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沙克

向火热的历史致敬:沙克《1980年代诗稿》问世

2019-02-24 作者:沙克 | 来源: | 阅读:
沙克,一级作家,当代诗人,文艺评论家。60后生于皖南,现居江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写作范围包括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及文艺批评。资深媒体人,文学编辑者。现在某文艺机构从事创研。高校兼职教授。

 

 

[前言]

沙克/

整个1980年代我都在断续地写诗,不是每周每月都在写,是平均一个月写那么几首,有时认真写,多数是随兴写,十年中大约写过四五百首。1990年前,有三分之一的诗稿在官方报刊和民刊发表,或自编成册;时至今天,难觅那些纸质的文字包括手稿,诗歌旧作多半随光阴流逝无踪。

幸而在上世纪的1990年代末,我请两个不知莎士比亚和胡适为何物的打字工,帮我实现了各类作品、手稿的无纸化存档,包括把我散存下来的1980年代的二百多首诗作,一股脑地打成电子文档留在电脑里。显得多余的纸质文字,很快地散失几无所存。本世纪初搬家以后,我打开电脑浏览到那些诗歌旧作的电子稿时,觉得凌乱无章难以卒读,有些诗二稿几稿混在不同文件夹里,有些诗的字句、标题、格式等等多有遗漏差错,从此懒得理会置之于不顾。近来在同仁、友人的提示下,梳理了幸存30年以上的诗歌旧作,弄出这本《1980年代诗稿》。之所以称其为诗稿而不是诗选、诗集之类,是由于对旧作未作严格遴选,大体按时序分个类编排下,对明显差错的字句、标题、格式加以甄别修正,一些有二稿几稿的则取其顺眼的一种,总体上有一种把几沓诗稿合订成册的粗陋感。

我曾经写到过1980年代的诗生活,开始写作的前十年里,我怀揣神秘和野蛮,左冲右突往前走、往后退,实现必须的存在感。我想起千手佛,朝各个方向伸手,却不去抓住什么。到了1988年,我形成了价值、语言、手段的自我风向,才把此前此后的写作连成一根主脉络,贯穿至今,那就是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在的真实内容:意象与心象,隐喻与自白的合一。时光已经证明,1980年代是文学特别是现代诗的黄金年代,具有珍贵的历史及延续价值,对于我个人则具有无比的纪念价值。这本《1980年代诗稿》,是我当年参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个案文件,以及在整个1980年代独自写作的求索轨迹。那个时代的狂热、自由、经典的诗歌精神,与每一个亲身参与者血肉相关。

2018年初冬于南京)
 



附录二:评论

[评沙克八十年代的部分诗作]

叶 橹/

  沙克对诗的创作实践,是以他的兼容并蓄和多元探索作为指导思想的。他在同人诗刊《火帆》上发表的为数众多的诗篇,可以看成是一个青年人创作活力的体现。作为步入诗坛不久的青年诗人,我以为他的特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我在读了他的诗之后,比较欣赏他的那些闪烁着机智和幽默的诗。对于生活中某些现象乃至情节的瞬间捕捉,而且从中发现蕴含其间的幽默感,说明沙克具备机智的敏锐。像《走夜路的人》,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把握和表现,使潜意识中的恐惧和表面上故作镇静融洽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画面:“……野外,黑乎乎/静若萋萋草丛/一团游移的火球/忽隐忽现/忽上忽下/忽远忽近/走夜路的人/视而不见/打了个榧子/哼起无名小调/脚 底 生 风。这表现了他对生活中于不显眼处所暗含的情致的独到观察和体验。《欢聚》一诗则捕捉了海外亲人团聚的瞬间,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限制,使思绪的流动形成了情节性回忆,显示了诗的感情容量。然而我认为《命运》却是他最好的诗篇之一:

命运这花布包袱/挎在肩上分量十足/你总想打开它/看个究竟/又怕失去安全感/结果把它扎得更牢

哪天你气和心平/奔向途中的客栈/什么障碍轻轻一绊/或者一脚踩空/跌倒/花布包袱散落了/生命从中冒出头来/脸色铁青/已闷得喘不过气

想重新扎好花布包袱/生命殊死抗争/乱滚,乱踢/使你力不从心/四肢无法配合一致

这种表面上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所编成的寓言,实质上隐含着相当深刻的哲理。这里有潜意识,有对文化心理积淀的批判,也有对现实的某种隐喻。反正,你仔细去品尝一下,便会品出那怪味后面的多种意蕴。

