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散文随笔

苏东坡的“赤壁”情结与精神涅槃

2025-11-05 16:28:05 作者:刘敦楼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刘敦楼,教育工作者,业余作家,有多篇散文、小说、随笔、时评等作品发布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南方周末、中国教师报、光明网、人民论坛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平台。

  元丰五年的黄州,江水裹挟着寒意昼夜奔流。一位身着粗布长衫的文人,伫立在城西北赭红色“赤鼻矶”头,江风掀起他的下摆衣角,好像也吹散了他因“乌台诗案”失意的政治阴霾。苏东坡望着赤色山崖在暮色中静默,望着滔滔江水向东逝去,心中翻涌的万千思绪,最终凝成他的“赤壁情结”,并酿成“一词两赋” 的千古绝唱。这几篇佳作是失意文人与山水历史的灵魂对话,是困顿生命在逆境中的精神涅槃,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巍峨丰碑。

  赤壁之于苏东坡,最初是命运放逐的偶然落点,最终却成为精神安放的必然归宿。“乌台诗案” 的余悸尚未散尽,四十五岁的苏东坡带着忧郁和不快来到黄州,从京师权贵沦为 “罪臣”,俸禄断绝,居所简陋,连生计都需要亲自开垦荒地维持。昔日 “致君尧舜” 的壮志在贬谪生涯中化为泡影,内心的苦闷、彷徨与不甘,亟需一个宣泄的出口。而黄州赤壁临江而立的壮阔景象,恰好成为他承载这份复杂情感的载体。这里的山崖赤红如染,江水奔腾不息,仿佛天然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悲壮。当苏东坡站在矶头,眼前的山水与心中的感慨碰撞交融,三国赤壁之战的传说浮现脑海,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英雄形象,与自己壮志难酬的境遇形成强烈对照。这份对照,让赤壁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景观,而成了连接古今、映照自我的精神镜像。

  有趣的是,苏东坡并非不知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特意点明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以审慎的笔触拉开与历史真实的距离。但对宋代文人而言,“重意轻实” 的创作传统让他们更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而非地理考据的精确。对苏东坡来说,赤壁的“真假”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山水能容纳他的人生感慨,能让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找到精神寄托。他借赤壁的江水,涤荡内心的愤懑;借历史的英雄,抒发壮志未酬的怅惘;借自然的明月清风,体悟生命的哲理。这份“借山川抒己怀”的情感执念,逐渐沉淀为深入骨髓的赤壁情结,成为他困境中的精神锚点。

  赤壁情结催生的“一词两赋”,是苏东坡文学创作的巅峰,更是他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将浩荡江水与千年历史融为一体。词中对周瑜英雄形象的塑造,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也是对自我境遇的反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的喟叹,道尽了岁月蹉跎的无奈;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收尾,却又将这份无奈升华为超然物外的旷达。这首词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 的传统桎梏,将词从闺阁闲愁拓展到历史感慨、人生哲思的广阔天地,确立了豪放词风的典范。

  前、后《赤壁赋》则以更细腻的笔触,将赤壁情结中的哲思推向深处。《前赤壁赋》以夜游赤壁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借江水、明月的意象探讨“变与不变” 的人生哲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在对自然规律的体悟中,苏东坡消解了人生短暂的焦虑,找到了精神的安顿之所。文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的名句,将自然之美与精神自由完美融合,展现了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后赤壁赋》则画风一转,冬夜的赤壁萧瑟清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的景象自带苍凉意境,而 “孤鹤入梦” 的奇幻情节,更增添了几分空灵与深邃。两篇赋作一旷达一苍凉,一明快一幽寂,共同构成了苏东坡赤壁情结的完整图景,也将宋代文赋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份赤壁情结,不仅是苏东坡个人的精神救赎,更穿越千年,影响着后世文人的精神品格与文学创作。自“一词两赋” 问世以来,赤壁便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朝圣之地。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写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其借古抒怀的笔法与东坡赤壁词一脉相承;明代袁宏道游览赤壁时,感慨“东坡先生非直文人,实有神力在”,在他的山水小品中延续了“情景理融合” 的创作范式;清代郑板桥在困顿之际,常以“一蓑烟雨任平生” 自勉,将东坡的旷达精神融入处世哲学。赤壁情结所传递的 “失意而不沉沦” 的精神,成为后世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图腾,指引着他们在逆境中寻找心灵的出路。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赤壁情结更让黄州赤壁从一个地理名词升华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这里不再仅仅是三国古战场的传说之地,更因苏东坡的作品被赋予了 “文武双全” 的文化内涵。既有 “周郎赤壁” 的军事历史记忆,更有 “东坡赤壁” 的文学精神内核。如今,黄州东坡赤壁已成为承载这份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亭台楼阁间镌刻着“一词两赋” 的名句,山水草木中浸润着苏东坡的旷达情怀。每年有无数游客和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在赤壁的月光下重温千年之前的精神对话,让这份情结在代代相传中不断丰富、延续。

  千年岁月流转,黄州赤壁的江水依旧奔腾,月光依旧皎洁。苏东坡的赤壁情结,早已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寄托,成为中国文化中“坚守与超脱”“失意与升华” 的精神象征。当我们今日重读 “大江东去” 的豪迈与“清风明月”的澄澈,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遭遇困顿与挫折,但只要心中有山水,有哲思,有旷达,便能在逆境中完成精神涅槃,让生命绽放出永恒的光彩。赤壁月照千年心,苏东坡的情结与精神,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