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彭进

时代颂歌

——浅读北方河《星星的歌》

2025-10-22 作者:彭进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彭进,本名彭永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
  在当今诗歌界,诗人北方河堪称一位当之无愧的时代歌者——一直以来他都在以饱满的热情践行着自己的诗歌认知,从事着自己的诗学探索,并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印证着多年来秉持的诗歌理念。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尽管作为一名以颂歌为主要创作形式的抒情诗人,北方河的诗歌情感、初心却极其纯粹而真诚。从世俗生活、职业需求、社会地位等诸多角度而言,诗人北方河也许根本不需要依靠诗歌来给自己增光添彩,他之所以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做一名时代的热忱歌者——有时甚至还会因此承受一些来历不明的非议与责难——仅仅是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是一个值得歌唱的时代,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代,这个时代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许许多多的真诚与感动,值得以激昂澎湃的方式来记录,从这一层次而言,诗人北方河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手写我心”。
  一、兼顾恢弘与微观的文本内涵
  《星星的歌》作为诗人北方河“星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无论是情感基调,还是诗艺追求,以及传播可及的领域,都实现了个人诗歌创作生涯上的一个“小高峰”——在多元化而又小众化的诗歌大环境之下,诗人北方河却实现了诗歌作品“大抒情”传统的回归,实现了诗歌的跨领域广泛性的传播,这些更充分证明了诗人北方河在政治抒情诗的基础上拓展衍生而成的时代抒情诗,在当代诗坛正在尝试构建兼具宏大叙事与理想主义的美学架构,这样的诗歌书写依然拥有着跨领域、跨阶层、跨年龄的广泛受众,其广受欢迎的态势同样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探究。
  北方河的《复兴颂》《光明颂》《中原颂》等作品,均具有宏大的格局,因其气势磅礴、格调昂扬而广为流传。这些诗作紧紧拥抱现实,与时俱进,将中国传统文化严丝合缝地跟现代科技、现代意识融为一体,使得诗歌文本博古通今、意蕴深远,深受读者尤其是朗诵艺术界青睐,在此基础上,并能充分发挥基于现代传播体系的融媒体优势,实现诗歌文本的跨界、多元传播。
  长诗《复兴颂》称得上诗人北方河的得意之作,该诗以恢弘的历史视角、庞博的象征体系,以及精心独到的组织架构广受读者、诵者欢迎。从文本结构来看,《复兴颂》以大河、长城的拟人化对话为外在形式,紧密串联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构筑起时空纵深的浩瀚格局,将抽象的民族命运具象为可感可知、历历在目的精神对话,让读者在栩栩如生的话语中循序渐进去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辉煌璀璨,并“恰逢其时”地将之与当今时代的复兴去对照,去比较,去相互激励,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一种观照,一种映衬,一种互文。尤其是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甲骨文、《周易》、《诗经》等熟为人知的文化符号,既极具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历史深度,又为它们赋予了时代特色、现代属性、当下泽光。
  从文本内涵而言,作为以宏大题材为能事的“大诗”,《星星的歌》以及此前出版的诗集《星星点灯》《星星的梦》中的诸多作品,对于细节,对于个体,对于微观的关注与呈现并未有丝毫的衰减,在奏响时代的黄钟大吕之时,诗人丝毫没有忽略角落里的微光与蝉鸣。
  由于时代发展及既往历史变革的强大影响,新时期即19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往往较多地强调与关注政治因素对于诗歌压抑或者遮蔽的一面,并逐渐形成诸多类似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风潮或传承,这样的大势甚至时至今日仍未彻底扭转。可以说,诗人北方河兼顾恢弘与微观的时代抒情诗,并未被所谓的诗歌潮流“浸染”,亦可以看作对数十年来所谓诗歌主流一种有意无意的矫正与反拨。
  二、现代传承与古典韵味的巧妙结合