对于社会现象的某种观察,久而久之,便会孕育成一种表现的欲望。我认为沙克对有些社会现象的表现,是经过了反复思考后而又寻找到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手段的。例如那首《最新消息》:“像嗑瓜子一样/把各路传闻/放在嘴里嗑着/似乎总能嗑出些味道/舌头一拨弄/就吐出一只只大西瓜。这是对我说他机智一词的最好印证。把这种人们习见为常、深恶痛绝而又无能为力的社会现象用这种谐谑的方式揭示出来,没有诗的机智和禀赋,显然是做不到的。

从沙克的为数不少的短章中,我们还看到了他对意象创造的努力。如《情书》中那“两只纸叠的船”,终于在“火候最佳时/航道快嘴快舌/朗诵出多情的里程/一夜之间/两只船焊接成喜喜字,不仅意象新鲜,而且语言充满活泼愉悦的气氛,达到了情境的和谐。就我看来,他在意象创造上所达到的颖悟,已经使他在这方面显示出一种实力,如果今后再作努力,当可踏上新的台阶。为证明我此言之不虚,再全文引他另一短章《日环蚀》。

弱小之羊心

卡于狐喉

天地之间不见人迹

低八度的潜台词

绝望地唤出龙卷风

使痛感和腥气

漫出遍野了

在这一自然景观中,作者竟然一下子捕捉到了如此确切微妙的意象,实在令我有点吃惊。读这首诗,我的鼻下仿佛真飘来了一股腥气。

关于沙克的诗,我用了较多的篇幅加以评论,不仅因为他是《火帆》的主持人,也因为他诗作较多,很有创作的潜力,值得一评。

(摘自1989年总第6期民刊《火帆》,叶橹《火帆:火种与旗帜》)

我对沙克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诗作比较注意;他还不时在海外的一些诗刊诗报上发表诗作。沙克的诗,由于他的平凡的情绪和朴质的精神状态,注定了他不可能去造成什么“轰动效应”。然而我们从他的诗中,可以体验到对生活的温馨感受。生活尽管艰辛坎坷,而人们依然在每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和对未来的愿望,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伟大特征。这种伟大,是以其平凡和渺小而体现出来的。沙克在《从容的日子》和《诗意生活》等诗中,把人与人之间温馨的交流和对家庭亲人的美好感情写得很真实很朴素,这正是构成他的诗的一种基调。

沙克亦如众多的青年诗人那样,面临着种种困境的挑战。当他为生存的环境所困扰时,似乎只有诗能够给他带来些许温暖和安慰;然而当他面对“诗”的浩瀚无际的疆域,他又流露出了那种难以抵达彼岸的困惑。当他感受到“听装的海岸大面积烧伤/玉米和紫罗兰已无土可居时,当他慨叹所有的航道都有主了时,我能够体会到他的这种心境。然而,人生既然选择了诗,也就同时意味着他将终生受此折磨。就是在这首《火帆》中,他把他和同伴们的相遇写作不期而遇在同一条帆船/奔向狼烟滚滚的水域,而最终,水也着火了/帆和帆和灰烬/那群子孙和光溜溜的天鹅/也着火了;既然能够有这种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和体验,那就不必期待更多的幸运。燃烧而成灰烬,毕竟曾经有过燃烧的生命形式,除此而外,还能有什么非份之妄想呢?

写诗最忌的是矫情,然而他并不排斥在诗中表现机智和巧思。应当说,世界上有不少以直白朴实的语言而写出的好诗。我很欣赏他所表现出的那些机智和巧思,如像《命运》所显示的寓严肃思考于诙谐的语言叙述的风格;在《情书》、《日环食》等诗中对意想的经营所表现的才具,以及他在相当一部分诗中所体现出的对社会现象和情绪的捕捉能力,都呈现着一个青年诗人所特有的艺术品质。

……沙克既然不想当牧师而选择了诗人的道路,我想他只能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大地而表现普通人的真实情绪。

(摘自沙克诗集《春天的黄昏》序,1991年春江苏文艺出版社)

——————————————

[大器诗人与精深的语言几何学”]

——读沙克1980年代的诗

陈舰平/

[要义] :就沙克八十年代的诗作而言,我认为他达到了也许他自己也没完全意识到的艺术高度。我个人所比较欣赏的他八十年代诗作,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狭义的抒情诗类,加入了戏剧化手法,通过戏剧化的情节来抒发微妙的情感。让我着迷的,是他诗中另一类善于形而上表达的诗,我归类为智性诗。我非常欣赏沙克的第三类型的诗,含有超现实特质的语言诗。

八十年代的沙克就是这样真实、优异的诗人,如今重读一遍他过去创作的诗,破解回味他诗意中的“语言几何学”,再一次被那种大器的艺术魅力所感动、陶醉,又历经了一次缪斯的洗礼,心灵因诗歌而获得美妙的禅悦。

