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诗人铸像的诗歌史记与精神谱系
——评招小波三卷本《当代诗人诗列传》
2025-08-11 作者:庄伟杰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庄伟杰:著名旅澳诗人作家、评论家、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中国诗歌学会走进德令哈采风诗歌作品选。
在“东方之珠”香港的波涛声里,有一位诗人以笔为舟,以诗为网,打捞着散落在汉语世界的点点诗星。他的名字叫招小波,系香港先锋诗歌协会会长,《流派》诗刊的掌舵人。令人刮目的是,他以诗会友,广结善缘,遍及四面八方、海内海外,历时九年完成了一项诗歌史上的壮举,谱写三卷煌煌巨著《当代诗人诗列传》,以1000页的体量,为870位现当代汉语诗人镌刻下诗歌的碑铭(其中上下卷600位,铂金卷270位)。与其说这是诗人写诗人的诗志,毋宁说是用分行文字营构的当代诗歌精神史。
记得前段时间,小波兄特地惠赠一期《白银》诗刊(2024年第1期)。拜读他发表于该刊的“诗坛人物诗专版”数十首大作,感觉写得相当出色,颇为吸人眼球。于是,我信手用微信回复一则读后随感,认为诗中大多能抓住每位诗人的某些主要特点,或截取冰山之一角,性情的、个性的、爱好兴趣、精神姿态、生命追求、人格魅力等等;或佐之于彼此交往,或进行互文呼应,隐约可见一种对人性和人的生命境遇的深刻洞察力。是速写,是素描,甚至如印象画、写意画或抽象画,笔触、色彩、剪裁架构等,在想象力驱使下,彰显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或庄重,或谐趣,或庄谐并出,或惟妙惟肖,或轻描淡写、或活灵活现,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自然而然,明白如话而又趣味盎然。整体观照,是情怀与智慧的谐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费一番心思,称得上“招体”人物诗。而今,再次打开这三卷本爽朗练达、别具匠心的“诗坛人物诗系列”诗集,从这些如次第花开般的诗作中,得以窥见一位诗人如何在时间流转中对生命、对他者、对历史的动情理解和精神轨迹。
笔者曾经说过,有两类诗人可以成就自己,或感动他人,或自渡渡人,留下自己的声音。一类是找到并拥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即以题材取胜,深挖细掘到底,既感动自己又感动他人;一类是足可引领潮流的艺术革新者,即以形式取胜,甚至开宗立派。要臻达此二类均是高难度的挑战,能成为此两类者,当属凤毛麟角。以此观照,招小波兄庶几接近前一类。其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这种“轰炸式”密集的诗坛人物诗写作,打破了中国新诗百年来的题材传统,开创性地将“诗人”本身作为核心书写对象。从新诗先驱胡适到当代诗界泰斗谢冕;从郭沫若、冰心、闻一多、艾青、徐志摩、何其芳、林徽因、萧红到郭小川、贺敬之、柯岩、乔羽、闻捷、丁芒、李季;从朦胧诗代表北岛、顾城、舒婷、杨炼、食指、芒克、徐敬亚、王小妮到当代知名诗人海子、昌耀、吉狄马加、黄亚洲、西川、韩东、于坚、翟永明、臧棣、商震、王家新、马永波、梁平、陈先发、伊沙、谭延桐、唐诗、大解、李少君、祁人、尚仲敏、王爱红、周占林、大枪、刘川,包括女性知名诗人如林子、萨仁图雅、李琦、林雪、娜夜、路也、三色堇、潇潇、胡茗茗、宇向、玉上烟;从台港澳的余光中、洛夫、郑愁予、席慕容、三毛、周梦蝶、罗门、商禽、绿蒂,张诗剑、蔡丽双、秀实、何佳霖、文榕、萍儿、孙重贵、沙浪、夏智定、廖伟棠,姚风、袁绍珊到海外的非马、严力、王性初、徐英才、陈金茂、舒然、燕紫、厉雄;从备受争议者如汪国真、余秀华、车延高、赵丽华、沈浩波、皮旦、贾浅浅到80后乃至90后新锐如李成恩、春树、张二棍、郑小琼、曹谁、彭敏、杨碧薇、戴潍娜、苏笑嫣、王单单、田凌云、梵君,等等(恕无法一一列举)。