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二十六期 >> 中诗评论 >>

精神溯源与现实人生


作者:姚洪伟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11-03-20 20:44:37  点击:


家人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必须面临的种种磨难,这是任何一个种族都必须经历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受磨难和寻求重生的过程。诗人以一只暗夜里飞行的乌鸦暗喻生活,“那白的光从乌鸦的嘴里滴出  红的也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哪一个不是流浪至此的呢?诗人看到“一丛丛坟塚”,发出了“谁是谁的子嗣呢”的喟叹!在客家人融入异乡的生活后,诗人回望自己家族流浪的精神史,不仅看清了自己内心中的矛盾、彷徨,更是看透了整个人类精神史的冲突与选择。这让世人坚定了信念与决心,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所持有的生活态度,“没有任何预感∕哪来的痛苦  又哪有什么幸福可言”,这是第九章《预感》里发出的呼喊。这让我想起了里尔克的诗句:“哪里有什么幸福可言,挺住就是一切!”与里尔克的“挺住”相比,诗人在此追溯到了“没有幸福可言”的源头,分别通过对生死的对照描写,表现了人生历程中的痛苦和幸福两极的因果关联。“没有任何预感∕哪来的被抖动的痛苦  又哪有出生的幸福可言”,“没有任何预感∕哪来的摔倒的痛苦  又哪有爬起来的幸福可言”,“没有任何预感/哪有死去的痛苦  又哪有活下来的幸福可言”。诗人在这几个层次之间通过“摔跟头”、“钻进泥土”等具体物象连接起来,气势恢宏,语气流畅,在富有哲理的诗句里表现了人生的内涵。我认为《预感》是瘦西鸿长诗《客骚》的高潮和精彩部分。通过对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历程的揭示和追溯后,诗人内心开始渐渐归于平静,这是在长诗《客骚》最后一章《熟睡》里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体温渐渐和身下的木板相容∕她躺在那里  自己和自己不再发生关联”,诗人在这里通过“死亡”来揭示平静,因为在诗人眼里,一个人活着他必定要与生活发生关联,只要关联到生活,联系当下的现实处境,一个人是无法安静的,只有生活停下来了才能抵达,“抛开生活  那个熟睡的人多么安静”,“只有这样地静止下来  一个人才是真正的一个人∕没有痛苦和警觉  只是慢慢地积聚自己∕释放淤积在身体里的虚无∕她微微起伏的身体  像一座慢慢成熟的火山……”。表面上看诗人似乎有逃避现实,消极面对生活的嫌疑,其实不然,诗人表现的客家人的精神是一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精神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断调整来提升,变成“一座慢慢成熟的火山”,以达到“平静”的境界。
    海德格尔曾说:“接近本源就是接近最大的快乐,……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此在与存在》)瘦西鸿的长诗《客骚》就是在不断地接近这种“本源”,从精神源头上来追寻、审视自己的家族成长史,在不断的追寻、审视中提升,以达到诗人想要寻觅的理想境界。长诗《客骚》通过对移居内地的客家人精神变化历程的追溯,刻画了客家人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转变过程中发生的精神裂变与重生,写出了客家人在不断的抗争中融入当地生活的艰难历程,表现了人类在不断向前地演进历程中所呈现出的矛盾冲突。
二、沉重的肉身:诗人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人生

    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诗人对自己所存在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灵描写。在瘦西鸿的诗集《客骚》里,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诗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在关注的同时思考人生,以抵达诗人所追寻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生。
    在瘦西鸿描写现实

9 7 3 1 2 3 4 5 6 7 8 4 8 :

上一篇:无

 下一篇:论自由新诗创作的“自由性”
  相关链接
贾永的诗歌     贾永  2011-03-28
贾永简介     中国诗歌  2011-03-28
我异乡的海子     王春梅  2011-03-27
芬芳之后(外三首)     陈忠  2011-03-27
纪事(外二首)     西厍本人  2011-03-27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