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黑骏马

神头岭遐思(三首)

2025-05-25 作者:黑骏马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黑骏马(白宝良):公安诗人、长治市作协副主席、中诗网签约作家。
神头岭遐思

  1938年3月15日,神头岭伏击战打响,它是八路军挻进山西抗日前线后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这是八路军“吸打敌援”歼灭其援军的最好战例之一,就连日军统帅部也不得不称之为八路军的“典型的游击战”。重踏神头岭,思绪翻飞,以记之。
    ——题记


我极尽所有的努力
涌向你
不只是为着再睹你的芳姿
更多的是勾勒一些
残酷的记忆

伏击,是对妄自尊大的法西斯
最有力的痛击
而反扑的贼子野心,暗夜里
可恶的大和人
从来都是反复咀嚼的粮食

在神头岭极地
我随手拎起一片硬朗的
叶子,它的茎脉
比以往的弹痕都要清晰
它蕴含的骨气,至今
无人堪比

肃立的纪念碑上
篆刻的不只是象征意义的
文字。那是警醒,耻辱柱
一些琐碎的符号
是当地百姓醒着的眼睛

随意站在周围的树木
一根根直指苍窘的树枝
多像导弹发射架,雷达探测仪
护卫着祖国雄美的河流,土地

只要强权,霸占,扩张,杀戮,掠夺的
野心,一天不灭
交战的悲剧就会一再上演
迎面吹来的阵阵寒风
刮吧,把靖国神社的鬼魂
刮到遥远的,不知名的星球
让它永不返回,化为灰烬


一盏灯,始终亮着

在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
无论是教室、宿舍、还是办公室
摆在桌面、案头、茶几之上的
见到最多的陈列物
不是刀把、枪具,也不是课本
而是一盏盏的煤油灯
这盏灯,从点燃的那一刻起
始终亮着……

是啊,这盏灯,始终亮着

这不是一盏普通的油灯
它点亮于抗击日寇的烽火岁月
它点亮于一群革命者的手中
物资匮乏,力量薄弱
内外交困,四面楚歌
抗日军政大学的使命油然而生

这些稚气未脱的学员
她们白天生产、战斗、训练
晚上见缝插针地坚持理论学习
他们,涉世未深,一脸茫然
眼光所能到达的地方还很有限
在他们的心头,需要有一盏灯来照亮
于是,我们的党啊
恰逢其时为他们点燃了这束灯光

这盏灯,是革命的灯
这盏灯,是希望的灯
有了这盏灯,学员们心明眼亮
有了这盏灯,学员们信心倍增
有了这盏灯,学员们黑暗不再
有了这盏灯,学员们有了方向
抗日的劲头和理想越燃越旺
四处弥漫,直冲霄汉
才使得抗日的战果捷报连连
而正是这盏灯光的照耀
才使得抗日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今,日寇的踪迹早已烟消云散
阴魂不再
但谁又敢保证,心术不正的大和人
真的是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谁又敢保证,喘过气回过神的那天
他不会再次回头反扑,张口咬人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教训
已经被事实反复证明
而对我们来说,就是要
更加凝聚,更加发奋,更加警醒
早日复兴
让党给我们点燃的这盏心头的灯啊
始终亮着,永不熄灭


回望北村
 
我为什么对这里充满敬意
因为它到处都生长故事和传奇

  ——-题记
 
 同样的金秋,同样的十月
七十年后的今天
我踏着先烈的足迹
故地重游,思绪遍地
1938年,10月,25日
这样几个看似互不相关的数字
一经组合在一起
就会激起不同寻常的涟漪
一位叫朱德的军队将领
在这一天,率领一支
叫做八路军的队伍
东渡黄河,挺进太行
为开辟牢固的抗日根据地
辗转五十六个村庄后
终于选择了驻扎在这里
北村,八路军总部旧址
面对这一红色圣地 
 
你说,我是该忘记呢
还是想起 
 
256个日日夜夜
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
杨尚昆、浦安修、刘志兰……
这当时一串串平常的名字
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
却是八路军总部的精英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顶梁柱
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打击日寇的一道道战令
就是从这里频频发出
这些看似普通的名字
一经凝聚在一起
就会给共和国的天空
增添无穷的魅力和壮美
面对先烈光辉的事迹 
 
你说,我是该留恋呢
还是感激
 
小米,南瓜,菜园
这些上党盆地屡见不鲜的
物件,抗日战争时期
却是那样地举足轻重
它们都是官兵亲手开垦
精心呵护的产物。它们都是
共和国冲破黎明前黑暗的
获胜秘诀,看家武器
就是这些平淡的粮食
滋养了共和国的一代伟人
有了它们的支撑
才将奄奄一息的民族
从悬崖边拉回到胜利的境地
面对元勋们的丰功伟绩 
 
你说,我是该疏忽呢
还是赞美 
 
伟岸厚重的北村
大气磅礴的北村
伟人已穷尽一切才智
反哺这片生养之地
作为一个不名一文的诗人
纵有再珍贵的东西向你表示
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于是,我只好拿这份薄薄的诗稿
连同饱含深情的祝福
义无反顾地奉献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