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歌机趣——论陆健诗歌生态的磁力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50:47 点击: |
|
口吻是调侃的,传达出的意味是有趣的,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意义又是值得深思的。这有点像当下流行的戏剧小品,我们也索性把陆健这些诗歌称之为‘诗歌小品’。”①这和一般意义上的叙事诗有很大区别,当然也是作为诗人陆健的一种新型诗歌文体——叙述体的诗歌叙事策略。
在陆健的诗集里,有很多作品都在实践着诗人对叙述体这种新型诗歌文体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诗集《34份礼物》最具代表性。这本诗集是陆健精巧融会戏剧化的手法塑造、刻画诗歌中作为主体元素——人物的一次充满机趣的展演,他开创了诗歌写人的独特的手法方式。同时,陆健以诗人敏锐的眼光从细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细节、性格细节、形象细节、语言与对话细节、戏剧性表现的环境细节等细节呈现中一两个细节特点的深度捕捉,融戏剧和小品的幽默、诙谐于其中,以一种戏剧风格展现的诗歌创作手法,实现着其对诗歌机趣的独特把握。这部诗集是陆健采用叙述体的新型诗歌文体送给他的学生们的诗歌艺术品,在开篇《李翔是怎么考上广院的》一诗里,诗人借着回忆的思绪写道:“这一下子大伙儿全服了\也许是因为临来北京的时候\同学们在他的新T恤上写满了北广北广”。这样的叙述给人的感受真实、鲜明,阅读接受者能够很快感受到叙述一开始就出现了同学在李翔的新T恤上写北广字眼的情景场面,这个场面并没有带给阅读者一种接受阻力,反而是拉近作者跟阅读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吸引阅读者进一步贴近作品、走进作品。诗人接着写道:“当时爸爸说:考,肯定是考不上的\不考,你又要后悔一辈子\妈妈说:咱家老坟在诸葛亮的\卧龙岗边上,没准能借点仙气儿\李翔就站稳了在南阳城外,一声长啸\喊醒了一千多亩青青麦苗”。在这里,诗人很自然地将李翔的新T恤被写上北广字样这一场景镜头切换到爸爸妈妈和李翔的对话场景里,借助人物对话使得诗歌叙述具有了真实感和征服力。随后,诗人层层出新又推出了刚到北京下地铁时妈妈掉鞋跟儿的一个小场景,紧接着又一个场景,不断的场景接续使得诗人的诗歌叙述逐渐地拉近剧场艺术与文本艺术之间的距离,诗剧的特征便得以呈现。这不能不说是陆健叙述体诗歌文体的一种创新性努力和尝试,也不能不说是陆健精细化、精准化的诗歌叙述路数所产生的诗歌机趣对阅读接受者的一种魅力降服。如此作品还有很多,如《王林波的乒乓记忆》、《吴畅寝室的电话》、《杨茜的宇宙生命学说》、《了了特特博士谈恋爱的攻坚阶段》、《我的同桌关伯良》等等。
从新型诗歌文体叙述体诗歌的理论思考到以多本诗集为标识的诗歌实践,再到叙述体这种新型诗歌文体所生成的诗歌机趣对阅读者审美心理的磁性吸引,陆健在完成着一个诗人应当拥有的责任和使命,也在呈现着一个在浮躁社会里对诗歌艺术执著思索的诗人的气度和内心世界。因此,有人说“他自觉运用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这不止是一种写作技巧,一种写作策略,它展现的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驾驭广阔的当代生活的胸襟。”①陆健试图建立的是诗歌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新的关系,这对中国现代诗歌来说,堪称建设性的贡献。
二、“异质杂糅”或“拼盘通吃”的语言策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精神活动。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往往用情感逻辑来替代理性逻辑”,②实现一种审美情趣和美感体验。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创作者就不断在诗体和语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变革。新诗诗体的革新打破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体式与条条框框的束缚,逐渐向自由体写作不断扩展。而新诗语体的变革则更加表现出复杂性。“五四”新诗吸取多种语言营养,诗歌的语体变革表现出口语、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