诗人以“时空的经纬线”编织出一幅百年诗歌星光图。难得的是,招小波笔下的诗人肖像拒绝扁平化的歌功颂德,而是以多维视角捕捉诗性灵魂的闪光。如写谢冕是“伟大的号手”,寥寥数语道出他对朦胧诗的启蒙之功;刻画徐敬亚时称其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部落的酋长”,将《崛起的诗群》的历史意义凝练为一句诗史判词;而在描写海子时,一句“我猜想,海子/他也是野生的/野生比豢养的高贵”,既致敬了诗人的精神气质,又暗含对诗歌生态的深刻洞察。
值得称道的是,招小波的视野超越主流诗坛的边界。三卷本不仅囊括台港澳及海外华语诗人,更将目光投向常被忽视的民间诗魂。他称会写诗的“外卖骑手”王计兵是“用双脚锤击大地的低音鼓”;写底层诗人郭金牛时咏叹“他写出悲怆的《纸上还乡》/被译成多国文字/他呼喊:每座城市的底下/都埋着农民工的血肉”;为“用电焊枪写诗”的农民工诗人熊流明题诗时,敏锐点出“他的语言浸透了泪水/最最真实的诗/与坐在殿堂的伪诗相比/它才是真正的贵族”。这种“仰望高山也垂注芳草”的创作姿态,让《诗列传》成为真正具有诗歌民主精神的列传。究其原因,是招小波勇于打破诗域疆界,以个我之力担当起为当代诗人立传的史诗工程。既是“诗人名录的诗意解读”,又是“以诗存史的生动体现”。
招小波的诗学观核心之一是“诗人应该是战士”。这种战士精神在铂金卷中升华为一种史诗性的建构野心——他要用诗歌为当代汉语诗人建造一座精神的“诗歌共和国”。书中人物诗超越了纯粹个体赞美的局限,成为连接诗人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致《战士诗人李祖新》一诗,状写“他是一群奔跑的塑像中/没有倒下的战士/是“站起来/站成一国山脉”的士兵;致王法诗中“我渴望变作一只华南虎/泅渡松花江/游向长白山/在森林与他一起长啸”,虎啸意象象征着诗人间的灵魂共鸣。如同招小波在创办《流派》诗刊时的宣言:“应该挣脱/世俗的万有引力/像一颗超新星/在诗歌的宇宙我行我素”。从某种程度上,彰显出诗人群体的精神独立性。
这种建构背后,是招小波对诗歌传承的自觉担当。当他在《无墙的世界》中宣称“人类的世界/最好没有墙壁/让爱像风自由地吹/而我就像一朵蒲公英/拥有整片大地”。其中传递的正是打破诗歌门户之见的理想。铂金卷中从胡适到90后诗人的百年串联,本质上似乎意味着以诗歌谱系重写新诗史的努力,旨在让不同代际、流派的诗人在诗歌国度里平等对话。而这,恰恰是以精神谱系的烛照来谱写诗人众生相的立足点。
有人也许会问:招小波的人物诗为什么被称为“小波体”?依愚浅见,在于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范式——以“招体”的艺术密码,突显个性化脸谱与诗意炼金术。其一,个性化指纹。他在上、下卷的《后记》中明确表示:“为使诗写诗人的作品避免雷同,我只写每个诗人的个性,不写共性。每首诗必须是每个诗人的特定指纹、脸谱,而且必须是唯一的”。这种拒绝“大而全、碑文式”的创作观,驱使他意识到唯有捕捉诗人的精神特质。例如,写80后女诗人李成恩呈现的是“她的《狐狸偷意象》/幽默而生动/切中当今时弊/像一支吹哨的鸣镝”,用以评价其微言大义的“诗性美”;写三色堇时对比“背光而坐而向阳追日/合成诗坛之太极/阴阳两仪/相克相生”,辩证的张力在瞬间凸显诗魂;写谭延桐时传达出“他的骨血里最最不缺的便是星光/他的诗总能涌起韶乐/且让韶乐推动着一个又一个的画面”,证明他是“衔星而诞”且又多才多艺;写唐诗“就像一只/敢于在刀刃上攀登的蚂蚁/把刀刃上的光芒一寸寸逼退”。以蚂蚁之小驭其诗能“搬动着雷声和闪电”的惊心动魄。其二,比喻的奇崛。