------------------------

1989年让人难以忘怀,在这个八十年代的最后年份,中国《诗歌报》举办了全国诗歌大赛及颁奖活动,不久又推出了《1989:中国实验诗集团显示》,两件诗事都与诗人沙克有关,前者,沙克和我都是获奖者,后者,沙克主编的民刊《火帆》诗刊在《诗歌报》上隆重亮相。这时候在合肥,我们必然地而不是偶然地相遇了。

八十年代的沙克,具有典型的诗人气质:戴着眼镜,清俊逼人,神色有些许的忧郁,只有讨论到诗歌时,他的眼睛才会燃烧着强烈的火花——平时,则是沉静的,像是沉浸在诗国的梦幻之婴。他的眼睛很黑,很明亮。我见到他的第一眼感觉就是,这是天生当诗人的人,他的抒情特质有些像二十年代的徐志摩。诚然,从诗的艺术特质上来说,沙克那些力作的艺术高度,也许是那些浪漫诗人们永远无法达到的。

在合肥那次让我们相识的诗事活动中,我看到了沙克主编的大型诗歌民刊《火帆》,十六开厚厚的一大本,黑色的铜版纸封面,只看刊物装帧便富有诗的艺术气息。现在回想起来,《火帆》的形象,与后来创办的《大家》杂志的早期面貌,竟有些巧似。我,沙克,武汉的谷未黄,安徽诗人梁小斌、陈所巨、韩新东等,相聚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参加获奖诗歌朗诵会的情形,包括电台女播音员围着雪白的长围巾朗诵诗歌的情形,都在我眼前晃动着,那优美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二十年一下子就穿越而去,留下我们惊心于岁月无情的表情,对着时间的老墙发怔。那时候,沙克曾忘我地写诗,主编民刊《火帆》。在《诗歌报》编辑部,我听蒋维扬、乔延凤他们对沙克的《火帆》诗刊这样赞扬:“大气,漂亮,用心。”

八十年代的沙克不但《火帆》诗刊编得有影响,写诗更在诗歌界广受好评,大陆诗歌刊物与台港、海外华文诗歌报刊发表了沙克不少的佳作,著名诗评家叶橹、阿红等都评论过他。记得当年叶橹对他的代表作之一《命运》激赏不已。事过二十年再读这首《命运》,仍让人为诗中所含的深邃哲理而沉思,为那精妙的艺术表达——看似白描式的语言所蕴藏的体味无尽的诗意所迷醉。

沙克在八十年代写的诗,分别结集在《春天的黄昏》(1991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版)、《握住你的手》(1990年,火帆诗歌沙龙推出)和《大器》(1993年,天马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三本诗集中,前两本诗集基本是八十年代作品,后一本诗集一半以上是八十年代作品。另外,沙克有不少八十年代诗作没有收入这三本诗集,散落在当时的报刊及民刊等各处。就沙克八十年代的诗作而言,我认为他达到了也许他自己也没完全意识到的艺术高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后来的诗作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加进了许多新的东西,——这与他的人生阅历、生命哲学与对诗歌的新的理解有关,是诗艺的新的尝试——不过在我看来,他一部分最优秀的诗作,已在八十年代完成。就像他出版的诗集名称一样,大器,作为诗人的沙克大器已成,写出了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最好诗篇,具备了一个时代重要诗人的品质。正像弗拉亥所说:“每一个诗人有他自己的神话,有他自己的光谱,有他自己所特有的产生形象的方法,虽然他本人未必完全意识到。”(弗拉亥《文学的若干原型》,《西方现代文论选》第342页)

法国大作家G.福楼拜有一句非常准确的评诗名言:Poetrv is as exact a science as geometry. 这句话译成中文,便是:诗是一门像几何学一样精确的科学。沙克八十年代的诗歌,呈现着多元风格。这种多维向度,正是他后来诗歌风格嬗变诗艺不断发展的原因。要评论一个诗人的一个时期的创作总体风格与艺术成就,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沙克诗歌的艺术价值很高,我只能以我的浅显诗学,试解他的语言几何学,企望能为八十年代的沙克作一个大致的艺术解析。

我个人所比较欣赏的沙克八十年代的诗作,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类是狭义的抒情诗类,如我不能从她的表情中/找出恰当的方式/掩饰仲夏夜的慌张/萤火虫飞出她的袖子/闪着带刺的光芒/郊外静静悄悄/青蛙游出秧田/爬上我的脚面不声不响/她就站在我的旁边/肩膀连着肩膀/我听见她的呼吸非常均匀/像小河一样轻轻荡漾/青蛙用它的后爪暗示我/不能在天亮以前/碰伤淡淡的希望(《初会》)。抒情诗有多种写法,那多种抒情诗沙克都会写。我特别喜欢《初会》这一种抒情诗,它不是传统抒情诗的意境与意象诗,与这两类诗不同;也不是杨黎的冷抒情,那种不动声色的描写,纯客观化地以旁观者的目光呈现生活过程,从而在对事物的冷静呈现中完成诗人对世界的抒情,如果冷眼看世的冷漠也是一种抒情的话;更不是直抒胸臆式的抒情,像郭沫若早年所写的那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沙克的这种抒情,是一些场景的呈现,有些像以前的意境诗,但里面加入了不确定的情绪与微妙的感觉包括幻觉,有着看似不经意的语感和独具匠心的营造,这种意境更多地带有现代知识分子的趣味。关键的是,他加入了戏剧化手法,通过戏剧化的情节来抒发微妙的情感。

