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驻站名家 >> 诗 论 集 >> 其他 >>

贺诗不朽之理由与启示


作者:王久辛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05-05-26 16:02:54  点击:


欣闻“贺敬之文学生涯65周年暨文集出版研讨会”即将于公元2004121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收到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寄来的请柬,仿佛收到了一张引领我步入中国革命史与中国新诗史的“入场卷”。数日来,我的脑海会时不时地跳出贺老敬之先生的诗句,会被他的诗句带入一段段的历史时空,会在这时空的漫想中进入诗意的历史与现实,从而发现一个诗人及其创造的重要意义。

我从不讳言我对诗人贺敬之老先生诗歌的酷爱。当我在写这篇拙文时,之所以使用“老先生”这样的词来表达我对诗人的尊崇,完全是出于晚辈对先贤的礼貌。在我内心深处的贺敬之,是永远年轻的,充满了朝气、锐气与磅礴大气的卓著恒久的诗人形象,是与“老”字永不沾边的、我们青年与青年诗人永远的大哥。他不是那种领着我们前行的大哥,而是那种劈荆斩棘,为我们后人开路的大哥。他站在前边向我们招手,用诗回答青年、回答今日的世界。65年来,诗人贺敬之的名字,是与中国革命史与中国新诗史紧密相连的。他的影响持久、强烈,他为诗人这两个字创造了辉煌的荣誉。也为我辈后生创造了百折不挠、诗性人生的青春理想。他的创造,构成了我辈心向往之的新诗传统,构成了我辈新诗创造的自由品格。我想,值此贺老敬之先生从事文学生涯65周年之际,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的思绪,即:我们喜爱敬之老先生诗歌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诗歌创造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

理由之一,讴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我们知道,任何人,包括诗人,都有历史局限性,也都有误读历史与现实的可能性。但有一条,是大是大非,是可以分辩得清楚的。即,无论什么主张与力量,它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张与力量,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主张与力量?这是一个大问题。纵观诗人贺敬之的创作,我以为无论是他早年的对新中国的讴歌,还是对1976年《中国的十月》的讴歌,诗人始终努力的方向,是在为推动历史前进而努力讴歌。转眼65年过去了,作为个体的诗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但衡量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诗人,归根到底,我们还得看他对历史是推动了还是反动了。毫无疑问,贺老敬之先生在中国革命乃至中国新诗史上,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诗人。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他的这种——做推动历史前进的诗人的立场与努力。

理由之二,赞美令人心动的凡人小事。我们说,每一个诗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琐碎的、平凡的时光中,都被这些时光中的一切感染着,谁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为不存在的生活所激动。诗人贺敬之所写的名篇《雷锋之歌》,为小人物讴歌,把小人物当作民族英雄来赞美,显示了诗人独特、犀利的思想光芒。此诗影响广远,至今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究其原因,是雷锋这个小人物本身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而诗人独特的抒情方式,又与时代的审美水平完全吻合。可以说当年的《雷锋之歌》是与时俱进的诗性创造。再如《西去列车的窗口》这首为当年支援西北边疆建设的青年所作的诗歌,比较典型地代表了诗人被生活中的小人物的英雄壮举所感动、进而奋笔作诗赞美的精神世界。而且写得那么美,那么投入,完全“物我两忘,神游八荒”,是为“自我以外的世界”所作的不朽的名篇佳构。我们说,西部大开发已经5年了,这中间又有多少如当年支边青年一样的动人故事发生?但谁见过或读过为这些动人故事所写的优秀诗篇呢?古人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现在,我很难看到为高尚者感动得“溅泪”的诗人,更难见到为献身者的离别谢世而“惊心”的诗人。知识经济时代的抒情诗创造,恐怕要留出一大段空白,等着有为的诗人建功立业。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贺敬之先生的这种——为令人心动的凡人小事而歌的精神。

