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中国作家》“中国的一日”(2025)征稿活动在京启动

2025-08-24 作者:施芳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频道 | 阅读:
《中国作家》杂志社特举办“中国的一日”(2025)征稿活动,以文字及视频的形式,记录2025年9月3日当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

  8月22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作家》“中国的一日”(2025)征稿活动在北京启动。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南京师范大学非虚构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晖,央视资深记者、著名作家长江等以线上线下形式出席活动,《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李云雷主持启动仪式。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为全景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生动展现新时代中国的繁荣昌盛与人民的精神风貌,呼应“注重群众参与”的时代要求以及当前新大众文艺“大众写,写大众”的潮流,传承1936年邹韬奋、茅盾等先贤发起“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的精神,《中国作家》杂志社特举办“中国的一日”(2025)征稿活动,以文字及视频的形式,记录2025年9月3日当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

  李云雷介绍,1936年,著名出版家邹韬奋联合茅盾、陶行知等作家发起“中国的一日”征稿启事,号召人们写下1936年5月21日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茅盾在征稿启事中指出,“凡是‘五月二十一日’二十四小时内所发生于中国范围内海陆空的大小事故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本书的材料。这一日的天文、气象、政治、外交、社会事件、里巷琐闻、娱乐节目、人物动态,无不是本书愿意包罗的材料。”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内,共收到3000多篇、600万字稿件,最终由茅盾主编汇集成《中国的一日》,全景式地再现了各个地方、各种职业所感受到的中国,可以看到当时中华民族危亡下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横断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新时代的繁荣昌盛与旧中国的民族危亡形成了鲜明对照。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根据“注重群众参与”的要求,呼应当前新大众文艺“大众写,写大众”的潮流,《中国作家》杂志借鉴现代史上“中国的一日”征文的成功经验,举办“中国的一日”(2025)征稿活动,旨在发动大众以文字及视频为媒介,记录2025年9月3日当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将国家盛典的史诗性场面与平凡个体的生活细节相交融,共同绘制一幅真实、鲜活、充满烟火气的时代画卷,为历史留存一份珍贵的民间记忆。

  鲍坚表示,“中国的一日”更多从普通人角度看待国家命运、中国人当时与当下的命运变迁,这个征稿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期待能写出中国一个时期、多个阶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更多更丰富的作品呈现,并结集成书。

  李舫认为,回眸历史,八十年前可歌可泣的故事依旧激荡在人民心中,值得书写,也让年轻一代知晓反法西斯正义事业的来之不易。“有国才有家”,家与国密不可分。征稿活动顺应了当前“大众写,写大众”的新大众文艺潮流,活动意义远超本身,将是一次“人民书写”精神的伟大传承。

  张慧瑜指出,此次征文活动从个人视角讲历史,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颇具意义和价值。在新媒体时代,让更多“素人”参与到历史的书写中,以文学的形式重新激活文学的媒介属性,是个人写作与集体写作的结合,让不是新闻的新闻成为新闻,高度契合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王晖认为,《中国作家》杂志的“中国的一日”征文,是当下新大众文艺的一种最新鲜的创意表现,将2025年9月3日这一天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国家重要纪念日的盛典紧密结合起来,更加具有国家记忆、民族记忆、民间记忆、个体记忆融为一体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凸显出新大众文艺的全民性和时代感,是主题鲜明的新大众文学“狂欢”。而以文字和影像的多样方式征稿,将镌刻进文学史、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之中,为新时代文学留下鲜明印记。

  长江认为此次征稿是把抗战胜利、纪念仪式等国之大事与普通人牵连在一起的重大活动,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她希望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坚持非虚构的“真”的写作,诉说“我有国,国有我”的温情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