“青蛙游出秧田/爬上我的脚面不声不响这样描写爱情的抒情诗,突兀,诡异,荒诞,——尽管如此,我们似还可从印度尼西亚民歌河里青蛙从哪里来,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中找到影子,但后面的天才诗句,任其他诗人打破脑袋也写不出来的:青蛙用它的后爪暗示我/不能在天亮以前/碰伤淡淡的希望”——这是什么抒情?只能是沙克式的抒情,是沙克所特有的,在这种特有的抒情里,我并不感到像读杨黎的诗那样周身寒彻,感到对世界的冷静与生疏,如到了陌生的沙漠那种感觉,而给人以世俗生活幸福意味的温婉情怀。这也只有在二十来岁时,对青春敏感而多情、富有抒情天性的诗人才能写出的句子。

沙克让我着迷的,是他另一类富于形而上表达的诗,我归类为智性诗。如《作品第13号》、《作品第14号》,在这两首诗后面,最初收在诗集《握住你的手》里时,都有一个副题加以说明,分别为本质的现象现象的本质

“确实如此,我时时想逃避乌鸦/痛苦的鸟,晦气的鸟/像一聪明人一样的鸟/我不能和乌鸦相比乌鸦是/二十年后的阿Q/我是阿Q二十年前画的圆圈/残留的幻想一天天地老化/教堂的丧钟为谁而鸣/年复一年,亲吻十字架的嘴唇/像玫瑰,在鼻梁下腐烂的玫瑰(《作品第13——本质的现象》),这种充满现代人的生命哲学的诗句,读来更像是一则诗谶,它在二十年前就预言了我们的心路历程。我认为,最好的诗人,一定有一半属于哲学家,他用感觉表达着生命哲学,有种天生的直达人心、洞彻生活奥义的语言能力。一个只会抒情的,只有感性的诗人,是不完整的,就像没有最后完成的器皿,无法承接人类生命的内宇宙所倾下的奥秘之雨。

抒情诗指向情感,智性诗对形而上的把握指向哲学。然而现代诗歌不仅是情感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发现,是诗人感知世界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我非常欣赏沙克的第三类的诗,含有超现实特质的语言诗。沙克语言诗的代表作,有《不同的九月》:“只有把脸藏好/你才肯说,假的/天上的叶子/地下的草/稍纵即逝的生命/都是今年九月的特征/不同于任何人的九月/刻不容缓地渗透着/在你面前走来走去/但没有留意我/是的,我的门丢了/凹眼睛的少女/胸口挂一把钥匙/她位于我身后/但与我无关/我与九月不同/你必须离开我/我正在独享细小的果实这里,“九月”,“我”,“凹眼睛的姑娘”,互不搭界地以一种疏离的距离构成一种结构,从而构成诗人与世界、时间的感觉表达。这是一首典型的朦胧诗,意义含混。语言似是一种魔方,在看似无序的陈列中,完成诗意的表达。

我们把这首诗看成是纯语言诗,是由于语言的意义在无序的结构中自我生成,也即我们所常说的诗歌语言的能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诗人的精心之作,别具匠心之作,表现了他对语言炉火纯青的魔法炼金术。“我与九月不同/你必须离开我/我正在独享细小的果实,诗人对语言的意义生成完全着迷了。就像符号主义美学大师苏珊·朗格所言,出现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装饰艺术中的基本形式——例如圆圈、三角形、螺旋线、平行线——都被打成构图的基本图案。它们本身并不是艺术,甚至不是装饰,而是包含在作品中,使艺术创作得以进行的某种因素。基本图案(原文用着重号,我这里用字号加粗以示强调——陈注)一词表示这样一种功能: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它给了艺术家的想象一个起点,在一种极为朴素的意义上诱导创作。基本图案推动、引导着艺术品的发展。”(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九月,凹眼睛的姑娘,我,三个原始图案,三个原始意象,指涉自我,时间,诗人心灵相对应的世界客体,这种关系的构成,令诗人在一种微妙的感觉中,一行行写下来,完成指认与感应,构成完整的诗境。

