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苗雨时

存在之痛的形而上学史诗

——评顾偕思想抒情长诗新作《疼痛铺排》

2025-09-18 作者:苗雨时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苗雨时:中国作协会员、当代诗评家与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资深教授,从事现代诗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余年。

  顾偕的《疼痛铺排》以恢宏的九重奏结构,将人类生存困境升华为一部“思想抒情史诗”。全诗以疼痛为棱镜,折射生命、权力、时间、存在等终极命题,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对文明本质的哲学叩问。其价值不仅在于诗艺的革新,更在于为碎片化时代的汉语诗歌重建了精神的宏大性。

  整部长诗的思想体系与结构艺术

  序诗:“诞生总想改变死亡”

  开篇即揭示生存的悖论性。生命从灵魂"步入肉体”的瞬间,已注定与疼痛共生。“一开始的疯狂,为什么都是那么的可爱"——诗人以反讽的话语解构了“诞生”的神圣性,暗示疼痛是存在不可剥离的标帜。然而,“鲜花深处悲伤注视着艳丽的闪烁”。尘世是什么天地?“我们曾经的巨大在纵情欢乐后/现在的黎明已变得浑浊了”。也许,“诞生就意味着绝望”。

  既然生命的“疼痛”与生俱来,并且如影随形的相伴始终,那么,“疼痛”诗学的视域中,必然包容如下的内涵和形态:

  一、“生命与灵魂之痛”

  生命与灵魂的伤痛, 自古已然,于今尤烈。“莫非那黑夜,便是你/永远离不去的不幸”?在当今社会,历史的异化,使人与自己的本真存在之间,充满了弥漫的迷雾,生命被分割、挤压、碎片化,“我频频遇到的玫瑰/几乎都是痛苦的寓言”。而灵魂更是一种无形而深刻的精神伤口,“高度”,失去了价值,“深沉”,只是泡沫披肩。我们的时代,像一个巨大的生命深渊,每一个心灵都充溢着意义流失之伤痛。

  二、“江山与权力之痛”

  “江山”,是万里疆土,亿兆生民。“权力”则是摄动江山的杠杆。权力的更迭,造成江山的变迁。权力的异化,也导致江山的破坏。“那遍地的光华/可都是你贪婪的兄弟/谁知道江山千年以后,还会/留下怎样的繁荣”?传统的权力叙事,其本质注定是无法臻于纯粹,它永远与私欲、背叛和虚无(伪)相伴。它是“由威严粉刷过的风光”,是“变幻莫测的狂热”。诗人犀利地指出:“良知和正义又会是权柄怎样一种在意的装饰”?”江山与权力之痛”,是一个世事迭代的永恒的灼心烙印,也是历史长河中一种沉重而恒久的镜鉴。

  三、“时间与历史之痛”

  时间是宇宙存在无始无终的动力。历史,是事件变故的链接。时间是历史之痛的承载者和容器,历史是时间之痛的创伤与擦痕。“岁月的神经都一直/无法抵抗风化的痛苦”,“世界到头来,又将是片/虚空的寂静”。历史在时间之流中,只是匆匆过客,时间是历史冷静的旁观者。如果时间之痛与历史之痛融入人文情愫,那么恰如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时间与生命之美和节奏”。历史在时间中获致疗救。这就是超时空的人类生存智慧。

  四、“爱与美人之痛”

  爱是诗歌永恒的母题。爱和美是个体生命的质素。爱是原始生命的驱动力。一旦爱君临一切,人的生命就会在美的梦幻辉光中,敞亮其本真与纯粹。男女之恋是两个异在生命的契合,人生而为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性爱的美妙而短暂,情爱的绵长而忧伤。真正的爱或许来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或许也是根源于爱。而当今美止于容貌,爱却成为等价交换。“当我用生命旅行回望这/总被时代废弃的崇高/爱仿佛还在不顾一切地/独自用泪水宣讲着什么”。这种爱与被爱的失衡,揭示了美丽表象与情感创伤的深刻悖反之痛。

  五、“存在与消逝之痛”

  人生在世,从生到死,从实存到消逝、其间是“充实——创造与自由之光”。即人“不会无缘无故来到这世上”。然而,叔本华却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诗人也昭示自己的宿命:“我在世间所有的秘密冒险/首先是被皱纹意识到了奋斗的愚蠢/其次是无奈领会到了/创造的可悲”。“荣耀”并不就是“胜利”,“生长”也不意味着“尊贵”。尽管如此,人还是拒斥消逝,向失而守。“但愿你把自己带给的消逝/能化作一种不知去向的纪念/模糊在远方是最好的寻找/如同踪迹长出望不见的花朵”。坚持到最后,哪怕沧海变成桑田。

  六、“光明与黑暗之痛”

