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马夫文集:与文友对话
P. 10

长时间不答理那个同学。
                 读完高中务农的四年,是忙于田间农活和农业学大寨战

             场的四年,是披星戴月体乏劳累的四年,但又是幼稚写作开
             始的四年。学习写作却没有书读,《艳阳天》、《金光大道》

             以及后来的《虹南作战史》等,就是典范和精神食粮了。及
             至“文革”后期,读的最多是《上海文艺》、《北京文艺》、

             《奔流》等各种文艺期刊。虽然这一时期的刊物都带有“左”
             的倾向,但对处于饥渴之中的我们,也是指路明灯了。那时
             的浩然和李瑛,便是我们人生的楷模和奋斗目标,就连《西

             沙儿女》这样的作品,也让我们读的津津有味。一本《浩然
             同志谈创作》,我们视若珍宝,奉若圣明,孜孜不倦地去阅

             读。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县文化馆给我们这些骨干作者,每
             人办了一个借阅图书证,让我们从县图书馆借阅图书。图书

             证成为读书的动力,每隔十多天,我便步行二十多里,进城
             到书店看看有无新书,到县图书馆借三两本书来读。在那艰

             苦劳累、精神荒漠的年代,进城借书成了一种生活的情趣。
             这种情趣,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结束。也正因此,后来我
             因一次公选的机会调动到许昌工作,搬家时就把一部分藏书

             和报刊资料,捐给图书馆了。
                 到了上了大学,特别是到河南大学学习,读书的路一下

             宽了起来,精神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随着各种图书
             的解禁,出版业的发展,加之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藏书,使我

             的阅读视野开阔,真正进入了读书时代。从古典到现代,从
             专著到杂家,从作品到理论,从传统的“山药蛋派”到现代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