理由之三,沉浸美,为美梦绕情牵的掘进与创造。我以为,诗人,都应当是唯美的。或许这种判断有点传统。但纵观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人,也几乎都是唯美的,所不同的是程度不一罢了。纵观诗人贺敬之先生65年的文学生涯,我以为贺老的诗也全部都是唯美的,包括他写的政治抒情诗,那意象与形象的选择与描绘,仍然是全身心的投入对美的开掘与创造。他似乎明白,要感染人,必须美;而要惟其美,就必须百分之百的完全投入,从而创造出足以令人折服的美的境界。曾引起诸多非议的抒情长诗《放声歌唱》,尽管有政治化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但纵观全诗,仍然留下了大段大段优美的抒情。而诗人其它的诗作,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西去列车的窗口》等等,等等,则给人带来的是美的意境,美的修辞,美的创造。贺敬之是美的创造者,凡他创作的诗篇,无论内容如何,他都要顷尽全身心之激情,进行美的开掘与创造。而我们要学习的,也正是贺敬之先生的这种——沉浸美,为美梦绕情牵的掘进与创造的品格。

理由之四,用丰富的修辞格把诗的语言推向意境的最深处,是贺老敬之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又一大成就。在我研读贺老诗歌中发现,几乎他的所有诗作,都有丰富的修辞格。有时一首诗,就能调动上十种甚至更多的修辞手段,来创造语言的行云流水的自由品格与诗的意境。纵横观现当代诗坛,像贺敬之先生这样能把修辞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的诗人,是十分罕见的。就汉语言诗歌创作来说,我以为别管你是什么主义、什么流派,你写的诗作,最少能经得起修辞的检验、能看出你的语言的高明之处才行。以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为例来说,我简单的分析归纳了一下,就发现贺老先后运用了诸如: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比拟、呼告、夸张、倒反、婉转、设问、藏词、飞白、镶嵌、回文、反复、对隅、排比、层递,顶真、倒装、跳脱等等,等等达26种修辞格,来为表达内心的美的意境服务。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在汉语修辞学上下过功夫,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此诗境。而我们要学习的,也正是贺敬之先生的这种调动一切修辞手段,来实现表情达意、创造诗美的修辞目的,当然也是终极的创作目的。功夫不到家,还没看出人家的高明之处,就妄断乾坤,是不理智的。

理由之五,向世界学习借鉴,向民歌吸取营养。从诗人贺敬之的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贺老还非常善于学习与借鉴。在他的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学习与借鉴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金斯伯格与中国的陕北民歌等等、等等痕迹。而且他学习与借鉴的非常好,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他统统将它们汉语化,且文字严谨,粒粒如珠。我在长时间的感佩之余,常常自问:为什么我也读了那么多的外国诗,也收集了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山西、广西、云南等等地区的民歌,为什么写出的诗仍然摆脱不了翻译诗或纯民歌的影子呢?反问使我升华。我发现最最关键的,是没有化开,没有真正使学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血肉。换句话说,还得向贺老敬之先生学习,让学来与借鉴来的东西,变成丰富自己精神的一种因素,而不是用学来的换掉自己的,去做泊来品的中国版,或民歌体的白话版。

总之,在纪念贺敬之先生从事文学生涯65周年之际,我们有理由说——贺诗不朽。这不仅因为我上面陈述的五条理由,还因诗人贺敬之先生的诗歌创造,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诗人走出书斋,投身于时代的行动力,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据我所知,贺敬之先生早年投身革命,有过万水千山、出生入死的经历,在此就不多说了。单就诗歌创作而言,他过去每写完一首诗,总会到朋友中、大学中,甚至到天安门广场,去给陌生的人群朗诵。这种行动着的诗歌,必然会产生特殊的感染力。也许这种方式是从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学来的,而马先生又何尝不是从惠特曼那学来的呢?我以为诗人光有思想力还不够,还得有行动力。

启示之二,贺敬之先生的诗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恒久的影响,不能不说与当时的主流媒体的参与宣传有关。据说,当年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发表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乎同时转载播发,一遍又一遍,令阅读过与聆听过他诗歌的读者、听众终生难忘。而现在电视媒体的宣传更直接了,却令诗人缺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疏漏。

启示之三,是当年诗人贺敬之发表诗作之时,并没有太高的文学成就与地位,但无论是报刊还是电台,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转载与播发,可见“人间要好诗”的时代氛围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我们纪念诗人贺敬之先生从事文学生涯65周年之际,梳理一下我们的理由与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之必要性。在我看来,任何纪念,纪念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20041213 北京


上一篇:平凡人生的清雅之歌

 下一篇:隔着一首诗的距离
  相关链接
存在的时空       2005-05-26
在时光里轻吟浅唱     张同吾  2005-05-26
飞腾意马到天涯     张同吾  2005-05-26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林雨  2005-05-26
飞翔的痕迹     祁人  2005-05-26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