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赖辉散文集《客家血型》
P. 83
进入此区域感觉来到了旧名“傅家甸”的道外区,有典型“圈
楼”结构。“常家大院”、滨江道尹李鸿漠故居、冰城最早的
西药房等经典建筑在此风情区里再现。
“圈楼”的记忆还没有散去,一座木制的悬索桥横架在一
座山洞的旁边。远望去还有座白桦树“撮罗子”高高的矗立在
桥边,它是此风情区的中心。原生态的景观资源是大小兴安岭
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木刻楞小屋对着岩体山洞,浓密
的白桦树下有一群梅花鹿。
关东特色小吃区由演艺区两侧进去,满族民居的典型特征
围合形成多间“档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自
然环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广被的森林、丰富的水域、
广袤的平原湿地给黑土大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料,在中华民
族饮食文化中形成了风格特异性极强的东北特色饮食文化。在
满族菜肴基础上加鲁菜、京菜的长处,粗线条的炖、酱、烤充
满塞外的味道。
走进关东特色艺术品街,一种古朴、凝重的氛围扑面而来。
穿行其中令人仿佛置身北方古老民族的文化隧道:萨满神鼓、
鱼皮服饰、桦树皮制品、黑陶、根雕、剪纸……一件件民间艺
术精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为观者拼起一个令人震撼的北
方民族的文明世界。
关东古巷内,戏有特色,吃也有特色。主巷街道边,一处
十米高的“撮罗子”不得不看,这个巨大的“撮罗子”是赫哲
族在游猎时搭建的临时居所,在关东古巷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
来,仔细观察,撮罗子上还开了小窗户,里面是明泉特东北特
色酱骨,游人可以吃着酱骨,从小窗口内往外看,将古巷内的
热闹尽收眼内。
在古巷内还有龙江特色展示区,在这里一个豆腐主推着石
83