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歌机趣——论陆健诗歌生态的磁力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50:47 点击: |
|
叙事策略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变革表现出多样性特征,各种文体的文学创作都以蓬勃的生命力彰显着新时代境遇里的跃动与活力,势如破竹式的发展不断催生出一批批有才华的作家和文学写手,有的借助网络、手机、视频电视等新媒体传播手段蜚声文坛,成为当红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借助市场机制成功运作文学生产,在文本艺术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沟通、联络的桥梁,在他们成名的同时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然而,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功利化写作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作家对于文学本身责任感的滑落。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得以流传并获得深远影响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文学接受者群体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启发。文学作品一旦被功利化写作模式所缠绕,本身将丧失掉很多艺术精华而慢慢淡出文学的历史舞台。
陆健的诗歌艺术在当代中国诗坛,不但没有被市场机制的诱惑所牵引,也没有被功利化的价值追求所蒙蔽,而是以一个诗人充满冷静和理性的方向意识为指向,并将冷静、理智的思考作为深层创作底色,把对诗歌机趣的书写作为表层的诗歌呈现。在浮躁面前,陆健选择了和诗歌艺术结伴为舞,选择了和诗歌艺术共度人生。正因为怀着一颗真诚的诗性之心去面对艺术和现实人生,才使得其写作更能拉近诗人跟阅读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艺术共鸣。当然,这艺术共鸣的产生离不开陆健对当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与探索性努力,他所建构的诗歌生态往往给阅读者带来一种富含机趣的艺术吸引力和磁力,呈现与体验相结合,尤其他所尝试的新型诗歌文体——叙述体的诗歌写作,可以说是一次推进当代诗歌发展的良性预演。
当然,陆健的诗歌作品也是较为丰富的。诸如诗集《不存在的女子》、《马赛克拼图》、《名城与门》、《日内瓦的太阳》、《诗坛N叟》、《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四方步》、《34份礼物》、《枫叶上的比尔》、《田楼,田楼》、《洛水之阳》等。这些诗集为诗人叙述体诗歌的写作创造了条件,也为这一新型诗歌文体的产生作了现实性的实践。这里需要区分的一点是陆健叙述体的新型诗歌文体并不同于文学史上所出现的叙事诗。一般来讲,叙事诗是用诗歌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的过程、结果,进而表现一定的人物精神和时代主题。叙事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并不很突出,但也有一些经典范例,比如《诗经》里的《氓》、还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长歌行》、《琵琶行》等;叙事诗发展到现代,“五四”以来,出现了诸如《十五娘》、《王娇》、《边区自卫军》、《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白雪的赞歌》、《复仇的火焰》等。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写作因素被引入到诗歌中,形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突出的‘叙事’现象”。①比如西川的《厄运》一诗。然而对于陆健的诗歌来讲,表现比较鲜明的是他以宽泛的眼光看待诗歌写作,向报告文学寻找学习的材料,采用诗歌叙述的书写技巧,大胆尝试在诗歌中进行故事叙述、细节刻画和人物对话的描写,而这里面的故事叙述、细节刻画以及人物对话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而是凸显情节的真实性和跳跃感,并且有大量电影蒙太奇艺术因素的存在,在带给阅读者一种听故事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也力图实现剧场艺术与文本艺术之间的契合,因此,陆健的许多诗篇都具有诗剧剧本的特征和诗剧的感觉。诗人李犁在《救诗与救世:陆健诗歌的写作动机和价值》一文中,谈到:“他采取的是还原法,力求真实,原生态,客观化,让诗歌和生活零距离。表现上也是琐屑的细节和絮叨的情节。在他的作品里几乎看不到通常意义的诗歌特征,更多的是过细的细节和过密的叙事,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