沙克认为自己的创作从不沾学院派的边,我却认为他具有学院派诗人的许多特质,他深受西方文学、艺术和哲学的影响,然而并不妨碍他富有一位中国诗人的文化底气。在我们感受到中西方诗人生命感觉的相通气息时,我们读他的诗作《一辆桑塔纳迎头驶来》,体味其中普遍而尴尬的生存意蕴;读他的《中国农民》对脚下苦难土地的深切关注,《祖宗》对家族文化及生命传承的尴尬认同,体味其中国元素的鲜明色调。这一切表明,沙克是在真诚地写诗,因生命的真诚行走而写诗,决不是为诗而诗。这种真诚,是区别诗人与伪诗人的重要标志。须知在八十年代,就像沙克一首诗《诗人这名称》所写的那样,“诗人这名称/掷地有声。/很肥美的一只梨/眼看就要,落地。/梨树下面,/万口——齐开。那时候有多少处于青春期的时尚男女,走在文学的独木桥上?文学意味着非凡的价值,它似乎是走向社会大堂的敲门砖。如果把八十年代的诗坛比作江河,那么其中真伪同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经过二十年时间的冲淘还能站着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经过二十年时间的流逝,还禁得起读的诗,才是真诗、好诗。秘鲁诗人、小说家塞萨尔·巴列霍在《诗与诗人》中说,“诗人在预言时创造感觉的星云、含糊的原生质,对社会正义和幸福遭到破坏的忧虑”。(《准则与尺度——外国著名诗人文论》385页,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八十年代的沙克就是这样真实、优异的诗人,如今重读一遍他过去创作的诗歌,破解回味他诗意中的“语言几何学”,再一次被那种大器的艺术魅力所感动、陶醉,又历经了一次缪斯的洗礼,心灵因诗歌而获得美妙的禅悦。

20089月于北京)

——————————————

[沙克,蹲在猫背上的启明星]

默默/

1

提及一个诗歌时代对于沙克的遗珠之恨,不仅我有切肤之痛,也使那个诗歌时代落下了暗伤。这就得说到罪魁祸首徐敬亚了。2006年,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86大展”20周年的时候,睿智的徐敬亚作了一次深刻的反省,他在回答《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提问时说,其实那是一场夸张与虚假:由于我个人对大展不自觉施加的、偏激的主观作用,使1986年诗歌大展具有了明显的夸张色彩。

必须承认,徐敬亚像一个诗歌助产婆,通过策划实施“86大展接生了所谓的第三代诗人呱呱落地,使他们从此登上了诗歌史的舞台。同时,也让众多无缘参加此次大展的优秀诗人,产生了事实上的遗珠之恨。

对“第三代诗人”这一提法,我一直认为值得商榷。自1949年以来的诗歌代际划分是,以艾青郭小川等为第一代,北岛芒克等为第二代,以后出生于60年代上半叶的诗人为第三代。这个提法带有满满的政治术语的烙印,与诗歌美学的本质毫无关联。这同样也是一个浮躁浅显的界定,试问一下,1949年以后渡海去了台湾的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等汉语诗人,他们又算第几代诗人呢?第一代?第二代?抑或第三代?

随后,更为可笑的是,极其弱智的当代诗歌批评界,好像一个已经被剥夺思维的白痴,竟然昏昏欲睡地炮制出了所谓的“80后诗人“90后诗人,乃至“00后诗人。每每看到这些称谓,我都经不住哑然失笑。如果诗歌美学风格的界定如此简单的话,那么我敢说,任何一个贩夫走卒都可以荣膺诗歌批评家的美誉。

诗歌批评界对于“第三代诗人”这一界定的弱智粗暴的认可,贻害了当今诗歌界,并出现了挂一漏万的奇观,那些出生于66后的杰出诗人,纷纷淡出了所谓当代诗歌史的视野,如李森、张执浩、余怒,陈先发,施茂盛,雷平阳等等一大批诗人,便成为了杰出的孤魂野鬼。2011年,我曾与诗人张执浩和莱尔在广州夜酌,酣醉后张执浩伤感地说,一个第三代诗人可笑的称谓,把他们那些来不及在66年前出生的诗人们,全部抛弃在了那种诗歌史的忘川,他们无论写出如何杰出的作品,都会遭到明目张胆的遗弃。

那晚,对执浩兄的观点,我深表赞同。执浩兄惊讶地说,默默兄,你可是“第三代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啊,居然对于我们的不满和反抗,表示支持?我回答说,真是,因为这关乎对诗歌美学和真理的捍卫!所有所谓的功成名就的“第三代诗人”,都无权对此装聋作哑,这牵涉到一个诗人的道德品质问题。

