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文论随笔 >>

在废墟上矗立的诗歌纪念碑

—— 感受“5·12”地震诗潮


作者:王干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3 22:36:16  点击:


况。“父亲忽然问:/(吓了我一跳)/“诗人,你写诗了吗?”/“写了,写了不少”/“写,应该写/但你不要像平时那样/写得太灰/你要看到这个民族的长处/多灾多难但又生命力顽强/是灭绝不了的/我始终认为/熊猫会灭种/我们民族不会灭”。诗的写法依然是伊沙式的,但诗的内容已经是民族这样的大问题。可见所谓的“大我”和“小我”并非水火不相容,或者说泾渭分明的。人民首先是人,美好的人性也是人类的共同感情。

  谁拯救了诗歌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文学的边缘化首先是以诗歌的边缘化乃至淡出为特征的,诗歌逐渐丧失了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人们心中的皇冠位置。虽然写诗的人数比过去有增无减,但读诗的人数却并不乐观。读者的流失,才是文学最根本的失落,也是真正的边缘化。虽然有些诗人把诗歌称为贵族的艺术、小众艺术,但中华民族的诗歌发展史表明,真正的诗歌高峰都是以广泛的群众基础做铺垫的。唐诗、宋词、元曲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并不是因为他们把诗歌当作小众艺术来作,而是因为有了广大的受众(读者)之后才闪现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曾经广为流行的功能转化论为诗歌的边缘化找到合理的解释。功能转化论者认为,诗歌原有的功能被报纸、流行音乐、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取代,失去读者是必然的。但这一次汶川大地震,这些媒介依然存在,尤其是不少电视台24小时的滚动直播,对受灾的现场同步报道,可以说开创下中国新闻史的先河。加之网络这个民间媒体的补充,人们掌握的资讯及时而丰富, 是诗歌难以承载的信息量。按照功能说的理论,人们应该得到满足了,但是客观的资讯并不能表达人们心中的悲情和热情,人们反而钟情于诗歌这个古老的手段。这是什么原因?别林斯基在《诗的分类和分型》中说过:“事件构成史诗的内容,像风飘过琴弦一样震动诗人心灵的瞬间感觉,构成抒情作品的内容。”资讯和信息虽然充分,它们震动人的心灵,但要表达心灵的瞬间感觉,还必须是诗。汶川地震像飓风一样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人们的感情淤积在那里,要抒发,要表达,诗歌就是最直接也是个人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没有消亡,诗歌的价值依然是其它载体无法替代的。关键在于,诗歌如何拨动人的心弦。
  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便工。古人对诗歌命运的概括不无道理,但诗歌本身亦有其特殊的艺术规律,我们这些年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是不是进入了某种误区?“5·12”地震引起的又一次的民间诗歌运动的浪潮,说明诗歌的艺术生命常青,也说明文学创作需要尊重艺术规律,好的艺术作品往往产生于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能够释放一个作家的创作能量。“5·12”诗潮中,写作者没有想到得奖,也没有想到稿费,甚至没有想到发表,更没有想到去讨好谁,很多的诗歌都是佚名传播的。出自心声,源自真诚,诗歌回到了它的源头,文学回到了它的源头,诗的生命力、文学的生命力就复活了。
  最有意味的是这一次诗潮的传播方式,恰恰是前两年对诗歌进行恶搞的网络。2006年网络上出现的“梨花体”,是网民对诗歌的一次全面恶搞,以至于有人嘲笑在电脑上回车(分行)就是写诗,让诗的尊严和惟有的神秘荡然无存,诗歌进入有史以来的低潮。但这一次地震诗的发布、传播又凭借于网络,那些前不久还在嘲弄诗歌的网民一夜之间又成了诗的“粉丝”,很多人自己也成了诗人。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这么热爱诗,中国也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在短短的时间内会涌现这么多带血带泪的诗歌,哪怕在1958年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倡导的全民诗歌运动,甭说质量,就说数量也难以企及。而这又不能不感谢网络这么一个公众自由参与的平台。
  在一个资讯发达、传播快捷的时代里,网络在制造垃圾的同时又屡屡创造很多

9 7 3 1 2 3 4 5 4 8 :

上一篇:无

 下一篇:当代诗歌与进城民工的幸与不幸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