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我说不出哪一朵花不美

——评郝志远的诗集《春天的姿态》

2022-10-18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郝志远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他的一些诗就是官场现形记。
郝志远简介

郝志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79年起发表作品,先后发表长篇散文20多篇,杂文100多篇,诗歌400多首。诗作在2015、2018年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诗歌一等奖、最佳诗歌奖(2015),2015年获“记住乡愁·诗意柳街”诗歌大赛入围奖,2017年获第三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2018年获世界华语诗歌大赛原创优秀奖,2018年获第九届中国诗歌大赛金奖、最具人气奖,2020年获第五届中国新诗百年诗歌奖金奖。2022年7月入选《中国诗歌百佳精英作家》暨首届孔子杯中国文学大赛。著有《让心飞翔》《春天的姿态》(诗集)、《七色土》(散文集)、《做人做事》《追求 ——通向民主的桥梁》《公民建议论》。

 

  人在我的印象中,老一代诗人擅长用传统的手法勾勒生活的面目,赞美多于批评,理性大于感性,共性高于个性。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见闻是他们不可相比的创作优势,其弱势也是与生活贴得太紧,语言弹性不够,审美空间狭小。
  郝志远新近出版的诗集《春天的姿态》,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取得令人惊喜的突破。与传统割裂,是新诗的悲哀。拒绝现代,同样也是新诗的悲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才是新诗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郝志远坚守传统,但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努力从现代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守正不忘创新。比如写《春天的姿态》,不再停留在花红柳绿这类乏善可陈的意象上,首先追根溯源:“春天/出身于苍凉的世界/从寂寞和孤独中一路走来”,对春天的认识独具慧眼。与雪莱“冬天到了,春天还遥远吗?”立意截然相反。雪莱在冬天期盼春天,展现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热情与信念。郝志远却在春天回望冬天,展现出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和无限敬畏。“那是一次艰辛的跋涉/那是一次漫长的等待/那是一场积蓄已久的大雪”。春天在诗人眼中是一个跋涉者的形象,这就与其它写春天的诗有了质的区别。就是直接描写,也与照猫画虎的描摹截然不同:“那是一次壮丽的重逢/比如/种子与土壤/树叶与树枝/羊群与草地/大雁与天空/但是 不知道有没有/那一次别离的眼神”。重逢不忘别离,但眼神不可能一样,诗人明知故问,用四组意象凸显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整首诗迂回曲折,转换自如,不是词语的精心推敲,而是感觉在主导情绪,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春天在诗人眼中千姿百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美。《春天的美》突出其低调的个性和使万物复苏的能量:“春天是为万物而来/甚至没有自己的姓氏/唤醒所有的生命/就悄悄地隐去”;《我爱你,春天》,化虚为实,想象独特,用代入法表达对春天的眷恋:“悄悄地爬上一棵树/成为一片叶子/从此/日日夜夜陪伴你”;《我说不出哪一朵花不美》,对比之下用双重否定来肯定春天无处不美:“你可以说哪一朵花最美/但是我说不出哪一朵花不美”;《这一个春天给你留下遗憾》用错过的遗憾反衬春天的美:“忽然觉得/辜负了大好春光”;《静静地等候》写疫情中春天病态的美:“自然界的春天来了/但是/这一个春天/难以驱除人间的寒气”,“我们无法记住其中的每一个人/但是记住了不愿戴上又不敢摘下的口罩”。写春天的诗多如牛毛,但郝志远与别的诗人写得迥然不同,具有清晰的异质性,熟悉的陌生感。视角多样,内涵丰沛,有效地拓宽了春天的审美领域,既符合春天的自然属性,又写出独特的个性,还上升到共性,几性融为一体,具有超越、暗示的艺术特质。
