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李成恩诗集《池塘》首发暨品读会在京召开

2013-01-05 作者: | 来源: | 阅读:
  2013年1月3日,80后诗人李成恩诗集《池塘》首发暨品读会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召开。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
  2013年1月3日,80后诗人李成恩诗集《池塘》首发暨品读会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召开。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副院长成曾樾、李一鸣等出席了活动并发言。
  李成恩是80后实力诗人的代表,出版有四部诗集与两部散文随笔集,获得过“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等多个重要奖项,曾参加《诗刊》社“青春诗会”,其作品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是近年写作势头较猛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活跃于当今诗坛的中国年轻一代重要诗人。
  评论家白描在发言时说:李成恩的诗是会飞的,像长上了翅膀,具有时空的穿透力。她记忆中的故乡既清晰又遥远,对河流、树木、土地有一种愧疚、哀怨、陌生的感觉。意象丰沛,如单车、鸭子、洪水等。她带着我们游历了她的故乡和童年,不是平面的,而是从高处俯瞰的,是飞起来的。她不像一个80后诗人,她的诗中有沧桑,有体察,似在梦境,又在现实,似发生又似未发生,如灵魂出窍。
  评论家成曾樾说:李成恩的诗一是清新,情绪饱满,诗中诸多意象如鱼、龙、鸭子等自然贴切;二是有强烈的动感,横冲直撞;三是短小精致;四是既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又有社会担当,不是一般的小女子式的诗歌。
  评论家李一鸣说:李成恩敢于创新,第一次在诗坛上大胆地提出一种女性诗歌理论,以女性主义为基础的“胭脂主义”诗歌写作主张,具有建设性,敢于开创新的道路;二是致力建构文学的特质,她建立了自己的文学地理,创立了自己的诗歌版图,在中国文学浩大的版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三是新诗文本创作的自觉,古典性与先锋性的交融,现实感与幻化感的融合,外在表象与内在倾诉的统一。
  李成恩在活动现场发言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学观点:“天气改变文学”。她从一场雪说起,角度新颖独特,颇有意味,引人思索。
  她说:今年的雪正席卷全球,寒冷让一些国家的村庄与街区陷入了寂静,人们踩在深深的积雪里,车辆在雪地发出呜呜的咆哮声,生活仿佛一夜之间被雪藏起来了,我注视着电视新闻上各国的雪中画面,我看到现场记者对着镜头发出遥远的喘息,这让我想到人类在片刻仿佛退回到了原始社会。正好前几天央视在播出纪录片《当天气改变历史》,它讲述了自然的力量是怎样操控历史的过程,让观众明白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天气及气候的变化对军事和民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想起“文学与气候的关系”。当天气寒冷时,人们就渴望得到温暖,渴望阅读到温暖的文字,这便是文学在人类寒冷时给予心灵的力量。在冰天雪地里我可以把文学比喻为火,而逃命的野兽遇到火,它眼里的恐惧便是我的诗,诗便是如此可怜又可贵的求生的产物。文学之火点燃寒冷之诗,为了我的心不结成冰,火呀你向我扑过来吧!
  李成恩还说:“文学与气候的关系”同时还体现在“南方文学”多缠绵细腻,属于“热”的文学气质,“北方文学”多硬朗辽阔,属于“冷”的文学气质,如此一来,南北温差与气候的变化直接产生不同的文学气质。当然,把我置于雪山下,我必写出雪山之诗,把我丢在草原的马背上,我必写出马背上的诗,这便是体验生活的重要,我下一部诗集《酥油灯》即是“北方文学”的气质,是我改变自己的文学路径的探索,也应验了“天气改变文学”的辩证法。
  参加这次新书发布暨品读会的作家、诗人有40多位,主要来自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诗人、作家林莉、末未、傅泽刚、蜀虎、穹、曾秀华、邹蓉、邓晓燕、杨卫东、刘莉等对《池塘》的艺术特色与李成恩的诗歌探索进行了讨论,并且选择《池塘》中的诗篇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朗诵,这是2013年北京一场别具一格的诗歌活
9 7 3 12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