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期 >> 文论随笔 >>

解读彭燕郊之一:一个时代的诗性符号


作者:欧阳白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  日期:05-06-16 21:45:10  点击:


《解读彭燕郊之一:一个时代的诗性符号》
        欧阳白

   被视为我国诗歌界泰斗的“七月派”老诗人彭燕郊先生,近来颇有些“老来俏”的意味,泛泛读来,在《诗刊》上发表长诗《年问》,在近来好评如潮的《新诗界》上被“提”起来作多方的评论和解析,著名乡土派诗人彭国梁先生在《诗歌月刊》上对他作了一次长篇的诗歌对话……凡此种种,给人一种彭老还老还童的感觉。
   怎样看待彭燕郊和他的诗歌,成为当代中国诗评家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否则,留下遗憾的绝不是他本人,而会是中国新诗的历史,这句话有天然的注解:彭燕郊从来没有离开过诗坛,而诗坛经常将他遗忘。
   彭燕郊1920年出生于福建,原名陈德炬,1938年参加新四军并开始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创作发表《战斗的江南季节》、《春天——大地的诱惑》、《在这边,呼唤着……》等著名的抗战诗篇,成为《七月》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3年出版长诗《妈妈,我和我唱的歌》,以及诗集《战斗的江南季节》,并编就另一本诗集《第一次爱》,在这波创作的高峰时期,得到了胡风、聂绀弩等人的推崇,聂绀弩还在《文化杂志》为其《第一次爱》写了序言,但总体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解放战争期间他所作甚多,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呆的一个月就整整写了一本诗集,解放后把主要精力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之中,教书育人收集民间文学作品,而令人痛惜的是从1955年-1979年近二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因戴上“胡风分子”的帽子而被开除公职,他写的诗歌无法发表,大多流散,给诗歌读者,研究评论者,给中国诗歌历史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巨大失。
     平反以后,彭燕郊重返诗坛,佳作不断,《过洞庭》、《小译征文》等引起较大响到了近年,年逾古稀的他以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了可作为其代表的巅峰之著《混沌初开》《生生:五位一体》,这几乎是一件令人瞠目结其舌的事件。但即使是这样执着的诗人,坚守使命感的诗人,志存高远眼界空阔追求永恒与完美的诗人,在诗坛一直没有大红大紫起来,这也许是他个人的悲剧,也许是时代的悲剧,也许又是读者、批评家们的悲剧。
  在当初壮怀激烈白马啸西风的沙场上歌唱,一腔热血换来的并不是勋章,是谁故意忽略了他,更令人可笑的是,他却因为在《七月》歌唱而被当作“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分子沦落铁窗,平反以后他仍以饱满的热情教书育人,潜心写作,却没有在拨乱发正的历史进程当中以“右派”的身份获得任何补偿,而当年事渐老彻底退休之后,藏身于一灰暗书房的他开始其诗歌创作的第二高峰,以耄口之龄开始对社会、人生、历史进行全面的诗性审视,却亦只引来极小圈子内的好评,著名诗人李青松曾说“许多人看不到彭老的历史地位”,我深服此言。
    从1978年到2004年,这是彭燕郊到目前的诗歌生涯,这个生涯还将随着他的自然生命不断地延伸下去,他曾对我说起某位早已功成名就的诗人每日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和顶礼膜拜者的无吝啬的赞扬声中,说“诗已经没有东西写了”,对此他的态度是:“怎么没有东西写了
?只要还活着,就有生活!”,平凡朴实的语言,一如他的诗歌和人生。
    从1919年到2004年,这是中国新诗的到目前的历史,我这样列出来,对了解彭燕郊在新诗史上应有地位的判定应是非常有效的帮助,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中国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的起承转合,发展中的曲直是非,风格流行的转移变化,题材取舍各导其趣几乎都在彭燕郊的作品中得到体现,时代需要怎样的诗歌的时候,他的诗歌就站出来,抗战时期对抗战的歌颂,解放战争时期对国统区黑暗的控诉和对革命胜利的鼓吹,在目前新诗淡出大众视野后,他的诗歌从生命和历史的角度又出来说话,《混沌初开》这样一部超越永恒的作品就是例证。
    他其实一直都紧扣着当代生活,坚守着诗人操守,坚持着诗歌创作,他的诗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当下的社会相、众生相,且诗歌创作的水平成就在当代诗坛属顶尖一族,因此,笔者称其为一个时代的诗性符号应是没有争议的。


《解读彭燕郊之二:俯视众生的诗歌行者》
           欧阳白

    拿到彭燕郊先生给我的《高原行脚》时,年轻的我蓦地有了一丝沧桑的感觉,这书和封面太令人意外又令人熟悉了:蛋黄色、朴素,背面的定价0.4元,作者:彭燕郊,花城出社。相比较今天书店里玲琅满目的商品书上那眩目的装潢,她的朴素让人心痛,当然内容亦是如此。