  泥土养育了生命,作为一名诗人,歌唱泥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在郝志远眼中,朴实的泥土首先具有平凡的美。在《平凡的事物》中写到:“平凡的事物/习惯了平凡/默认了与生俱来的卑微/比如泥土,比如小草”;在《不可替代的组合》中写到:“一片泥土/曾经多少次孕育花朵和果实/千百年后他还是泥土”。泥土从不居功自傲,本色永不变质;泥土又是不平凡的、神奇的。在《不要成为风筝》中写到:“做一簇泥土/为无依无靠的一棵花草/提供温床”,泥土拥有宽广之胸怀仁爱之善心;《我依然低下头注视泥土》,从“低下头”可以想见对泥土的虔诚,从“注视”可以体味到对泥土的深情。“低下头/就会看到/与鲜花不同的一种美”,那是对生命的默默守护;在《何必拿捏》中诗人不愿做高处的古董,不愿做炉中燃起火焰的干柴,而要“和泥土滚粘在一起”。“滚粘”是诗人创造的诗语,来自生活,形象地表达了与泥土的亲密;《冬天对土地说》:“当你一无所有/只剩下疲惫的身躯/朴素的面容/我用全部的热拥抱你”。借冬天表达对土地无功利的爱恋;《等待》赞美劳动:“汗水浸入泥土/是最美的艳遇”。“艳遇”一词用得大胆,既感突兀,又在情理之中,赋予了真挚的情感内涵;《在泥土面前》用比喻写泥土的沧桑:“黄色的泥土/就像一个老人的皮肤/皱巴巴的”;《泪痕》用拟人写泥土的焦虑:“我是失眠的泥土/拥抱着干涩的种子/静静地接受着每一个雨点的抚慰”;《洪水流过的山坡》用失身写泥土的无奈:“洪水流过的山坡/多了几道沟壑/疲劳的泥土终于在最后一刻失身/跟着洪水私奔到大河大海”。泥土有平静安然的时光,也经历过磨难和屈辱,但诗人对泥土的爱始终如一,认为《生命的庄严》:“不需要巍峨/不朽和永恒/其实/就是一柆泥土/一片绿叶”,揭示了生命的真谛,把泥土提到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郝志远笔下的土地始终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蕴含着宽阔深邃的情感内涵。他对土地的爱就是对祖国与人民的爱,这是一位大地之子发自灵魂的美声。
  与土地紧密相联的是种子和根,诗人多次写到这方面的主题,特别对根情有独钟。写根离不开泥土,在《又一次走进秋雨》中写到:“任秋雨一次次敲击/我敬畏的泥土依然不动神色/总是敞开怀抱接受洗礼/抚慰每一根逆境中的根须”,足见泥土对根的理解与爱惜;《根》写根对泥土的依恋和忠心:“一头扎在地下/随遇而安/以泥土为家/以泥土为至亲/以泥土为知己/把每一滴眼泪/每一个笑容/每一次呼吸/都投向泥土”;在《不要恐惧》中强调泥土对根的重要性:“只要你的根不离开泥土/只要你面向太阳/雷电不能击倒你/风雨不能摧毁你”;在《既然注定离不开地面》中写到:“你是钻天的大树/根还得扎在地下/花红柳绿/也要落叶归根”。落叶离不开根,根离不开土地。土地既是生命产床,也是生命的归宿;在《多变的季节里》写大树和小草:“心向着天空/根连着大地”,可以看作是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陕州地坑院亦梦亦真》中写根的低调和积极向上:“把根扎在地下/比地平线还要低/从此/每一步都是向上”;《历练》写根久经考验:“一次次的灾难/都是为你免疫”,“一次次灾难/加固了你的根”;《颐和园》和苍凉的历史联系起来,突出根与泥土的价值:“一切都远去了/只有埋藏很深的树根和土/留了下来”;《不能忘记》延伸到一种民族情感:“虽然素不相识/但是我们同根而生”;《今夜的梦》写根的饥渴:“久旱的根需要浇灌”;《火红的腊月》写根的疼痛:“让冻僵的根须记住疼痛/在眼泪浇湿的土地上长出新绿”。没有根,就是浮萍。根是生命之本,根是文化之基,根是情感之源。寻根就是生命的认证、文化的自信、情感的认同。郝志远作为一名官员,他对根和泥土的理解极具人民情怀。一个官员离开了大地,离开了人民,会走向哪里?能走多远?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一个官员应该深入思考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郝志远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他的一些诗就是官场现形记。《麻木》既是为乱作为画像,也意在唤醒民众的觉悟。
  城市的街道/像一副多病的肚皮/缝合了/又剖开/利刃一次次划过/就连一个拒绝的表情/也从来没有/更不会有/哪怕是微弱的呻吟/还有什么/要比先天的麻木/让人痛心 
     这首诗针对城市建设中官员的任性和妄为,突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聚焦被损害对象的麻木不仁。鲁迅曾对国民的坠性进行了深入骨髓的挖掘,现在仍有教育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官员为什么法治意识淡薄,为所欲为,除了自身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其中也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乏力,一方面有畏官心理,另一方面认识不到这种危害的严重性。诗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环境反思这一社会现象。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除了对问题官员追责和惩处外,必须唤醒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和监督意识。《这是一条多远的路》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间接地反应官场存在的问题。老家邻居遇到不公正待遇来求他帮忙,“我也一样 /不知道该找谁/又不能不念乡情/只好介绍她去找一位认识的人”。他没有讲一堆大道理敷衍,但社会的复杂人心的险恶使他明白“有理也不一定能赢”。结果怎么样?没有交待,只说了几句无奈的安慰话。法治之路任重而道远,这首诗题目本身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郝志远对自己的解剖和反思极具反讽意义,“你问我每天在做什么/我说不做什么/其实我一刻也不闲着”(《都是明天的事》)。