说这些与沙克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是大有关系。作为一位65前的诗人,他出道于1979年,当年他的诗歌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也就是说他超越了第三代诗人的历史区间,成为特立独行的价值存在,按理讲更应该成为第三代诗人的前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沙克是被第三代诗人所牺牲的典型个案,尽管他否认自己与第三代的任何瓜葛,自以为1980年代只是短暂的十年,不能涵盖从那时写作至今几十年的任何一位创造性诗人的全部价值。关于他的早年诗歌,读一下他1979年的《希望》,就能证实他的天才禀赋。

风停了,

我没看过风的样子,

树枝安静不动,

所以风停了。

鸟没叫,

我知道鸟的样子;

有时候它又飞又叫,

像风一样。

我没飞也没叫,

所以我不长翅膀,

我希望自己像风那样。

2

2006年,“86大展”20周年之际,在归园主人周墙兄的鼎力襄助下,纪念酒会在黄山隆重召开,为了弥补当年的浮躁和过失,我们(徐敬亚、李少君、李亚伟等诸君)举办了一个亦庄亦谐的仪式,追认了野夫、杨克、远村、陈朝华、丁翔、周墙、潘维、北魏、王琪博、梁健、海波、何拜伦十二位烈士诗人为第三代诗人,现将我当年连夜急就的授奖词摘录于下:

土家野夫:野夫先生的诗作里常常弥漫陆游的孤愤,饱含着久违的文以载道的气魄,他的诗篇也就常常振聋发聩。野夫先生的诗名80年代就在民间如雷贯耳,其一直保持隐士状态,诗作示世甚少。弘一法师曰:不可文以以传人,应使人以以传文。以文也好,以人也好,野夫君必将传世千古。

杨克:在一个纷纷标榜自己是精神贵族的时代,杨克拥有真正的平民精神,可贵的批判现实主义风骨,这也体现在他命名的“自行车诗派”中。多年来,他质朴的诗歌,始终拒绝“技艺”的“奔驰”和“宝马”,以一种反现代化的“慢”的精神,稳稳地把握着他诗歌的自行车的龙头,骑向一个个能让他内心真切喜悦的地方。

远村:远村先生在诗歌界享有“当代庄子”的美誉,其对“中间代”的伯乐作用,更赢得诗歌界交口赞誉。远村先生的最新力作——荒诞诗剧《大飞》,为中国本土的荒诞诗学作了崭新的诠释,必将成为新世纪诗学又一源头。他卓越的诗品与人品已成为我们的楷模。

陈朝华:诗可以怨。他的诗歌,常常突然峰回路转,仿佛屈原复活回中国的南方,不停地感慨21世纪的新离骚,突发其久积的怨,怨得那么真诚,怨得那么大气。所有的病毒都比春天幸福所谓的理想与激情都是隐私,在朝华佳句迭出的诗行里,我们看到了朝华虽然怨气冲天,但头顶上光芒四射,那光芒是他内心里的暴雨过后闪现的彩虹。

丁翔:“惊蛰的雷声中让我们为生命的苏醒放声歌唱/下雨了,应当尊重每一滴雨,这首写于1976年的诗篇让我们震惊,记得那年北岛还在放歌金色的小号之类的。应当尊重每一滴雨,这一融合了佛教天人合一与西方近年日益盛行的环保意识的诗行,饱含了少年丁翔早慧的境界。从76年《惊蛰的雷声》,77年的《小小》,78年的《牧歌》,到81年的《国戏》,早慧的丁翔承袭未来主义的诗体,使诗歌的建筑美与音乐美融为一体。

周墙:世有一等之襟抱,斯有第一等之诗词。古典主义诗风,在现代派肆虐的当今诗坛,似乎成了贬义词,而我们恰恰认为所谓的诗艺新颖,只不过是一种创新的焦虑。在全球化的今天,狂热地追奉辣妹和麦当娜,就是对西方美学的谄媚。周墙在《墙》后面对林黛玉的钟情,恰是对唐宋诗风的继承和礼赞。可贵的是周樯既不妄自菲薄,又向着辽阔的大洋对面敞开着胸怀,他所有的诗歌都是从林黛玉唇上取下的雪茄。

潘维:没有潘维的当代江南是无法想象的,在洪水猛兽般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进程中,是潘维为我们打捞了对牧歌式文明的记忆,他的诗歌摆脱了了西方话语权的控制,捍卫了东方诗学的尊严。

北魏:多年来,北魏一直深藏他内敛自如的诗篇,在他的鸿篇巨制面前,谁还敢妄称知识分子写作?他淡然传递的的精神深度,他展开绵密意象的语言技巧,使中国诗坛诞生了一位这样的高人:扎在汉语的众姐妹堆里,虽眼花缭乱,但坐怀不乱。

