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二十六期 >> 中诗评论 >>

精神溯源与现实人生


作者:姚洪伟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11-03-20 20:44:37  点击:


精神溯源与现实人生
  ——读瘦西鸿诗集《客骚》
          ◎姚洪伟(四川泸州)

    《客骚》是瘦西鸿推出的第五部个集,收录了诗人2006年至2008年创作的部分诗歌作品。瘦西鸿是一个非常勤奋且高产的诗人,其持续高涨的创作热情,使他的诗作不断涌现。诗集《客骚》收录的作品,用他自己谦虚的话说,是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诗作中“自以为可以示人的诗歌作品”。诗集名《客骚》取其一首长诗的名字。瘦西鸿是一个客家人的子嗣,在其生命历程中一直受到“客家人”这一特殊身份的影响,“客家人”这一独特的出生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了瘦西鸿的诗歌创作。作为一个生活在巴蜀大地的客家人,他觉得自己“就像灵魂中的‘游神’,始终不在场,成了当地生活现场的‘别人’。”(《客家人:流浪与回归中不尽的忧伤——〈客骚〉创作谈》)这种特殊的身份和经历成就了作为诗人的瘦西鸿,不论是在对诗歌精神的建构上,还是在对现实的抒写中,瘦西鸿的诗歌都表现出一种独特性,他既不逃避现实,也不回避历史,而是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建构属于自己的理想空间。在诗集《客骚》里,诗人不仅以族谱的形式向自己的客家历史发问、探源,而且还用大量的诗歌描写了自己的现实生活、人生理想和悲悯情怀,在不断的追问和反复的吟颂中寻求提升,以抵达人生的理想境界。

一、长诗《客骚》:诗人的精神溯源

    长诗《客骚》是瘦西鸿诗歌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长诗表现了诗人作为客家人流浪他乡的整个精神历程的苦痛与忧伤,道出了一个客家人在不断的流浪过程中所独有的人生感受。《客骚》以章节的形式抒写了诗人的客家历史,在不断的追问和探寻中诉说着客家人的辛酸和悲苦,表现了诗人作为一位客家人对生活处境与生存状态的感悟,以期对人的精神内涵作出探讨与思索。
    诗人在第一章《家族史》里写道:“那黑暗中伸手揭瓦的  必定是老屋的子嗣”。瘦西鸿作为客家人的子嗣,在梳理和审视自己的家族史时,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客家人的“背叛”,这种背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诗人深知“那双背过岁月的呼吸  旧墙般皲裂的手∕即使再次穿越深秋的哮喘∕也一定摸不到祖宗被客家话熏出黑斑的脸”。生活环境的改变,诗人的生存背景和精神背景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诗人深刻地体会到了客家人“入乡随俗”的精神困惑与不适。“子孙们被吓得东奔西走∕曾经被争得头破血流  又翻耕得面黄肌瘦的田亩∕一块块闲置下来  彷佛被历史的缰绳∕系牢的一个朝代  已长出如膝深的苦艾”。家族的流散历史,让诗人刻骨铭心,在融入他乡生活的艰难历程中,客家人面对的不仅是残酷的现实,更是精神上的折磨。“断嘴的犁铧”、“堂屋的弃车”、“没有牙齿的嘴唇”、“不听话的小麦和不成器的玉米”、“早已干涸的水井”、“空洞的脚步声”等意象构筑起客家人在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那段惨淡时光。然而,尽管流浪的客家人经历着种种不幸和磨难,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找来一把旧木梯∕扶着晚风  上到了有些颤抖的屋脊”,“这个老实的孝子在等春天∕他要爬上屋脊  重新擦亮唯一的天窗”,即使“现在天已黑尽  他的双眼空洞∕找不到那匹亮瓦  曾被飘零的竹叶遮蔽的亮瓦”。苦难与不幸的生活并没有压垮热爱生活的客家人,即使前途一

9 7 3 1 2 3 4 5 6 7 8 4 8 :

上一篇:无

 下一篇:论自由新诗创作的“自由性”
  相关链接
贾永的诗歌     贾永  2011-03-28
贾永简介     中国诗歌  2011-03-28
我异乡的海子     王春梅  2011-03-27
芬芳之后(外三首)     陈忠  2011-03-27
纪事(外二首)     西厍本人  2011-03-27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