《廖静仁散文选》(上下卷)等力作。对于这部新集子《鹤眼所及》,文学评论界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作品打破了乡土文学“苦难叙事”或“浪漫想象”的常见范式,以“鹤眼”般沉静、客观的视角,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微光——无论是《花溅泪》中细腻的情感涟漪,还是《捆龙索》里暗藏的生命韧性,都在“不疾不徐的讲述”中传递出强大的共情力。有评论家指出,廖静仁的文字“带着资水的温度与流速”:既保留了湘方言的鲜活韵律,让乡土叙事更具真实感与地域特色;又兼具文学语言的凝练美感,避免了方言写作可能出现的“阅读门槛”问题,为当代乡土写作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库项目,《鹤眼所及》不仅是对他个人创作生涯的梳理,更承载着记录地域文化、留存时代记忆的重要意义。书中《从徐惟正到乐正子》《乡贤在兹》等篇目,通过对地方人物的刻画,巧妙串联起资水流域的历史脉络与人文传统——既有对“乡贤文化”的挖掘,也有对地域历史的梳理,让作品在文学价值之外,更增添了文献价值。
三
三部作品,每部均为几十万字的“厚部头”,于出版方而言,这类书稿的策划与编辑,无疑充满挑战。出版社编辑通常以字数衡量工作量,对于大篇幅书稿往往有所顾虑,《门虚掩:廖静仁中短篇小说选》便曾遭遇这样的问题:该书书号早在2021年4月便已获批,但因篇幅过大,出版社审查流程反复推进,直至2023年5月才获准上市。从出版节奏来看,过长的审查周期导致作品上市时已错失最佳传播时机,对后续发行造成了一定影响。
《廖静仁散文选》全书43万字,同样面临“篇幅压力”。幸运的是,我与百花文艺出版社有着长期合作基础,经过多次沟通,出版社最终接纳了这部“烫手山芋”;而从内容质量来看,出版社编辑团队对作品高度认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境界”辑内容精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境界》,辑前还附有原书封面,这种“跨时空的内容呼应”,既体现了对作家创作历程的尊重,也让全书的“文献性”更显突出。
在《鹤眼所及》的编辑过程中,恰逢AI技术在出版领域快速应用的时期,我们充分借助AI编校工具,对全书稿进行了系统化编校,效率与质量均有显著提升。原书稿中,有多篇作品的人物对话未使用引号——单篇阅读时或许不会产生明显问题,但从全书统一性来看,这种格式差异会影响读者阅读体验,也不符合出版规范。借助AI编校工具,我们仅通过一次指令,便实现了“一键统一格式”,且无任何遗漏;若采用传统人工处理,不仅需要数天时间,还难以保证“零误差”。
另一大挑战是“方言使用”问题。北方出版社对南方方言的接受度普遍较低,一方面是担心方言表述可能存在“理解门槛”,另一方面是顾虑方言使用的规范性;更关键的是,原书稿中部分篇目使用方言,部分篇目则以普通话写作,格式不统一,不符合出版要求。同样是借助AI编校工具,我们快速完成了方言表述的梳理与统一,再结合人工审核,既保留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又确保了阅读流畅度。此外,因我已参与过他两部作品的编辑,对他的写作风格与常见问题点较为熟悉——通过“关键词检索+人工删改”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内容,为书稿顺利通过审查提供了保障。
不得不说,AI编校工具的应用,为出版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以往,几十万字的书稿编校往往需要耗费团队数周时间,而如今,借助技术力量,编校周期大幅缩短,质量也更有保障,堪称“文字工作者的福气”。
当然,为恩师做书,纵使遇到再多挑战,也只能想办法自行解决——出版的本质,是对优质内容的尊重与传播,而他的作品,值得我们以最大的匠心去打磨。为了让《鹤眼所及》更具收藏价值与文化质感,我特意将原本的简装方案升级为精装,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力求让书籍本身成为“艺术品”,与作品的文学价值相匹配。
目前,《鹤眼所及》已正式在当当、京东、全国新华书店等平台上市发行,后续我们还将推动作品进入数百家公共图书馆永久馆藏。期待这部凝聚着廖静仁老师心血的乡土力作,能被更多读者看见,让“鹤眼”所及的烟火人间,成为更多人心中的“文学原乡”。
(张立云:湖南湘江新区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云上雅集出版机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