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过 从 前》----评《杨国胜诗歌专辑》
/ 文:
《走 过 从 前》----评《杨国胜诗歌专辑》
/ 文:张培忠
怀旧。不仅是人类记取历史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文学透视人生的一个视角。所以,莫言说,作家就是唱着忧郁的歌寻找失落的家园。 寻梦,是作家的宿命,也是诗人的宿命,更是所有爬格子动物的宿命。区别仅仅在于,有的寻得虚假,有的寻得真诚,有的甚至在冷硬的方块字的组合中融进了浓得化不开的生命体验…… 引发我产生这些感受,是最近阅读了《杨国胜诗歌专辑》的结果。无疑,杨国胜是属于最后一种寻梦者。那么,他是以什么方式实现自己向后转的精神漫游? 首先,是角色的认同,清代诗人兼评论家袁枚在《陋园诗话》说过一段话:“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俍用之病多,孔子所以‘无固’、‘无我’也。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剽袭敷衍之弊大,韩昌黎所以‘惟古于辞必已出’也。”在这里,袁枚提出了“作诗,不可以无我”的观点。显然,袁枚听说的“有我”,是指作诗的个性特征,即那种诗人的独特感受,独特思想,独特认识,那种别具一格的表情达意方式。杨国胜的这一辑诗歌中,明显地具备了上述特征,虽说品位不一,但几乎每首诗都打上“自我”的烙印。只要读者字斟句酌地细察文本,就会发现“我”的意象无处不在。比如,“我|我是鱼我渴望有水的养育”(《渴望》)“你牵着我|的手”(《小麦》)我|习惯地倚着门板(《农家姐姐》),“我|便在这万山丛中想我|心事万千”(《心事》)我|“才无力地依着巷边的梧桐”(《大雁飞过》)而《我在南方等你》、《我没见过雪花》则直接出现在标题上。我的意象如此集中地呈现,并非一种偶然的现象;它的背后潜藏着更为深层的涵义。作为诗的“叙述者”,我直接参与了一切往事,不管是记忆深处的童年家事(《农家姐姐》、《那年你十八岁》)还是置身其中的爱情读者篇(《心事》)、《(大雁飞过)》都掀动了着我的衣袂,飘荡着“我”的身影,“我”与创作主体合二为一,在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上取得认同。 其次,是情感的投注。一首诗重要的不是情节,不是具体内容,而是诗人的情绪。《农家姐姐》打破了开头描写、中间铺陈、结尾升华的传统诗歌套式,截取最后一次与姐姐相见的场面反复渲染,凸现“我”对“农家姐姐”的眷恋之情与无限思念。“不管走到那里/我仍会想起家乡的八月草/想起家乡的桃金娘/想起我儿时爱唱的一首歌,”诗中“八月草”,“桃金娘”这些充分情绪化的意象,既是体现诗人思想倾向的载体,又是架构全诗的中心,其它各诗均有类似的构思。杨国胜正是这样用桃金娘、八月草、堂前燕、梧桐雨、白雪、小麦、水稻等凝聚着深沉思情的意象铸造成起属于杨国胜的诗的大厦。 再次,是形式的自觉。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矫揉造作的“诗框”是容纳不了新鲜丰盈的生活的。这个专辑的诗作,从语言到形态都表露了杨国胜明显的艺术追求,折射出流行于诗坛的一种新的语言范式,一种新的诗歌形态。要而言之,散文化、自由化是其总的倾向。“十八岁对于你来说/是一山等你去割的野草/和娘家的三个炉堂/以及炉堂里的一抹灰烬”(《那年你十八岁》),这几乎是乡土的语言、乡土的感情,而形式上也更为自由和疏散,有明显的口语化、生活化倾向,却又韵味隽永,流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标点符号在杨国胜这辑诗作中遭到彻底的轻慢,因为内在情绪的旋律、意义指向和抽象描绘,是诗的标点所难以准确标出的。所以,它们之被放弃与省略,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种操作方式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在诗的外现形态上造成一种干净素洁的美感。当然,是耶非耶,读者大可见仁见智。 应该指出,杨国胜这辑诗作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如我们把批评尺度提得更高的话,有些章节写得太实,以致丧失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语言也似乎直白有余、含蓄不足。但瑕不掩瑜,这个专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杨国胜近期的创作实绩。
