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二十三期 >> 评论随笔 >>

家乡的清明(散文)


作者:姜华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10-02-17 21:52:49  点击:


家乡的清明(散文)

      姜  华


http://bbs.yzs.com/showtopic-109177.html

        春暖花开的季节,清明节就要到了。
        粉红色桃花开罢、雪白的樱花又开,待到红红白白杏花灿烂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悄悄地来到秦岭以南,我的家乡我的陕南。
        这个时节,漫山遍野的花都开了,那些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花开得十分妖艳而张狂,仿佛要把积了一冬的能量都释放出来,难道这些花儿也懂得思念么?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汉江两岸,秦巴山地就姹紫嫣红了,万千景色投到江面,染出了一条彩色的汉江,家乡象一幅巨幅油画贴在陕南的蓝天下。
        清明,一个令人怀念的日子。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人们的心都是热乎乎、暖洋洋的,就象这潮湿、温暖的天气。怀春的人们,心里也盛满了对祖先的怀念。
        小城的商贩们稔熟如何抢占商机,提前十多天,就把那些祭祀、扫墓用的冥币、火纸、香裱、爆竹摆上了货柜最显眼的位置,五彩缤纷的清明吊飘荡在街道两侧,形成一道道夺目的风景,往日单调的街面立马锦绣起来。风车、风筝、铁环、跳绳甚至运动鞋都走俏起来,我知道,人们这是要去踏青祭祀呀。看到这一切,想起唐朝杜牧的诗句,我的心情有些沉重,我想起了养育我的祖先、我的父亲母亲。现在,传统的礼仪民俗正在被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渐渐遗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但这个课题太大,我研究不了,我还是说说我的家乡、亲人和我家乡的清明吧。
        我的家乡位于汉水中游的旬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县,今人的祖先大多是明清时从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等省移民过来的,旧志云:“错居多诸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洵河大半楚人家”。听父亲讲,我们的老家在湖北房县,明末为逃战乱,祖先们逆汉江而上,后定居旬阳,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六代。随着岁月的流失,老家的路已无法辨认,祖先的面容更是一片模糊。我们把思念装在心里/指着汉水下游给孩子讲述故乡/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水/怀念那块被称作故土的大平原/沉默无语。这是我去年清明节写的一首诗,名字叫《从湖北到陕南》。这些简单的文字,只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而对故乡先辈怀念的那个结,又岂是几句诗就能解的开的。
        家乡人踏青祭祖,历来是有很多讲究的。当地人不说祭祖,叫上坟。一般清明这一天不上坟,必须提前或推后,难道是怕惊了先人的春梦,个中原委,不得而知。小城人上坟祭祀是不兴三鞠躬的,那些是洋人的泊来品。上坟是一件很严肃、很认真的事,到了坟前,先由年长者烧纸焚香,上菜敬酒,八拜九叩,其它人依次进行。在坟前,还要给先人汇报一家人一年来的情况,如孩子参加了工作,儿女上学、婚嫁、添子等等,繁琐而详尽。在整个祭奠过程中,一起一跪,抱拳合掌都十分讲究且男女有异,时下的年轻人大多不懂,只有跟在大人后面瞎折腾。我知道,眼下流行的词把这些叫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珍贵的东西却正在面临失传。
        清明这一天,小城人还有个习惯,就是不能生火,只吃生冷的食物,而且吃素食,不动荤的。这个习惯是祖先传下来的,其中缘由可能是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由晋文公把寒食节流传了下来。不过我以为,清明上坟祭祖,缅怀先辈,吃素食、冷食以示虔诚是应该的,也有传承的必要。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哪管那些,肯德基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2009年11月精华帖评述

 下一篇:《解元集村记》后记
  相关链接
我们活的多么幸福     海灵草  2011-03-20
译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及其音韵格律分析      Tanya  2010-03-03
竹枝词二首     自娱自乐   2010-03-03
笼 中 鸟      周道模  2010-03-03
有关秋天(组诗)        章洪波  2010-02-17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