办公室显然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一张报纸一杯清茶”,但很多官员无意之中又陷入事务主义的旋涡。诗人以自身为靶子,对忙而无果的官场现象给以无情的抨击;诗人笔下的《秩序》无异于循规蹈矩,“公园里的草坪/是从画好的图纸上/一棵一棵搬来/拼成漂亮的图形/长到规定的高度/就要剃头”,“路边的树……以同样的姿势/随时准备接受检阅/看惯了这些树/人们脸上也长出树的表情”,借自然抒写生命的被动和人性的压抑;《被喂养的鸽子和金鱼》和《不要成为风筝》表达对失去自由的悲悯,写鸽子“主人驯养了你/也规定了你来来往往的方向和距离”,写金鱼“给你撒下食物的人/只是为了观赏/满足一时的好奇”,写风筝“一举一动/都要受制于那一根若隐若现的绳”;《这一天我以共和国公民的名义》,站在《宪法》的高度,呼唤从孩子开始,培养独立的人格和现代精神,“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是听话和孝顺/还要学会独立思考/放飞幻想的翅膀”;《共振》也是一首呼唤人性的诗:“贫穷而年迈的父母对你唠叨/不要嫌他烦/邻居的大爷直呼你的小名/不要愠怒/有人和你争辩/不要怕伤了你的面子/有人冒犯了你的尊严/不要耿耿于怀”。语重心长,从中可以反证官场的虚伪和人性的变异,有读《论语》的感觉。诗人教诲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使人活得更像人;《谒霍州府》对官与民关系的历史思考令人震撼:“朝代在变 年号在变/不变的是/官员在大堂上坐着/百姓在下面跪着/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不知有多少人跪过的那一块石头/磨出了深深的坑//从跪着到站起来/用了几千年”。生命不能没有尊严,流露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生如夏花》与写风花雪月的诗截然不同:“克制了高攀的冲动/抵御了堕落的诱惑/日日夜夜的煎熬/一点一滴地凝练/出落成一副/惊世骇俗之容/沉鱼落雁之美”。这正是诗人为官之道坚守的原则和底线,也有对官场恶习的委婉批判。在市场经济时代,人被物质利益牵着鼻子走,为了生存变得不像人,与鲁迅理想的人距离越来越大。诗人从特定的视角,以深切的悲悯,触动了人的精神软肋,意在修复衰落和变异的人性,以期实现生态的转变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郝志远的现实主义写作,更多地是在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在《抬头寻找天空——霍山七里峪随想》写到:“每一棵树都在大声地说/有了高度才有健康/他们还说/不要怕同伴长得比自己高/大家都长得高/才能互相依靠/幸福/就是伸直腰杆/成长/就是抬起头/寻找天空”。嫉贤妒能是人性的弱点,诗人豁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具有鼓舞人心、启迪心智的激励作用;疫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世界格局。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不能不关注这一最大的现实。诗人在《春天还在路上》中写到:“春天没有来/因为路上还有重重关卡/关闭的道路连接着关闭的城门”。但勇敢的逆行者奔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如白色的花朵遍地盛开。进而赞美到:“白色/是这一个季节/也是这一年最美的颜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情,眼中就有什么样的风景。一样的风景,可能就是两样的情怀。一些领导干部退休后精神失落,看到冬天就感到人生的萧条。郝志远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一手书法,一手诗歌,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忙得不亦乐乎。他的《立冬的日子》融入自身的生命感悟:“立冬的日子/我看见/金黄的树叶/在风中跳起欢乐的舞蹈/那轻松的神态/像是在告诉人们什么”,完全是另一番火热的生命景象和轻松自在的精神状态。写到树枝:“在风中摇摇晃晃/飘来飘去/为了不被折断/他不敢挺直身躯”。不同于年轻时的宁折不弯,有了老庄顺其自然的况味。写树干:“树干/还像平日里一样淡定/他的自信/是深埋于地下的根/无论春夏秋冬/总是保持不变的姿势”。很多官员自信来源于官位,职位一旦被免,就失魂落魄。郝志远的自信来源于泥土、根、春天以及不变的初心。