怀旧。不仅是人类记取历史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文学透视人生的一个视角。所以,莫言说,作家就是唱着忧郁的歌寻找失落的家园。 寻梦,是作家的宿命,也是诗人的宿命,更是所有爬格子动物的宿命。区别仅仅在于,有的寻得虚假,有的寻得真诚,有的甚至在冷硬的方块字的组合中融进了浓得化不开的生命体验…… 引发我产生这些感受,是最近阅读了《杨国胜诗歌专辑》的结果。无疑,杨国胜是属于最后一种寻梦者。那么,他是以什么方式实现自己向后转的精神漫游? 首先,是角色的认同,清代诗人兼评论家袁枚在《陋园诗话》说过一段话:“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俍用之病多,孔子所以‘无固’、‘无我’也。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剽袭敷衍之弊大,韩昌黎所以‘惟古于辞必已出’也。”在这里,袁枚提出了“作诗,不可以无我”的观点。显然,袁枚听说的“有我”,是指作诗的个性特征,即那种诗人的独特感受,独特思想,独特认识,那种别具一格的表情达意方式。杨国胜的这一辑诗歌中,明显地具备了上述特征,虽说品位不一,但几乎每首诗都打上“自我”的烙印。只要读者字斟句酌地细察文本,就会发现“我”的意象无处不在。比如,“我|我是鱼我渴望有水的养育”(《渴望》)“你牵着我|的手”(《小麦》)我|习惯地倚着门板(《农家姐姐》),“我|便在这万山丛中想我|心事万千”(《心事》)我|“才无力地依着巷边的梧桐”(《大雁飞过》)而《我在南方等你》、《我没见过雪花》则直接出现在标题上。我的意象如此集中地呈现,并非一种偶然的现象;它的背后潜藏着更为深层的涵义。作为诗的“叙述者”,我直接参与了一切往事,不管是记忆深处的童年家事(《农家姐姐》、《那年你十八岁》)还是置身其中的爱情读者篇(《心事》)、《(大雁飞过)》都掀动了着我的衣袂,飘荡着“我”的身影,“我”与创作主体合二为一,在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上取得认同。 其次,是情感的投注。一首诗重要的不是情节,不是具体内容,而是诗人的情绪。《农家姐姐》打破了开头描写、中间铺陈、结尾升华的传统诗歌套式,截取最后一次与姐姐相见的场面反复渲染,凸现“我”对“农家姐姐”的眷恋之情与无限思念。“不管走到那里/我仍会想起家乡的八月草/想起家乡的桃金娘/想起我儿时爱唱的一首歌,”诗中“八月草”,“桃金娘”这些充分情绪化的意象,既是体现诗人思想倾向的载体,又是架构全诗的中心,其它各诗均有类似的构思。杨国胜正是这样用桃金娘、八月草、堂前燕、梧桐雨、白雪、小麦、水稻等凝聚着深沉思情的意象铸造成起属于杨国胜的诗的大厦。 再次,是形式的自觉。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矫揉造作的“诗框”是容纳不了新鲜丰盈的生活的。这个专辑的诗作,从语言到形态都表露了杨国胜明显的艺术追求,折射出流行于诗坛的一种新的语言范式,一种新的诗歌形态。要而言之,散文化、自由化是其总的倾向。“十八岁对于你来说/是一山等你去割的野草/和娘家的三个炉堂/以及炉堂里的一抹灰烬”(《那年你十八岁》),这几乎是乡土的语言、乡土的感情,而形式上也更为自由和疏散,有明显的口语化、生活化倾向,却又韵味隽永,流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标点符号在杨国胜这辑诗作中遭到彻底的轻慢,因为内在情绪的旋律、意义指向和抽象描绘,是诗的标点所难以准确标出的。所以,它们之被放弃与省略,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种操作方式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在诗的外现形态上造成一种干净素洁的美感。当然,是耶非耶,读者大可见仁见智。 应该指出,杨国胜这辑诗作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如我们把批评尺度提得更高的话,有些章节写得太实,以致丧失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语言也似乎直白有余、含蓄不足。但瑕不掩瑜,这个专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杨国胜近期的创作实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