  光明,是美好、理想、奋发的象征,而黑暗,则是罪衍、沉沦、没落的隐喻。但“光明与黑暗,谁都不愿/在人类命运中率先离席”。光明,既是照亮,也有过于刺眼的压迫的疼痛。黑暗,固然是泯灭的渊薮,但也是滋生真理的母体。光明的黑暗,黑暗的光明,“它们有无法相互取代的盘根错节”。在光明与黑暗纠缠中,我们寻找“真实”,不仅光明指引方向,而且,“黑暗使我在夜里/又赢得了那些/飞翔的慰藉”。此种疼痛,生成的是个体生命在明暗间的辩证与抗争。

  七、“真理与谎言之痛,”

  真理,是本质,是规律,是指引;谎言,是偏见,是谬论,是虚假。两者的疼痛体现人类精神中矛盾突变的深刻性。真理,像火焰,覆被“冰冷大地”,“你迷人的云空,仿佛/从早到晚都回荡在世界的心头”,但因真理坚守原则而承受道德的熬煎,从而陷入一种沉默的无力感。谎言也有迷人之处,它“口里的彩云都是鲜活的/它们能将虚假飘向四方”,你最终在实践中破灭。从谎言到真理之病的觉醒,最终指向“人需以诚信为本”!

  八、“价值与境界之痛”

  在消费主义解构深度、娱乐文化遮蔽思想的后现代语境下,诗人以“价值失范”和“境界悬疑”为中心,追问人类如何在意义崩塌时代守护精神的家园。这里的“痛”,既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迷茫,也是文明对精神失去高度的焦虑。“价值”曾是那么“崇高”,如今“几乎失去住所”;“境界”,曾经是“没有时间的花园”,如今“孤独再无什么/可以征服的了”。然而,在这片废墟中,疼痛仍能揭示荒诞,直面梦想与现实间的撕裂,使人们“重估一切价值”,让境界生长出人类的尊严和人格风骨。

  九、“世界与虚无之痛”

  世界之痛,指物质的大地在利益的稠密中,“最终的转变,无疑还是伤痕累累”。战火、阴谋、绞杀、仇恨、地震、海啸,“各种疼痛已堆积成山”。而人类的一切成果,也都化为“虚无”,虚无摧毁着人间万物,“没有一片树叶,可以说是最终唯一的坚不可摧”。“只有人类自己安静下来时/才能看清身边所有空白的颜色”。此种因信念的缺失而造成意义消解的深渊,正是人类存在绝望的疼痛。然而,“无中生有,本来就是/一场抗拒死亡的行军”。于是诗人昭告:“我总感到愉悦是生长的一种意外/总感到鲜血能够继续舒展疼痛”,甚至“伤口就是一种美德”。“也许珍惜就会使虚无生长出丰实的事物”。因此,疼痛的觉醒,使“无情在变为有情前/总有多场/漂亮的人性激烈搏斗”!

  这一章是长诗哲学思辨的顶点。它以宇宙的视角观照人类命运,将个人疼痛拓展为文明存续中的忧患,彰显了诗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关怀。

  纵览顾偕《疼痛铺排》这部长诗,我们深切领悟到,其“生命的疼痛”,是感觉的、内在的,更是体验的、深潜的;是物性的,更是精神的;是肉体的,尤其更是灵魂的;是锋利的,抑或更是深浸的。诗人的创造性认识体现在:他以“疼痛”为焦点,不仅对“疼痛”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而且建构了独特而深邃的“疼痛诗学”。

  其一,哲学意涵:疼痛的存在论意义

  疼痛作为存在的确证,我“疼痛”故我在。多维疼痛的辩证审视,将其置于人类生存的悖论中,追问存在本质。并且,因“疼痛”而反思,生命的疼痛与命运的悲剧,突出地说明了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意义,它强调的是个人主体性在人类生存中的地位与价值。疼痛不仅是苦难的象征,更是对抗虚无、确立生命尊严的途径,呼应了阿多诺关于痛苦书写的伦理思考。

  其二,诗学价值:思想抒情的史诗重构

  思想性与抒情性的融汇,将哲学思辨纳入意象系统,通过象征话语的编织,实现冷峻哲思与诗性温度的平衡。特别是现代史诗的创制,不同于传统史诗绝对精神的加入,而是诗人置身生存现场,在对现实生存现象学的省察中,完成自我主观的史诗叙事。在娱乐消解深度的时代,该作品以重构史诗的强大艺术功力,延续了诗人"守护思想"的理念,彰显诗歌介入现实、唤醒良知的道义担当和伦理价值。

  结 语

  千行思想抒情史诗 《疼痛铺排》,通过疼痛的哲学升维与史诗体例的突破性诗学创新,在解构主义盛行的语境中重建了诗歌的思想厚度。其以"存在的勋章"为内核,为人类抵御精神虚无提供了诗性方略,体现了顾偕"以诗歌唤醒痛觉认知的创作使命”。相对于时下大面积零星的碎片化的诗歌书写,此诗让我想到了杜甫《望岳》中的两句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5年9月18日于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