一、四十年代的年轻情怀
  在四十年代的国统区报刊上,散文诗是非常常见的。当是之时,正逢中华民族饱经艰苦患难的年代,国土沦丧,人民饱受欺凌,年轻的诗人只有拿起笔,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表示热爱或仇恨。当然在彭燕郊的作品里,几乎看不到恨,不管是诗或散文诗、评论,都很少看到。这或许与诗人淳厚的性格有关,他的仇恨或许就是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赞扬和向往表现出来的。他当时所处的年代所面临的国恨家仇让他更加切身地体会到个人前途的不安,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载着沉重的内心负担,对生命对美好事物以优美而忧的语调进行描述。那种年轻生命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有些无所适从,从他的整本书中都有体现,但终究诗人还是选择了正确方向,这也与他个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理性探求是分不开的,在《百合花》、《白夜》、《早寒的梅雨》,诗人以极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支持。
  但这或许是诗人的悲剧,在那种大时代背景下,他没有选择了引吭高歌而是浅吟低唱,这也许可以解释诗人为什么有着较高艺术素养、纯真情怀却不能站在当时历史的前列的一个原因。朴素的诗人,从来没有刻意违背自己的本性去追求一个什么显赫的地位,但历史是公正的,把某一段岁月放大到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的评判标准也许会有变化,甚至是很大的变化,站在更深的层次审视那一段历史,我们真的无权去指责一个内心善良而真诚的诗人,真诚是永恒的,善良是永恒的,这种朴素的情怀也许值得历史上各个阶段的人们去学习,也许这样,我们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甚至是爱屋及乌喜欢这朴素封面的原因。

二、生命本真的自然流淌。
  彭燕郊先生的这本散文诗有着这样的特点:1、执着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诗性探索;2、不带有浮躁和意识形态的印痕。
  首先,几乎所有的篇章都充满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索,从一花一草,一海一雾,桃汛明霞晴空檐滴都是这样,即使是带有明显时代背景的《老师》、《百合花》、《白夜》都是从细微之处着手,从永恒生命的角度入手,淡淡地把倾向展露出来。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朵百合花,那是盛开在丛生着荆棘的高原上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要是看到这样的文字,你很难想像诗人是在怀念一个抗日战士,诗人没有单纯地从时代的大背景出发,把这个小号兵放大到民族英雄的地步而去高声赞扬,通篇只用真挚细腻而感伤的笔调,从友谊的角度抒发情感,当然震撼的力度是弱了,但人性的东西却强大了起来。还有就是对“浪子”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在评价标准上的超凡脱俗和高人一等,“人们非难那些浪子,因为他们不事正业,而专管游荡。但我却爱和浪子亲近,我同情他们”,诗人从对浪子的美好抒怀和有些拔高美化的描写里,把自己对世俗的痛恶表达了出来,但正是前文所述的诗人独特风格一样,诗人根本就不会以那种很激进很愤怒的姿势出现。对浪子“也和我一样,是为了厌倦这空虚苍白的生活,是为了企图从这窒息的平凡里解脱出来呵”,这样的力度也就是诗人所能达到愤怒的程度了。
  其次,是诗人在年纪轻轻时就能脱离那种浮躁和随波逐流,这一点真是让人不解,年轻的诗人参加了新四军,你不能不说他对大时代不敏感,但从他的诗文中,你又全然感觉不到他的那种冲动,似乎诗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仿佛成熟了一百岁似的,这常常让我百思而不得其解,或许是天性使然,或许天资使然。在整个书中,诗人都是很轻柔地述说,很细腻地描写。能够在1940年左右写出那些文章或许本身就是奇迹,诗人当时的那些诗篇就是放到今天仍然不会让人觉得过时和落伍,像《遣嫁》、《雾》、《海》等等篇章,仿佛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写的,不管在什么政治背景下,那种真诚的情怀都会让人感动。而在《酒家》里,诗人表现出一种异样的情怀,甚至于诗人对吃喝玩乐嫖赌逍遥都执有一种
天生的悲悯和理解,诗人最后竟然说:“来吧!一切想明白我们乡镇的灵魂人们。这儿,是
这乡镇的灵魂之所在。最赤裸地展览着一切的,唯有这儿”。
  这种层次的认知,直到今天的人们还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带着伪道士的角度去批判,在这里,诗人其实是抛弃了很多世俗的的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站在很高的人性视角才会有如此之高的境界的,这其实是一个被埋没的名篇!
  多读读这篇文章,对人们思考人性问题,理解人的多维性格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三、俯视众生的纯净诗音
  或许我们可以说此书的局限是与时代、与仇恨的隔离,而最大的优点也许也正在于此。任凭波谲云诡、风云变幻?柔弱的善良的诗心在默默地关怀芸芸大众,把时代的印记过滤掉,
 彭燕郊先生的诗篇是真正的纯文学,真正的缪斯,在人类精神世界探索上在人类精神洁化的进程中,他的诗歌始终是坚持了一个有着终极意义的正确的方向,而更是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歌从不自怨自艾,对生命的乐观态度与诗歌中生命情怀的洋溢,对客观事物的倾情描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四十年代的作品基本注定了他作为诗人在浮躁时代的悲剧色彩,不能及时或不愿亦步亦趋地跟在某一喧闹的队伍里,他注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激动起来的人们自然地淡忘掉。但我宁愿这样来看待它:这里一本思想性超越了时间和艺术性非常完美的结合之作,
除了深远的境界外,在艺术性角度来说,此书对时间过程或生命过程的既有理性的思考和
严谨的结构,又有灵机一动灵光一闪灵性一溅的诗意跳跃,他的散文诗或诗一般都有一个完
整的结构,柔美的语言,韵律的句式。
  对宏大的主旨用细腻的元素来体现,情感充沛,连绵不绝,正如像他高大的形象及温良
淳厚性格的一样有着强烈的反差。
  永远朴素的文字,永远朴素的诗人,但这却是个能站在历史、人性的高度俯视众生的智者!

 


上一篇:走近生命的本真

 下一篇:《来自世界底层的呼唤》
  相关链接
本少爷诗选     本少爷  2005-06-18
阿翔诗选     阿翔  2005-06-18
三子诗选     三子  2005-06-18
小引诗选     小引  2005-06-18
顾艳简介     本站  2005-06-18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