招小波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修辞,如将秀实比作高冷的猫:“尽管他往嘴巴呷入热茶/也解不了眼神的冰冻”,以疫情中的身体语言折射时代创伤;称萨仁图雅是《金鵰,降落在诗歌之树》:“她像只草原金鵰/哪里有诗歌/就飞到哪里降落”,蒙古族女诗人的鲜活形象呼之欲出;写俞心樵是“一只带箭飞行的鸟”,写傅大为“是守护中国的暗物质”的太空诗人,让科学意象、自然意象与诗人境遇碰撞出璀璨诗意。其三,结尾的升华术。招式诗歌常于结尾处爆发诗意核能,写为了香港诗歌的蔡丽双,“一直在燃烧自己/让人看到/原来一把火也有大格局”;而作为诗人和思想者的唐晓渡,“珍惜自己孤立的声音”,“我想搭乘这叶孤独的扁舟/把我渡到他向往的远方”;称以文立身的谭五昌,“一直以孤勇者的姿态/在诗歌追梦路上/面朝太阳毅然前行”。这些诗作,均在步步展开中陡然跃入精神诗境,然后在升华中卒章显志。
诚然,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语言的炼金术是永无止境的,它不仅考验着诗人的砥砺打磨的本领,而且建立在诗人的视界、良知和感受力之上。相信招小波在写作此类诗的精神历险中,自有一番独特心得和体悟。写韩林子“是个带剑诗人”,直言他“剑指窃权者为‘阎王’”,锋芒毕露,可谓明白如话又趣味盎然;写林凯旋则柔化为“茶与诗的金镶玉”,有种温润典雅。这种亦庄亦谐的笔调,使得江湖上的各路诗人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为丰富多彩的诗歌生态图景。
顺便一提,如果说招体三卷本《诗列传》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话,那么,其创作范式是否也隐含着值得商榷的艺术命题。譬如,脸谱化与深度的悖论纠结如何化解?当有诗友盛赞招小波像诗坛说书人,用诗歌为每个诗人“开脸儿”时,同样需要警惕“标签化”对诗人复杂性的简化。又如,铂金卷中对重要诗人的书写,是否足够呈现其生命精神图景?如写“嬗变成农民儿子”的大诗人艾青,对朦胧诗代表芒克的刻画,能否超越历史定论而探入更隐秘的诗学幽径?再如,口语化的边界问题。有人认为,“他的诗写的很容易看懂,就算小学生读起来也没有障碍”固然是招诗的优点,但部分篇章中,口语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诗性稀薄化而欠缺更丰盈的意蕴空间?还有,史观与诗性的平衡关系处理。当三卷本以“完整书写中国当代有影响的诗人”自期,选择人物的标准便成为潜在焦点。铂金卷虽拓展了时空维度,但面对百年新诗的复杂谱系,如何平衡史料价值与诗性光辉?如何在“诗歌共和国”的建构中避免经典化缺失?
之所以借此机会提出这些命题,是因为百年新诗史本身就像蜿蜒曲折的河流,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正逐渐浮出水面,值得不断探讨,甚至校正。当然,更重要的是命题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就此而言,提出问题非但不是对《诗列传》的否定,反而彰显了招小波开创的诗歌史书写的一种模式及其探索性价值。因为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方能驱使当代诗学界共同思考——诗歌人物志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我想,有必要和小波兄及诗界同道中人,从文学史维度共同来探讨这部诗集作为“诗歌诺亚方舟”的价值效应。当招小波的三卷本《当代诗人诗列传》,同时被清华、复旦等名校图书馆郑重收藏,其意义是否已超越个人创作,并升华为一部“诗歌的另类历史”?换句话说,招小波以九年心血铸造的《当代诗人诗列传》(上下巻写了七年,铂金卷写了两年),恰似建造一艘承载当代诗魂的诺亚方舟。三卷诗册如同三层甲板,托载起从胡适到90后诗人的汉语诗歌血脉,是否径直驶向百年新诗的时间深处?