  郝志远的情感之根在大地,在现实,在人民,所以才能写出枝繁叶茂的诗歌。与他之前的诗歌相比,诗歌的思想性、哲理性明显增强,思想又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饱含深切的情感体验,寓于丰满的意象之中,就像骨头与血肉相互依存。比如,写《叶子》:“向上还是向下/向东还是向西/都由不得你”。认识了客观规律,无奈就减轻了很多;《坐井观天》中写到:“只要内心是晴朗的/阴雨天也很美丽”。主观可以改变客观,美也是辩证的;《又看见那一片熟悉的水面》:“不要总是仰望/许多美好的东西需要俯视/比如小草/比如晶莹的露珠”。美的东西不一定都在高处;在《不要说我们老了》写到:“不要说我们老了/抱着一颗童心/就会有不老的青春”。青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态;在《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写到:“不要为晚点愤愤不平/到达的时间就是正点”,对人生的超然和理解让人感动;《人生可以飞翔》写到:“总说放下 到底是放下什么/背负过多的恨 只会让人下沉”,启迪人们放下恨,“给良心一个最好的安顿”;《该忘记的就忘记吧》写到:“记住得太多/心就会很累/满脑子都是坏人/眼前就会一片漆黑”,忘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心理减负;《尺子》认为“所有会拐弯的东西都值得怀疑”,诗人却质疑“如果世界上/只有你这一把尺子/公正就永远在你的嘴里”。公正还得看用什么尺子丈量,从理念上对公正予以纠正;《花期——致高考落榜者》:“考试是一把尺子/他量出了你的短处/却没能量出你的长处”。人生的路千条万条,高考不是唯一的路;《不可替代的组合》写到:“在不幸的人面前炫耀幸运/或许才是真正的不幸”,是对幸灾乐祸的辛辣嘲讽,是对人性恶的尖锐批判;《沉浮》:“昨夜的秋风里/青涩的果子被吹落在地/身居高处/不可掉以轻心”。起兴自然,寓意深刻,具有警示意义;写《历史》“有时藏在地下/有时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总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站出来大声讲话”。历史的真相遮掩不住,最终都会浮出水面;《记住》中写云:“虽然没能化作雨水/却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不以结果论英雄,对云的理解能引起很多普通劳动者的共鸣;在《成长与理想》中写到:“如果不再是为了自己头顶的光环/我们才有资格讨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理想与民族、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在《石兰峰》中写到“行善的人都是英雄”,对善的赞美上升到新的高度;《偏见》“偏见的可悲就在于/也许永远不会自知/偏见的可怕/就在于/总以为别人是偏见”。一个“可悲”,一个“可怕”,突出偏见的谬误。郝志远的诗中不乏警句诗眼,确是人生经验的提纯,揭示出客观与主观、年龄与心态、晚点与正点、放下与放不下、记住与忘记、尺子与公正、高考与人生、不幸与幸运等各种关系,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诗歌内容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浓度与意象的纯度达到有机的融合和高度的统一。
  郝志远也写有一些直抒胸臆的作品,著名诗人木斧先生认为直白未必不是诗,收入这本诗集的《这是一条多远的路》不但佐证了木斧的诗学观点,而且也说明了直白同样能写出好诗,但写作难度更大。审视这本诗集的大多数作品,我惊喜地发现诗人学会了用意象说话,前面所举的诗歌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意象。他的意象不像有些现代派诗人生搬或化用西方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完全是来自自然或生活,是本民族的意象,似曾相识,但又感到新颖别致,有他的独特发现,有他的情感意蕴,有他的思想内涵,是民族文化的拓展和深化。从语言上也可以看到他凤凰涅槃式的变化,比如《我是今夜的雨》写“我和太阳来自一个方向”,《闷热的街道上》写“树梢等着风的抚摸”,《轮回》写“乌云和闪电吵架了/爆出几声惊雷/把天空撕裂了/他们痛哭流涕”,《六月的雨》写“这雨/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就像形式主义的视察和调研”,《抛弃今夜的忧伤》引用一位滴滴司机的话“人累了可以回家/心累了到哪里去”,把《记忆》比作行李箱、地图、指南针、一盏灯、一根绳,一根桩。从这些诗句看,诗人或口语,或修辞,语言的弹性明显增强,内涵明显扩大,思想明显提升,在情景交融上取得显著突破,荡漾着现代诗的神韵。他的语言没有学院派的做作,也没有小市民的油滑,质朴而多变,鲜活而又冷峻,阳光而又深沉,实现了现代感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这个年龄段的诗人,容易被传统裹足,很难挣脱传统的束缚,但郝志远在传统的基础上英姿勃发、阔步前进,写出了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结合得较好的作品,为新时代诗歌的繁荣做出了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特别是2015年以来,创作上呈现井喷状态,写出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实现了艺术上的华丽转身。当然,也有少数作品立意不够新颖,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诗海无涯,要想抵达理想的彼岸,每一位诗人必须超越自我,突破现状,不断地再出发,向着远方破浪前进。 

  原载《山西文学》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