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首席诗人 >>

冬箫评论之一:语言的行动决定着诗魂的流向

——简谈冬箫的新诗


作者:王 学 海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4 20:47:37  点击:


语言的行动决定着诗魂的流向
 ——简谈冬箫的新诗
 
王 学 海
  
诗的变化,印证着一个诗人新的成长。
冬箫的诗,在诗的结构中寻找节奏的韵味,在诗的语言上寻找可能的张力,在诗美的意象上,寻找新的创造点,是为他近期新作的特点。
《母亲》一诗,只“母亲,只在邻村的山岗上/磨了几下刀口/荆棘就倒下了一大片”二句,就一下树立起了中国母亲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地付出后的那种平凡又伟大的形象。而当诗人意识到这种不能用代价来计算的付出时,就说,“我从荆棘上走来/母亲远远望着我/足有黑发到白发的距离”,我们不禁要赞叹诗人连续二个荆棘的同词妙用。荆棘在这里若作名词,便是艰难的意象,若作形容词,则艰难由苦难作垫的无私付出而成了诗人“我”的成长道路。于此,“黑发到白发的距离”,便既是一种动情的审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概叹。最后,当诗人“向母亲挥挥手/顿然触及到的呼吸”,那是母亲无孔不入的呵护,令诗人感到的“潮湿”,就不是一般的现象与感觉,而是那种令魔鬼也会落泪的感动。
语言的行动决定了诗魂的流向,在《情》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沉”在调情缸里的我,回家便“踢翻”了自己的身子,而“透过厚厚的时间”,嘴唇便蝴蝶般“飞来”,沉——踢翻——飞来,行动的语言让整首诗动作起来,朝向一个诗意的未然,那就是:一个身影“闪”了出来,在反复“阅读”着我。好一个“闪”字,那是思想的闪,那是另一个视角的透视。阅读的背后正是人生渐趋成熟的自我反省。
以个人的想象诗化世界,《脸》是河面的“喜悦”和河底的“干枯”,而岁月的刻刀往往会悖自然规律——“剔除了一个花季”。虽然坚持与韧劲最终是人战胜了艰险与苦难,并且由“一张枫叶的脸上/从火红出发”升腾起了激情与豪迈,但终究是会有“一段镂刻的疼痛/忍受象石头般硬的煎熬”。生活,是的,生活并不简单哪。活着,你要清醒地活着,可真不易!人世沧桑,它酵发的历史意识,便是“在患难与幸福之间/一起沉浮”。这就是“结果”,开在作者个人想象与现实社会中的一个诗意的指认。
当小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忽然读到了“当春天具体到抽节的细节——/你变成植物/是别人乐意爬上来的那种/善良,长在你的身上”。虽然“善良”一词尚欠含蓄,但我的心还是为之一震,这是文学的本真,也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生姿态。诗歌在教人浪漫与理想外,还有在批判中与世界为善的内核。
 
 
 (作者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独想》(组诗)

 下一篇:冬箫评论之二:两个人的江南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