可以肯定的是,整部《诗列传》在诗歌史上的确具有开拓性价值,盖其源在于其以诗写史的双重自觉:一方面是为“当代有影响的诗人”铸像,另一方面以人物诗为棱镜折射新诗百年进展轨迹。当他在铂金卷中并置艾青的烽火诗情与90后的网络诗语,展现的正是对诗歌精神谱系整体性的守护。此外,招小波在铂金卷中展现的诗歌史观充满温度与灵动。写林徽因时不拘泥于“人间四月天”的浪漫定式,而着力发掘其作为诗史建构者的天真与庄严。哪怕是写打工诗人,也不居高临下俯视,而以“用诗歌砌着玫瑰色的梦想”的同理心致敬。或许,这种书写本身,正是招小波“滴水穿石的生命力”的诗学践行。正因为如此,“我不知道荷花/会在哪一天把荷塘开满/只要我不停笔/我的系列之作/就一直是前奏”(《很多交响乐,前奏都很长》序二)。诗歌艺术终究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一代有一代的诗人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诗人诗列传》铂金卷的完成,不仅展现出“一波又一波,小波变大波”的创作前景,同时意味着一种诗歌精神的延续。当三卷本如三驾马车行走在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以诗为史,用心灵和生命的践行,为漂泊的当代诗魂定格成永恒的星象图。如此孤绝之举,正源于诗集本身具有史诗般的全景性与生命力。
置身于数字化解构一切的时代,招小波坚持用美好的诗歌形式铭刻诗人的精神指纹;在诗坛分崩离析的喧嚣中,他以一己之力编织起联结四方的诗歌共同体。《诗列传》三卷最终有可能超越人物诗的范畴,成为招小波自身精神历程的史诗。抑或说,是通过个体生命史折射的诗歌艺术史。正如他在《破繭而出》中的宣言:“每当我的灵魂破繭而出/我的诗就变成了蝴蝶”。而今,在盛开八百朵诗花的生命果园中翩然的这只彩蝶,也许将再度振动着铂金色的翅膀,奔赴汉语诗歌的星空深处翔舞……
2025年盛夏急就于泉石堂
记得前段时间,小波兄特地惠赠一期《白银》诗刊(2024年第1期)。拜读他发表于该刊的“诗坛人物诗专版”数十首大作,感觉写得相当出色,颇为吸人眼球。于是,我信手用微信回复一则读后随感,认为诗中大多能抓住每位诗人的某些主要特点,或截取冰山之一角,性情的、个性的、爱好兴趣、精神姿态、生命追求、人格魅力等等;或佐之于彼此交往,或进行互文呼应,隐约可见一种对人性和人的生命境遇的深刻洞察力。是速写,是素描,甚至如印象画、写意画或抽象画,笔触、色彩、剪裁架构等,在想象力驱使下,彰显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或庄重,或谐趣,或庄谐并出,或惟妙惟肖,或轻描淡写、或活灵活现,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自然而然,明白如话而又趣味盎然。整体观照,是情怀与智慧的谐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费一番心思,称得上“招体”人物诗。而今,再次打开这三卷本爽朗练达、别具匠心的“诗坛人物诗系列”诗集,从这些如次第花开般的诗作中,得以窥见一位诗人如何在时间流转中对生命、对他者、对历史的动情理解和精神轨迹。
