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诗报道 >>

叶延滨: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角色

——作家叶延滨在韩国首尔“东亚诗歌研讨会”上的讲演


作者:叶延滨  来源:文汇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7-07-02 08:40:35  点击:


城市被下放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和工厂、军队中的诗歌爱好者,也涌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青年诗人,这两部分诗人,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发表了大量抨击封建专制,表现底层大众疾苦,呼唤思想解放和民主科学的诗篇,中国作家协会1979-1980年度首届优秀诗歌奖的大部分篇目,都是表现底层大众呼唤民主科学的诗作,如:李发模《呼声》、公刘《沉思》、骆耕野《不满》、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延滨《干妈》、流沙河《故园六咏》、傅天琳《汗水》等都是表现底层大众心声的作品。这种潮流得到了读者的追捧,在推进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动作用,同时,其文学资源和诗歌元素大多来自生活底层,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而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两大潮流。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这种向下的关注底层的诗歌发生一些流变,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而且大量作品在“民间刊物”上发表,形成“民间写作”潮流,这股潮流中的诗人,注重用生活中鲜活的口语作为诗歌语言,关注底层,表现卑贱者的情感,为弱势群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虽以“先锋诗歌”的姿态,但其关注当下现实,表现底层人生的草根精神仍然与朦胧诗及后朦胧诗及知识分子写作这个姿态向外的潮流有极大差异——“民间写作”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进入21世纪后,网络的出现,加快了诗歌在民间的普及,在各地出现了大量杰出的青年诗人,特别是进入城市的新移民中的青年诗人,如写乡土诗的江非、田禾,写新城市底层的卢卫平、谢湘南等。向下的民间写作潮流中,也出现了表现性意识的“下半身”写作,表现丑陋的“垃圾派”写作,这种极端等而下之的写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对诗坛产生了负面遮蔽效应。
   
    3、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这也是中国诗坛重要的角色。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唐诗宋词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完美境界,使中国古典诗歌有最多的喜爱者,尽管这种用文言写作的格律诗词,在今天难以有新的超越,而且“五四”以来对旧体诗有诸多歧视,然而,这种传统诗歌在当下中国仍有大量的习作者,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坚守者,尽管这种传统诗歌至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创新,基本的姿态还是坚守。在新诗写作者中,也有坚守“五四”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这些写作者的弱点是创作上确实不太与时俱进,但是坚守的姿态仍令人敬重。他们对向外姿态的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向下姿态写作中的“下半身写作”等的批判,认真而严肃。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诗坛有三种主要的角色,也有三种主要的姿态:向外的、向下的和坚守的。这三种角色所取的三种姿态,形成中国诗坛的三股主流,互相角力,互相影响,互相映衬,完成中国诗坛的生态平衡:只讲现代就会忽略现实,只讲当下就没有了根源,只讲坚守就不可能发展,正是这三股力量的平衡,才使中国诗坛发展成为现代的、现实的和具有传统之根的!总而言之,现代主义思潮推进了中国的诗歌发展,但不注意就有被文化殖民的可能;关注当下现实和语言使用口语必须讲求品位,否则就丧失诗歌的艺术价植;坚守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发展,避免僵化和保守。近三十年来,中国诗坛风风雨雨,潮起潮落,各领风骚,其主要的舞台角色就是这三种姿态三股潮流的三种文化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诗坛轮番登台,轮流坐庄,互相纠结,呼应唱和!
 
9 7 3 1 2 3 4 5 4 8 :

上一篇:构筑诗歌的殿堂

 下一篇:《诗探索丛书》隆重推出十一位东北诗人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