王琪博:多年来,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和顺境,王琪博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赤子之心。我们这个平庸的时代丧失了什么?丧失了人生的传奇!王琪博是四川诗歌界公认的一个传奇诗人。今天我们为共同度过的平凡时代拥有王琪博兰波的经历而暗自骄傲,他的传奇人生和不同凡响的诗篇,已经足以抵消打在我们时代身上的平庸烙印。

梁健:在中国诗坛,梁健先生有当代济公的美誉。无数伟大的诗篇诞生在酒后,李白斗酒诗百篇,竹林七贤把酒临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梁健先生的酒量在诗坛无人匹敌,他的绝唱《一寸一寸醒来》,必将千古吟诵。酒是英雄泪,透过梁健先生的众多诗篇,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个诗人对生活的良知。

海波:80年代初,海波先生与其同仁们创立日常主义诗歌,其简单而又诡异的修辞,对日常生活的作了高于生活的形而上的解剖。经历了90年代初历经沧桑的磨砺,海波对诗歌的热爱更加赤诚,在中国诗歌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诗作也更加炉火纯青。

何拜伦:如果没有何拜伦先生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诗歌实验,我们的诗界会是多么苍白,何拜伦让我们知道,五四新诗诞生以后的语言革命是没有尽头的,在90年代诗歌界暗淡的岁月里,何拜伦为我们贡献了那么多辉煌的诗篇,让我们肃然起敬。

那天在“追认大会”的发言中,徐敬亚诙谐而又痛彻肺腑地说,当年即兴的草率之举,的确遗忘了很多优秀诗人,岂止是今天在场的十二个烈士,其实还有二十四个烈士,甚至一百二个伟大的“烈士”诗人被遗忘了。

抛开“即兴行为和集体行为”的时段性的得意与失意,那些秉性优异的卓越诗人,是有限范围的“即兴”行为(如“86大展)或全民范围的集体行为(如特殊十年的诗歌扭曲)都遗漏不了的,谁也没有权力和能力人为地主宰诗歌生命的未来可能,因为秉性优异的卓越诗人是通神的存在,他们的诗歌文本、美学思想、卓越价值在那里,他们的诗歌生命存在并延续在那里。

3

现在说到沙克了,他是另一个被所谓“第三代诗人”称号遗弃的杰出的“第三代诗人”。说句老实话,第一次读到沙克写于1980年的《喂!上帝》一诗时,我当时的反应就是惊讶和折服。我敢负责任地说,当代所谓风头正健的许多第三代诗人,在那个沉闷的年代,是绝对写不出如此前卫先锋的诗行,包括鄙人在内。《喂!上帝!》是这样的:

谁?呵!上帝!

我祈求:

请创造出比猴

单纯一些的动物

欺骗我的恐惧

—— 一双发颤的手

一只比狐狸狡猾的鸡……

如果,现在回过去评出那个年头先锋诗人的桂冠属于谁的话,那么,我认为,非沙克这个前辈诗人不可。其实,沙克与吾辈同辈,也非年龄上的前辈诗人。但是,他天才的直觉,通神的敏锐,当年岂止是在苏北小城引领了现代诗潮,事实上更是80年代初期风起云涌的现代诗潮的翘楚。

在多地,遵义,酒泉,香格里拉,上海,淮安,我曾与沙克兄有过彻夜长谈。70年代末,他就开始浸淫于埃利蒂斯、庞德以及艾略特的熏陶中,其1984年前的一些杰作《匿名电话》《电线上的燕子》《初会》《古老》等等,以及当年他在苏州和淮安发起主办的民刊《火帆》诗刊,全部昭示了一个前卫诗人所具备的超然品质。

天外的确有天,山外更是有山。在多次的夜谈中,我一直称呼沙克是典型又杰出的第三代诗人,但沙克却不在乎与“86大展的擦肩而过,更不介意所谓的第三代诗人称号和名头。那些过眼云烟,经不起真正意义上诗歌史的大浪淘沙。

20111月,著名诗歌理论家沈奇来西双版纳巡游,曾对鄙人感慨万千地说,当代诗歌史完全是一部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史,谬误史。沈奇告诉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歌理论家,他已经开始收集当年地下诗歌的文献,计划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重写一部公正的《当代诗歌史》,让那些璀璨的遗珠重新熠熠生辉,照耀80年代诗歌的夜空,那是盛唐诗歌的用于创新的精神再次在中华大地上的复苏。

当年,初唐四杰只不过为500年的宫体诗的凤头,续了一个漂亮的貂尾而已。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就像民国时期的唐朝诗歌史会重新追认陈子昂为盛唐首开先河的诗人那样,公正的诗歌史,必将会让沙克当年在苏州、淮安古城举起的先锋火帆闪耀其中。