笔者曾经说过,有两类诗人可以成就自己,或感动他人,或自渡渡人,留下自己的声音。一类是找到并拥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即以题材取胜,深挖细掘到底,既感动自己又感动他人;一类是足可引领潮流的艺术革新者,即以形式取胜,甚至开宗立派。要臻达此二类均是高难度的挑战,能成为此两类者,当属凤毛麟角。以此观照,招小波兄庶几接近前一类。其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这种“轰炸式”密集的诗坛人物诗写作,打破了中国新诗百年来的题材传统,开创性地将“诗人”本身作为核心书写对象。从新诗先驱胡适到当代诗界泰斗谢冕;从郭沫若、冰心、闻一多、艾青、徐志摩、何其芳、林徽因、萧红到郭小川、贺敬之、柯岩、乔羽、闻捷、丁芒、李季;从朦胧诗代表北岛、顾城、舒婷、杨炼、食指、芒克、徐敬亚、王小妮到当代知名诗人海子、昌耀、吉狄马加、黄亚洲、西川、韩东、于坚、翟永明、臧棣、商震、王家新、马永波、梁平、陈先发、伊沙、谭延桐、唐诗、大解、李少君、祁人、尚仲敏、王爱红、周占林、大枪、刘川,包括女性知名诗人如林子、萨仁图雅、李琦、林雪、娜夜、路也、三色堇、潇潇、胡茗茗、宇向、玉上烟;从台港澳的余光中、洛夫、郑愁予、席慕容、三毛、周梦蝶、罗门、商禽、绿蒂,张诗剑、蔡丽双、秀实、何佳霖、文榕、萍儿、孙重贵、沙浪、夏智定、廖伟棠,姚风、袁绍珊到海外的非马、严力、王性初、徐英才、陈金茂、舒然、燕紫、厉雄;从备受争议者如汪国真、余秀华、车延高、赵丽华、沈浩波、皮旦、贾浅浅到80后乃至90后新锐如李成恩、春树、张二棍、郑小琼、曹谁、彭敏、杨碧薇、戴潍娜、苏笑嫣、王单单、田凌云、梵君,等等(恕无法一一列举)。诗人以“时空的经纬线”编织出一幅百年诗歌星光图。难得的是,招小波笔下的诗人肖像拒绝扁平化的歌功颂德,而是以多维视角捕捉诗性灵魂的闪光。如写谢冕是“伟大的号手”,寥寥数语道出他对朦胧诗的启蒙之功;刻画徐敬亚时称其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部落的酋长”,将《崛起的诗群》的历史意义凝练为一句诗史判词;而在描写海子时,一句“我猜想,海子/他也是野生的/野生比豢养的高贵”,既致敬了诗人的精神气质,又暗含对诗歌生态的深刻洞察。
值得称道的是,招小波的视野超越主流诗坛的边界。三卷本不仅囊括台港澳及海外华语诗人,更将目光投向常被忽视的民间诗魂。他称会写诗的“外卖骑手”王计兵是“用双脚锤击大地的低音鼓”;写底层诗人郭金牛时咏叹“他写出悲怆的《纸上还乡》/被译成多国文字/他呼喊:每座城市的底下/都埋着农民工的血肉”;为“用电焊枪写诗”的农民工诗人熊流明题诗时,敏锐点出“他的语言浸透了泪水/最最真实的诗/与坐在殿堂的伪诗相比/它才是真正的贵族”。这种“仰望高山也垂注芳草”的创作姿态,让《诗列传》成为真正具有诗歌民主精神的列传。究其原因,是招小波勇于打破诗域疆界,以个我之力担当起为当代诗人立传的史诗工程。既是“诗人名录的诗意解读”,又是“以诗存史的生动体现”。
招小波的诗学观核心之一是“诗人应该是战士”。这种战士精神在铂金卷中升华为一种史诗性的建构野心——他要用诗歌为当代汉语诗人建造一座精神的“诗歌共和国”。书中人物诗超越了纯粹个体赞美的局限,成为连接诗人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致《战士诗人李祖新》一诗,状写“他是一群奔跑的塑像中/没有倒下的战士/是“站起来/站成一国山脉”的士兵;致王法诗中“我渴望变作一只华南虎/泅渡松花江/游向长白山/在森林与他一起长啸”,虎啸意象象征着诗人间的灵魂共鸣。如同招小波在创办《流派》诗刊时的宣言:“应该挣脱/世俗的万有引力/像一颗超新星/在诗歌的宇宙我行我素”。从某种程度上,彰显出诗人群体的精神独立性。
这种建构背后,是招小波对诗歌传承的自觉担当。当他在《无墙的世界》中宣称“人类的世界/最好没有墙壁/让爱像风自由地吹/而我就像一朵蒲公英/拥有整片大地”。其中传递的正是打破诗歌门户之见的理想。铂金卷中从胡适到90后诗人的百年串联,本质上似乎意味着以诗歌谱系重写新诗史的努力,旨在让不同代际、流派的诗人在诗歌国度里平等对话。而这,恰恰是以精神谱系的烛照来谱写诗人众生相的立足点。