  诗人北方河的时代抒情诗秉承上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抒情传统,并伴随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之俱进,既继承了著名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王怀让、王绶青等高亢激昂、热情澎湃的诗学传统,继承了前人的宏大抒情主体极其常用的象征话语、意象符号等,并将新世纪以来的现代物象、发展态势作为时代抒情的重要素材,使得两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诗人北方河以“在场”的姿态呼应时代发展、历史脉搏,从历时性、共时性等诸多角度来考量、呈现日新月异的当下与现场,实现了与时代的高度契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北方河非常擅长将古典韵味与现代视域有机结合,以现代性的光泽去照亮、复观自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诸事诸物、文化习俗等,其中《星星的歌》中的第一辑《四季花开》,便是以二十四节气为题而逐一赋诗,二十四篇诗作相互独立,而又互为映衬与观照,文本之间具有很强的呼应性、互文性,读者阅读之时,既能看到整体上的恢弘格局,又能深入到每一首诗的“细部”,沉浸其中,做以细枝末叶的欣赏与解读。与之类似,二十四节气以诗歌的形式集结,跟诗集中《春韵里的中国》《夏韵里的中国》《秋韵里的中国》《冬韵里的中国》等诸多诗章,同样可以“作如是观”。
  “一场不约而至的杏花雨/打湿了归乡人的落寞”(《清明》),在实与虚变化穿梭之间,诗人将对生命个体的观照与共情呈现于笔尖。“布谷鸟/唤醒的慵懒山野/在细雨中  窃窃私语/催促庄稼加速拔节”(《谷雨》),对于细部的观察与体悟,使得诗歌文本宏观格局与细枝末叶辉映互现……同时,诗人北方河深谙中国古典文学之妙,在自己的抒情诗创作中加以融会贯通,为己所用,玉润珠圆,颇为“得意”。譬如《白露》一诗,便为其中翘楚。在《白露》中,诗人极其熟稔地撷取了露珠、稻穗、秋风、鸿雁、蝴蝶、蝉鸣、金桂、秋水等深富古典韵味的意象,使得文本典雅庄重,古意盎然,将当今时代的深秋气韵极其形象地呈现于诗行。
  可以说,在刚性美与柔性美之间,在古典美与现代美之间,在外在美与内涵美之间,诗人北方河在努力找寻一个恰如其分的着力点,以之彰显并持续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美学特质。诗人北方河在关注意象、意境的同时,对节奏、韵律、字句的选择等把握上,同样别有用心,自有特色。
  三、诗意传达与多元传播的现实互证
  毫无疑问,在当今诗坛,尤其是在中原文艺界,北方河是最受朗诵者青睐的诗人之一,与之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亦成为传播力强、受众人群众多的文学作品——这在当今的诗歌界,尤其是诗歌愈来愈小众化边缘化的今天,堪称一种极其难得的质地或能力——无论是有机生物,还是文学艺术,唯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才是它们得以维系、生长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力量。
  打量周边文艺生态时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具有极强的抒情性、时代性,北方河诗歌的朗诵版本各式各样,与声音、视频、舞台表演等形式结合之后,其诗歌的音韵美、古典美、形式美、意境美等均得以进一步的凸显与强化,从而使得原本单一的诗歌文本成为一种兼具多种形态美感的综合艺术。以《复兴颂》为例,其朗诵版本多达数十种,其中不乏在国内外广为人知的著名朗诵艺术家的诵读,展示量甚至高达惊人的上千万人次——毫无疑问,这样的“现象级”传播路径同样值得推广与研究。可以说,北方河诗歌的多元化广泛传播与文本自身的诗意呈现,早已形成了一种现实互证,无形中亦构筑了一种两者相互为用、彼此观照促进的良性格局。
  诚然,北方河的诗歌作品有许许多多的自身特色及可取可鉴之处,值得推而广之,同时,这些诗歌文本并非完全“无懈可击”,诗人还有些许的提升空间,譬如或许是因为更多地考虑朗诵等因素,北方河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明朗有余,蕴藉不足”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而言,北方河的诗歌创作再现了抒情诗尤其是以宏大主题为题材的抒情诗的时代价值,使之再次焕发了崭新的生机,作为当今多元诗歌生态下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这样的诗歌书写拥有着他人无法替代、时代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当然,我们同样充满期待,在接下来的时日,诗人北方河必将创作出更多更优的诗章来。
  (来源:中原文学2025年9月总第9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