对于沙克早年诗作的结集《1980年代诗稿》,我就不多啰嗦了,还是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留给心明眼亮的读者吧。对了,最后再读一首沙克1985年的先锋诗《蹲在猫背上的启明星》,屋顶的猫/走过来走过去/仰望高空的亮点喵啊喵/想找它做对象/走累了,趴在屋脊上睡觉//发着橙光的老鼠/闪过来闪过去/对着天窗闪啊闪/闪累了,蹲在猫背上/不管凌晨对它有什么看法/哈出一团迷雾,它曾让我刮目相看,其现代性语言下的意识、情理、指向,充满神秘、荒诞和险峭,在不确定的意境中体现了诗歌美学的精确高妙,它的所指是人与现实,它的能指是生命与时空,它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诗学价值的高标,就借用这个诗题做为此文的标题吧。

向沙克和他的《1980年代诗稿》致敬。

2018年冬于西双版纳)
 

1980年代沙克与全国各地文友书信往来

[目 录]

前言 /沙克

朦胧:1980—1984

梦幻

女神

爱情

相对的

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黑侠

月下奇想

一点意味

初吻

约会处

剑柄

狼不会再来了

知道

诗人这名称

喂!上帝!

故乡在哪里?

心机

跟随

夜少年

枝节

玫瑰

公园

记忆的网

总是怀念

季雨的话

昨天,今天,明天

炉火

影子

窗外的现实

流星

针尖,舞池

匿名电话

画神波提切利

初会

英雄

月亮代表我的名义

回音壁

南方有雪吗

冬夜的行走

老人与海

如果

两个我

电线上的燕子

春天

人意

夜有来访

一幕荷塘

游伴

给我泥土

预报

海鸟

爱情旅途

阴谋与爱情

她的眼睛是舞厅唯一的光明

古老

温情:1985-1989

离开避风港

乡村景趣

瞬间的瞌睡

早恋

江南小巷

园林城

六月梅雨

葡萄雨

南方的冬天意象

曙色之中

老地方

亚热带

山樱桃

情书

冬眠的誓言

等待来信

脆弱的心

给出海的友人

夏季的落叶

娟,你是燕子

冬天里的爱人

母爱的纪念

全部的夕阳

关闭记忆

1984年冬天在苏州

给女儿

女儿的哭声

为女儿的口琴曲

诗意生活

寻常一夜

多想想做人

立足之处

下一个世纪的老人

信任未来

实验一:1985—1989

蹲在猫背上的启明星

大河静静地流

图书馆

最后的边疆阿拉斯加

抉择

某种场合

车过墓地

在苏州火车站剽庞德意象

预感

插花的女人

入浴的女人

吃桔子的女人

贤惠的女人

故城重温

平原的环境

觅友启事

金质沙滩:男人体

奇遇之一

忆——臆——意

脚注

打鸟

侧影

窟窿

勿忘我

无名氏

放松不了了

家常

旁观

临界

下棋

温柔的萨克斯风

让我住在人少的房间

无题

万妮亚

个人时代

实验二:1986-1989

譬如

杰马海罗欧兄弟

500

黑板

汽车站的杜鹃

混蛋弗洛伊德

许多时候

沙某流水账

找饭店

偏偏

进出舞厅

作品第十三号(本质的现象)

作品第十四号(现象的本质)

一辆桑塔纳迎头驶来

入俗

术前心理

所谓朦胧

19631122

缅怀三位老外先人

记叙四年前的上海

看丰田杯足球决赛

五月底说客来访

一只好像孔雀的小姐打后面的窗口飞过

少妇在飞机上对我谈理想

道义

小康生活

此刻,我在想他们此刻在想什么

逃出角色

当世上只剩我一人

现象或事实

祖宗

境遇

读书

大家的心情都一样

八十年代小结

另一类:1985-1989

打猪草的童年

那人与秃尾狗

正月的胎动

人情往来

黄手绢

总握着生活

握手

欢聚

丰收的欲望

塑料农业

倾向:1985—1989

一片光明

怀念将来的事情

遗漏的句子

画外音

情绪断层

我先说说

杏花村

城市之光

候车

乌云欲来

日环食

马背上的草原

走夜路的人

从容的日子

不同的九月

生态

最新消息

命运

我向我走去

千手佛

接触黄昏的枫林

这么多的草

2023

火帆

雪后春汛

抓住欧罗巴的乳房

战争与和平

信仰

远方之远


附录一:1979年的四首诗

希望

唯一的安慰

口琴伴奏

眼睛和心


附录二:评论

评沙克八十年代的部分诗作 /叶 橹

大器诗人与精深的“语言几何学” /陈舰平

——读沙克1980年代的诗

沙克,蹲在猫背上的启明星 /默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