有人也许会问:招小波的人物诗为什么被称为“小波体”?依愚浅见,在于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范式——以“招体”的艺术密码,突显个性化脸谱与诗意炼金术。其一,个性化指纹。他在上、下卷的《后记》中明确表示:“为使诗写诗人的作品避免雷同,我只写每个诗人的个性,不写共性。每首诗必须是每个诗人的特定指纹、脸谱,而且必须是唯一的”。这种拒绝“大而全、碑文式”的创作观,驱使他意识到唯有捕捉诗人的精神特质。例如,写80后女诗人李成恩呈现的是“她的《狐狸偷意象》/幽默而生动/切中当今时弊/像一支吹哨的鸣镝”,用以评价其微言大义的“诗性美”;写三色堇时对比“背光而坐而向阳追日/合成诗坛之太极/阴阳两仪/相克相生”,辩证的张力在瞬间凸显诗魂;写谭延桐时传达出“他的骨血里最最不缺的便是星光/他的诗总能涌起韶乐/且让韶乐推动着一个又一个的画面”,证明他是“衔星而诞”且又多才多艺;写唐诗“就像一只/敢于在刀刃上攀登的蚂蚁/把刀刃上的光芒一寸寸逼退”。以蚂蚁之小驭其诗能“搬动着雷声和闪电”的惊心动魄。其二,比喻的奇崛。招小波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修辞,如将秀实比作高冷的猫:“尽管他往嘴巴呷入热茶/也解不了眼神的冰冻”,以疫情中的身体语言折射时代创伤;称萨仁图雅是《金鵰,降落在诗歌之树》:“她像只草原金鵰/哪里有诗歌/就飞到哪里降落”,蒙古族女诗人的鲜活形象呼之欲出;写俞心樵是“一只带箭飞行的鸟”,写傅大为“是守护中国的暗物质”的太空诗人,让科学意象、自然意象与诗人境遇碰撞出璀璨诗意。其三,结尾的升华术。招式诗歌常于结尾处爆发诗意核能,写为了香港诗歌的蔡丽双,“一直在燃烧自己/让人看到/原来一把火也有大格局”;而作为诗人和思想者的唐晓渡,“珍惜自己孤立的声音”,“我想搭乘这叶孤独的扁舟/把我渡到他向往的远方”;称以文立身的谭五昌,“一直以孤勇者的姿态/在诗歌追梦路上/面朝太阳毅然前行”。这些诗作,均在步步展开中陡然跃入精神诗境,然后在升华中卒章显志。
诚然,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语言的炼金术是永无止境的,它不仅考验着诗人的砥砺打磨的本领,而且建立在诗人的视界、良知和感受力之上。相信招小波在写作此类诗的精神历险中,自有一番独特心得和体悟。写韩林子“是个带剑诗人”,直言他“剑指窃权者为‘阎王’”,锋芒毕露,可谓明白如话又趣味盎然;写林凯旋则柔化为“茶与诗的金镶玉”,有种温润典雅。这种亦庄亦谐的笔调,使得江湖上的各路诗人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为丰富多彩的诗歌生态图景。
顺便一提,如果说招体三卷本《诗列传》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话,那么,其创作范式是否也隐含着值得商榷的艺术命题。譬如,脸谱化与深度的悖论纠结如何化解?当有诗友盛赞招小波像诗坛说书人,用诗歌为每个诗人“开脸儿”时,同样需要警惕“标签化”对诗人复杂性的简化。又如,铂金卷中对重要诗人的书写,是否足够呈现其生命精神图景?如写“嬗变成农民儿子”的大诗人艾青,对朦胧诗代表芒克的刻画,能否超越历史定论而探入更隐秘的诗学幽径?再如,口语化的边界问题。有人认为,“他的诗写的很容易看懂,就算小学生读起来也没有障碍”固然是招诗的优点,但部分篇章中,口语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诗性稀薄化而欠缺更丰盈的意蕴空间?还有,史观与诗性的平衡关系处理。当三卷本以“完整书写中国当代有影响的诗人”自期,选择人物的标准便成为潜在焦点。铂金卷虽拓展了时空维度,但面对百年新诗的复杂谱系,如何平衡史料价值与诗性光辉?如何在“诗歌共和国”的建构中避免经典化缺失?
之所以借此机会提出这些命题,是因为百年新诗史本身就像蜿蜒曲折的河流,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正逐渐浮出水面,值得不断探讨,甚至校正。当然,更重要的是命题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就此而言,提出问题非但不是对《诗列传》的否定,反而彰显了招小波开创的诗歌史书写的一种模式及其探索性价值。因为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方能驱使当代诗学界共同思考——诗歌人物志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我想,有必要和小波兄及诗界同道中人,从文学史维度共同来探讨这部诗集作为“诗歌诺亚方舟”的价值效应。当招小波的三卷本《当代诗人诗列传》,同时被清华、复旦等名校图书馆郑重收藏,其意义是否已超越个人创作,并升华为一部“诗歌的另类历史”?换句话说,招小波以九年心血铸造的《当代诗人诗列传》(上下巻写了七年,铂金卷写了两年),恰似建造一艘承载当代诗魂的诺亚方舟。三卷诗册如同三层甲板,托载起从胡适到90后诗人的汉语诗歌血脉,是否径直驶向百年新诗的时间深处?
可以肯定的是,整部《诗列传》在诗歌史上的确具有开拓性价值,盖其源在于其以诗写史的双重自觉:一方面是为“当代有影响的诗人”铸像,另一方面以人物诗为棱镜折射新诗百年进展轨迹。当他在铂金卷中并置艾青的烽火诗情与90后的网络诗语,展现的正是对诗歌精神谱系整体性的守护。此外,招小波在铂金卷中展现的诗歌史观充满温度与灵动。写林徽因时不拘泥于“人间四月天”的浪漫定式,而着力发掘其作为诗史建构者的天真与庄严。哪怕是写打工诗人,也不居高临下俯视,而以“用诗歌砌着玫瑰色的梦想”的同理心致敬。或许,这种书写本身,正是招小波“滴水穿石的生命力”的诗学践行。正因为如此,“我不知道荷花/会在哪一天把荷塘开满/只要我不停笔/我的系列之作/就一直是前奏”(《很多交响乐,前奏都很长》序二)。诗歌艺术终究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一代有一代的诗人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诗人诗列传》铂金卷的完成,不仅展现出“一波又一波,小波变大波”的创作前景,同时意味着一种诗歌精神的延续。当三卷本如三驾马车行走在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以诗为史,用心灵和生命的践行,为漂泊的当代诗魂定格成永恒的星象图。如此孤绝之举,正源于诗集本身具有史诗般的全景性与生命力。
置身于数字化解构一切的时代,招小波坚持用美好的诗歌形式铭刻诗人的精神指纹;在诗坛分崩离析的喧嚣中,他以一己之力编织起联结四方的诗歌共同体。《诗列传》三卷最终有可能超越人物诗的范畴,成为招小波自身精神历程的史诗。抑或说,是通过个体生命史折射的诗歌艺术史。正如他在《破繭而出》中的宣言:“每当我的灵魂破繭而出/我的诗就变成了蝴蝶”。而今,在盛开八百朵诗花的生命果园中翩然的这只彩蝶,也许将再度振动着铂金色的翅膀,奔赴汉语诗歌的星空深处翔舞……
2025年盛夏急就于泉石堂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